江蘇省啟東中學(226200) 施榮燕 ●
高中物理概念的記憶與提取策略微探
江蘇省啟東中學(226200) 施榮燕 ●
物理概念學習的質量關系到高中物理的學習成績,很多學生認為物理課聽起來會的,就是到了課后記不住,也不知道用哪個概念,這就涉及到概念的記憶與提取的問題,對于概念的記憶我們要注重分與合的統一,概念的提取則要注重情境的分析與模型的構建.
高中物理概念;記憶;提取;情境
都說物理難學!難在哪里?難在概念的記憶與應用,不過我們也看到班級內部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物理很輕松,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稍加留意,我們會發現物理學得好的學生在概念的記憶上很全、很牢固,對于不同概念有明顯的區分,在提取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很準確地提取,說明學生對概念的辨析能力較強.那么,對于概念的記憶和提取有沒有什么技巧呢?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該問題談幾點筆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學實踐.
概念的記憶和保持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復習過程,雖然主要發生在課外,但這也離不開教師進行策略指導.
1.概念分類策略
物理概念繁多,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合理分類,這就是所謂的“概念分類策略”.分類策略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歸類,學生要將不同類型的概念進行分類整理,結合研究領域的差別、定義方式的差別、具體內容的差別進行合適的類別劃分;(2)求同,學生要在同一類概念中尋求共同點,從而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類;(3)求異: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來辨別概念的差別;(4)聯系,學生要結合求同和求異過程的結論,進一步尋求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將概念串聯起來,進行整體性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過能量的有關概念之后,學生可以先按照能量的形式進行分類:機械能、電磁能、內能、光能、核能等;然后學生再進行求同操作:電能和勢能屬于機械能;磁能和電能屬于電磁能;下一步是求異:學生通過對比明確動能和勢能的描述角度不同,動能是與運動有關的能量,勢能是與位置有關的能量;最后一步是聯系,所有能量之間都可以發生轉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概念系統化策略
學生在理解和記憶概念時不能孤立地對概念進行理解,應該將其與其他物理概念放在一起,以知識網絡的形式來進行梳理和記憶,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這一策略的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明確概念,首先要明確目標概念的基本內涵;(2)尋找關聯,即找出目標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聯系;(3)練習和運用,通過練習和運用來熟悉概念間的聯系和差別.
例如,平拋運動學習之后,教師讓學生梳理與之相關的概念,首先就要明確平拋運動的基本形式:水平拋出的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然后是尋找關聯:平拋運動屬于曲線運動的一種,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分運動屬于自由落體運動,平拋運動水平方向的分運動屬于勻速直線運動,由此我們將平拋運動、曲線運動、勻變速曲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等五個概念整理到一起,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教師再通過平拋運動具體的問題處理來幫助學生強化理解和應用.
學習概念的目的在于運用,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提取和運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情境類似策略
概念的提取和運用嚴格地講應該屬于知識遷移能力的表現,物理概念的生成和理解都離不開具體的情境,而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分析時,如果能找到與之相似的概念產生情境,那么對應的概念就可以順利提取出來,由此實現運用.對應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提供典型的問題幫助學生強化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例題:有關加速度的理解,下面說法正確的有:
A.物體速度越大,其加速度就越大.
B.物體速度為0,其加速度必然為0.
C.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越大,則其加速度就越大.
D.物體速度的變化率越大,則其加速度就越大.
在幫助學生建構概念時,為了啟發學生比較速度、速度變化量、加速度三個概念的關聯,教師都會啟發學生聯想具體的運動情境進行分析,例如物體以高速進行勻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為0;自由落體運動的初狀態速度為0,但加速度不為0;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越大,但是對應時間也很長,則加速度可能很小.上述三個情境直接說明前三項不正確,而第四項加速度就直接對應速度的變化率,因此這一項沒問題.
2.自動化策略
信息加工論認為長時記憶的信息一般以兩種方式進行反應器:一是長時記憶先回到工作記憶,再通過工作記憶中轉到反應器來引起反應,這種情形下,人要通過自我意識對記憶進行提取;二是直接由長時記憶進入反應器,這種情況是自發的,屬于人的無意識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自動化策略
自動化策略一般可以通過反復操練來形成,因此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時,通過反復地練習有助于對物理概念形成熟能生巧的提取技巧.例如高中物理重點概念加速度、磁感應強度、洛倫茲力等,因為這些概念使用頻繁,學生很自然就形成了自動化策略.
當然,高中物理的概念學習的過程也很重要,本文僅僅是從記憶和提取兩個視角進行了策略的探討,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予以恰當的方法引導,從而讓理論性的策略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完美的整合,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1]蔡鐵權.物理教學叢論[M].科學出版社2005.
[2]高錦岳,吳承塤.物理學發展中的創新思維選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3]鐘志賢.新型教學模式新在何處[J].電化教育研究,2001(3).
G632
B
1008-0333(2017)06-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