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校園貸”的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立萍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來,從“隱性高息”到“暴力催收”,校園貸問題集中爆發。同時,從教育部、銀監會,到重慶、深圳、廣州等地方政府,密集釋放出對校園類網貸平臺加強監管的信號。業界對于校園貸的監管亦是眾說紛紜,悲觀者認為校園貸應該加以取締,而支持者則認為校園貸“宜疏不宜堵”。本文對校園貸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保證校園大學生合法的消費權益,促進校園貸類借貸平臺的健康發展,對校園貸的監管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校園貸法律監管的幾點建議。
校園貸;監管;風險;對策
2002年,招商銀行發行了第一張針對學生的信用卡,各家銀行也進入發行學生信用卡的行列中搶占市場,大學生的信用卡市場瞬間被開發出來。由于后續高違約率、高壞賬率等問題,在2009年7月,銀監會對向學生發放貸款的年齡做出了限制規定:不允許向未滿 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對年滿18歲的年齡有要求以外還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同時貸款的數額是比較低的,這大大提升了向學生發放信用卡的門檻,政策的限制導致學生信用卡市場受到了打擊,銀行逐步暫停該業務,退出學生信用卡市場。但是巨大的消費力及需求意味著商機,易觀智庫2016年1月報告中指出,2015年2 600多萬名在校生、以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 000元估算,大學生的消費市場規模可高達千億,而且在校大學生消費規模仍具有高速增長的潛力,校園貸款成為了各大商業銀行在校園內謀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從 2013年開始,“校園貸”的發展形成了爆發式的增長模式。
校園網貸在市場上有很多名目存在,但總體上主要有三種: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購物分期付款平臺,大學生可以利用貸款進行消費,如分期樂、趣分期等;二是P2P貸款平臺,這種平臺的公益性程度較高,大學生可以利用貸款獲得創業和學習的資金來源,例如我來貸等;三是由市場上的存在的電商平臺所提供的的以信用為基礎的貸款信貸,如阿里巴巴、京東等。以上這些校園網貸形式的共同特點是,只要在校的的大學生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同時在網上提交資料,一旦通過了網上審核,只需要支付較少的手續費,就可以立即獲得貸款的數額,方便快捷。
和在商業銀行辦理信用卡的業務相比,“校園貸”同時是沒有首付的要求的,學生可以在網上獲得數額較大的貸款,滿足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要求,操作程序又比較簡單,可以說就是抓住了學生的高消費和提前消費的不健康、不正確的消費心理對,所以剛進入市場就獲得廣大學生的歡迎,在學生市場中占有大量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心智還是不太成熟的,消費的時候缺乏理性,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水平欠缺,但是剛好這個年齡階段又是學生的消費的欲望最強的時候,自己沒有經濟的收入,拿著父母給的生活費又不能滿足自己的高消費的要求,消費欲望和自己的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正是市場上會出現網貸的根本原因。網貸的出現無疑是給了學生很大的誘惑,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同時校園網貸的貸款數額和銀行中的信用卡的貸款相比,金額還是算得上是比較小的,大學生貸款的頻率高,商家的這個生意是穩賺不賠的。
現在對于的各種“校園貸”類P2P平臺的運營得監管,處在一種沒有準入門檻、缺乏行業標準、監管機構缺失的”的狀態。監管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首先,相關部門對校園網貸的市場的準入標準太低,沒有嚴格的規定和細致的審查,放任市場隨意的進入,沒有同意的進入規則,造成魚目混珠,有些網絡企業名為商務公司實質上就是為了貸款而建立的公司,校園貸款就是公司的主營業務。其次,沒有建立起統一規范的信用體系,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多處平臺進行借款,借了這家的到了還款期限,自己沒有充足的資金就去另外一家借錢來補窟窿,最終就會導致學生借的錢越來越多,就會衍生出很多違法的還貸手段。
網絡借貸在性質上是電子商務衍生出的一個新興產業,,要是缺乏監管,任由其發展,勢必會朝著一個無序、違法的方向發展。在我國網絡借貸機構的成立,沒有向工商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不會受到銀監會的審查,沒有強制的行政審批,各個機構可以隨意的增加或者減少。有的企業就是混業經營,經營的業務表里不一。沒有一個明確的監管主體,校園網貸就會出現收費標準不統一、信用貸款額度各有差異、還款期限商家自己規定、還款手段的任意甚至是違法。
第一,貸款人資格的審核問題。大學生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平臺或者校園代理人,完成四項注冊審核就可以即時的獲得貸款資金:第一、注冊及信息驗證;第二、借款申請;第三、完善資料獲取額度;第四、平臺電話核實。資格審查程序過于簡單不能真正的了解學生的還款能力和借款用途。
第二,貸款額度問題。校園網貸應當是根據學生的還款能力和個人的誠信度,規定一個借款的額度,防止學生不能還款的風險,要是沒有貸款的額度,不考慮任何潛在的風險大額借貸給學生就有可能會造成非法借貸。
第三,“校園貸”分期平臺的經營資格。政府或者行業間應當建立對借貸公司的經營資質進行審查的機構,只有具備了合法的經營資質才允許開展借貸業務。現在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數公司都是沒有取得營業許可。
“校園貸”目前是既沒有行業自律公約,也沒有統一的行業行為規則,商家在利益的驅動下,惡意開始競爭。通過降低貸款門檻、隨意的簡化審核程序、降低對信貸額度的要求、煽動學生在多個借貸平臺上進行借貸、甚至是誘騙女學生通過“裸照”的方式來提高貸款額度。還有一些不良商家在貸款之前,他們公開宣稱“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在學生借款結束之后,他們立即就改變了規定提高利息、增加收費項目、追債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這不僅會損害其自身的商業信譽。同時也會造成整個市場秩序的紊亂,最終大學生就是這些不良行為所產生的惡果的毒害者。
首先,職能部門應當加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文件明確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完善并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關的投訴通道,建立對借貸企業的風險評估、信息披露等有效機制,促進“校園貸”的健康、有序發展。其次,建立全國聯網的誠信系統,監消費者的誠信的信息在借貸機構之間是可以共享的,利用多個平臺和機構,展開對校園借貸信用記錄的調查,針對不同的信用程度規定不同的借貸限額,避免出現多方借貸,提高學生的風險意思和還款的積極性。
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機制在規范從業機構市場行為和保護行業合法權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校園網貸行業應盡快成立行業協會,聯合制定行業自律公約,規定經營管理規則和行業標準,明確自律懲戒機制,提高行業規則的約束力。不斷進行自我的修正,規范行業秩序,堅決防控虛假片面廣告宣傳或促銷活動的產生,使得網絡借貸的的實際利率和總的收費標準在整個行業內透明公開,貸款的門檻予以提高,對學生提交的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并告知其潛在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使得那些不守行規、以次充好的的平臺退出交易。強化行業自律意識,提升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健康形象,營造行業規范發展的良好氛圍,共同維護行業的穩定發展。
第一,不斷引導學生理性消費。首先要教育和幫助大學生建立理性的消費觀念,能夠了解一些重要的金融常識,學會理性消費;其次,大學生在進行借貸之前應當充分了解每一個平臺所規定的的貸款金額、利率、違約的賠償額度的規定,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平臺再進行貸款。
第二,加強大學生的理財教育。高校應開設一些理財的課程,使得大學生對理財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老師應當在課堂上對貸款這種行為的利弊給學生做出細致的講解,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培育學生的識別和解決風險的能力。
校園網貸自從出現以來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的關注,一個新興的事物的出現是值得鼓勵的,但是事物是兩面性的,有優點有弊端,只有從社會的法制體系、政府的監管、學生自我防范意識的提高,才能使得這一新事物在中國以一種健康、良好的態勢發展下去。
[1]校園貸問題要區別對待精準監管[J].時代金融.2016(11).
[2]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03).
[3]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4]柳慶.淺析校園消費網貸法律規制問題[J].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6(08).
[5]沈卓逸.校園網貸規范發展策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9).
1004-7026(2017)15-0130-02
D922.28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87
高立萍(1996.6-),女,漢族,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