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回顧2016年編輯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編輯進行思考與闡述,回答編輯是什么的問題。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有明確編輯思想的人,是具有創新意識與工匠精神的人,是數字出版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出版理論的踐行者,是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積累鮮活案例并帶動自身發展的人,是創造出版歷史的人。
[關鍵詞] 媒介融合 理性思考 編輯 研究回顧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2-0041-06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Whats the Editor?
Wu P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t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editing in 2016, the reflection and elaboration have been made on edi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edit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editors are those who have clear editing ideas, who have the spirit of creation and craftsman, who are the essential human resources in digital publication, who are the practitioners of publishing theories, wh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accumulating vivid cases, and who have created the history of publication.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Rational reflection Editing Retrospect of the study
“互聯網+”如火如荼地發展讓傳統出版業和出版業中的編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有線網、移動網絡三網融合,出版業態多樣化,電子出版方興未艾,自出版直接登場。“有數據顯示,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暢銷書中,有28種是作家以自出版模式出版的;排行前50名的圖書中,也有11種采用自出版模式”[1],技術對傳統出版行業進行了徹底革命。既然如此,還需要編輯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需要、存在合理,又該如何發揮好編輯的作用?過去的2016年讓諸多出版人心存疑惑。
閱讀不滅編輯就不會消失。《互聯網環境下編輯的價值思考》[2]旗幟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自出版無法取代傳統出版和編輯的作用,且將更加凸顯“好編輯”的價值。它否定了技術派所持的“傳統出版沒有未來,編輯終究要被技術和機器替代”的觀點。其中提到的“好編輯”一詞意蘊深遠。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什么?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有明確編輯思想的人
編輯思想是編輯工作的明確指引,清晰而鮮明的意識、理念在出版物的生產過程、內容形式上的集中體現即編輯思想。并非所有編輯都有編輯思想,有人在編輯崗位上工作一輩子,平庸無為,得過且過,理念淺薄,難得建樹。但優秀、杰出的編輯一定是有編輯思想的人,為達到目標付出的智慧、心血與頑強精神凝聚于出版物中。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編輯思想研究被大家所重視,并成為2016年的熱點之一。
毛澤東的編輯實踐活動多集中在他的青年時代,編輯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過去有零散文章對此予以關照,但明顯缺乏系統性、專業性。2016年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李文邦的《青年毛澤東編輯實踐與編輯思想研究(1918—1927)》[3]。作為毛澤東編輯思想專題研究著作,它較之以往的論文更具系統性、深刻性與專業性。該書是對青年毛澤東編輯思想的全面總結,具有史料積累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除此之外,《青年毛澤東編輯思想模式及其現代價值研究》[4]系毛澤東思想研究專項之“青年毛澤東編輯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它從毛澤東同志創辦《湘江評論》《政治周刊》等編輯活動入手,概括其思想內涵,建構青年毛澤東編輯思想模式,對現代編輯出版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具備鮮明編輯思想的人有許多共同特征,他們以及他們編輯的書籍都會讓人久久記住。編輯中有一批這樣的人。
創新是編輯出版業深入發展的源泉,如何策劃出既有特色又具新意的作品,一直是編輯出版學界和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論葉圣陶編輯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以英語教輔書的創新性策劃為例》[5]一文將葉圣陶先生的中小學教科書編輯理論與當前英語教輔書籍出版有機結合,弘揚了以葉圣陶為代表的老一輩編輯家崇尚質量的編輯理念,以編輯理論指導編輯實務,以案例詮釋創新,以歷史啟示現實,起到了宣傳優秀教輔圖書、鼓勵創新的作用。楊牧之曾在中華書局從事編輯工作長達二十年,對編輯藝術體會深刻,見解獨到。“馬克思主義是楊牧之編輯工作的指導思想,唯物辯證法貫穿于楊牧之編輯藝術的各個方面”[6]。楊牧之編輯藝術中的唯物辯證法為新形勢下的編輯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吳穎是高校學報界的知名編輯,是“典型的學者型編輯”,創辦學報有聲有色,提倡編輯向“學者化”“雜家化”方向發展,為留住優質稿源,求真務實。雖然他在編輯研究方面少有長篇大論,但因其思想有見地、實務有創新,《韓山師范學院學報》以《吳穎的編輯理論與實踐述論》[7]為題進行了傳播,希望供媒介融合時代的年青編輯們“認真研究”“發揚光大”。《游蘇寧30年編輯思想述評》[8]同樣展示了其作為優秀編輯的思想魅力。林穗芳是大家公認的編輯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帶頭人,他的研究成果為編輯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2016年第3期《中國編輯》刊登了劉杲四年前為《林穗芳自選集》所作的序文,無疑是想借林穗芳思想理論的進一步傳播之機,為媒介融合時代深化編輯學、出版學研究,優化編輯出版工作質量提供新動力。
編輯思想研究不限于現當代編輯家,還有名留史冊的編輯家,他們是帶給我們厚重歷史的人,在媒介融合時代也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迪。
《魏晉南北朝編輯思想研究》[9]是編輯思想斷代史總結。作者分析該時期編輯思想的社會基礎,總結概括存在于總集別集、經書史書、佛教典籍及書目等各種類型出版物中的經世致用、垂訓鑒戒、精剪別裁、以事分類、通融古今等多方面的編輯思想。史料豐富,條理清晰,有點有面,在收獲編輯思想斷代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同時,展示了作者的文史功力。
戴震為乾嘉學派樸學大師,充任纂修官時曾親手校訂《儀禮集釋》《大戴禮記》《水經注》等近二十部書籍,《清史稿》曰:“震為學精誠解辨,每立一義,初若創獲,乃參考之,果不可易。”[10]戴震編校之功與其編輯思想密不可分。《戴震的編輯思想與實踐述論》[11]一文將戴震“及物求理”“因物求則”的哲學思想與編輯實踐相結合,贊揚他靈活調整、刪削處理舊志體例的方法,推崇他重視校對、綜合運用各種校勘方法保證書籍質量的舉措。戴震為訓詁者提供了推求本字的思路,為今人總結乾嘉學派書籍出版的編輯思想拓展了新徑。
民國時期的出版業十分活躍,除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實力派出版機構的先鋒引領作用外,各中小型書局對出版市場的充實作用也值得探討。《在追隨大勢中找準勢態:會文堂新記書局的出版特色和圖書廣告營銷》[12]總結會文堂凝聚出版方向、明確設計理念、拓寬促銷思路等方面的出版特色,為媒介融合變化中的編輯提供了學習啟示的藍本。
媒介融合是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解編輯之困惑從出版歷史發展中可得其思想、析其優劣。上述研究證明,無論何時、無論何種社會狀況,編輯都需要把握方向,認真思考,積極行動,以鮮明的編輯思想指導具體工作。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具有創新意識與工匠精神的人
在傳播技術和媒介技術的推動下,媒介形態日益改變,原來的單一形態轉換為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整合形態,這個變化使傳統編輯難以適應,但變化的時代更加需要編輯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的人。創新意識是開放進取理念,工匠精神是專業技能素質。2016年的編輯學研究中不乏類似的討論。
《媒介融合視域下編輯活動主體論》[13]一文認為,媒介融合帶來編輯主體構成、地位、職責三方面的變化。主體,“從一體多元到立體多樣”;地位,“從要素中介到組織中心”;職責,“從選擇完善到聚合交易”。不同傳統媒介線上線下的交互發展引領商業模式的改變,社會各行業正在“建構以數據庫為基礎的新的商業模式”,引發“大批以數據庫運營為中心的新的編輯主體迅速崛起”,同時不斷分化,媒介生成的樞紐性強化了“整合者”的地位,因而,應注重發揮編輯的“整合功能”和“交易功能”,強化創新意識,從精神力量轉化為工作動力,正確面對和處理復雜多樣的媒介關系,服務于出版。《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的哲學思考》[14]認為數字出版時代是推動編輯工作發展的動力,編輯工作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一體。這個時代的編輯工作是凸顯先進性的精神產品物化工作,凸顯專業性的信息知識優化工作,凸顯文化性的兩個效益轉化工作。同樣,《哲學視閾下的青年編輯職業道德:從尊重與責任談起》[15]從辨析編輯道德概念入手,引入哲學層面的尊重、責任理論,探討了青年編輯的職業道德精神。
媒介融合現狀不僅使圖書編輯感同身受,期刊編輯亦然。《從大數據時代看現代期刊編輯意識形態的轉變》[16]論述現代期刊傳播途徑與印刷形式的革新,分析時代對現代期刊編輯的挑戰,編輯必須改變工作方式,提升綜合素質。文章認為“編輯本體意識一般在審稿中體現,編輯統籌意識是體現本體意識的關鍵”,現代期刊編輯應注意導向性統籌組稿,發展創新思維,推進期刊數據化邁向正確的軌道。《互聯網+在科技期刊辦刊模式中的應用及問題分析》[17]根據自身辦刊實踐,總結在線投審稿系統、數字化校對工具、數字化出版的具體情況,對學會應用網站、微信等新媒體,發揮復合型網絡編輯高級人才在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闡述,目的是“實現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和全自動辦公”。這些是增強編輯創新意識、提高專業能力的一批研究成果的代表。
編輯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精神源于職業認同。《科技期刊編輯職業認同的理論研究現狀》[18]一文,認為職業認同作為心理學的重要內容在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影響編輯的職業行為、編輯自身的成長,也事關編輯活動的開展和出版物的質量。文章查閱了2003—2015年間關于職業認同的29篇文章,認為現有研究大多是從專業、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的,對編輯職業認同關注得很少,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認同現狀調研、職業認同與編輯行為相關性的研究更是鮮有論及,缺少具體量化指標,期望能夠構建一個科技期刊編輯職業認同的理論體系。《我國青年編輯職業認同研究》[19]認為職業認同是“編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積極和肯定的評價,是對編輯職業基本性質、職業價值、職業規范、職業群體等要素的認可程度”。《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20]提出了青年編輯人才培養的原則、成長的途徑與方法,確保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當編書匠其實不簡單》[21],當編輯不容易,創新意識要在專業素養中體現,有工匠精神的編輯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他們至少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繼承和創新的精神”和“甘于平凡的奉獻精神”。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數字出版重要的人力資源
自從有了數字出版,出版物更加生動和豐富,但從業者卻呈現出“有職務無職稱”的“無政府”狀態。被稱之為數字出版主任、數字出版分社社長的出版人在職稱序列中找不到相應的位置,或者只有出版編輯、副高級編輯的頭銜。這種職務與職稱不匹配或者不完全匹配的情況終于在數字編輯職稱確立后被終止。數字編輯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推動媒介融合的重要人力資源。
2016年初,《北京市新聞系列(數字編輯)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試行辦法》出臺,正式啟動了數字新聞、數字出版、數字視聽等編輯專業領域職稱評價工作。半年內,北京市分別完成了首次數字編輯初級(助理級)、中級、副高、正高職稱的評審工作,組織了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它“極大地提高了數字出版從業者的積極性,增強了從業者的信心,有利于整個數字出版行業健康、快速、科學地發展,也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和政策保障”[22]。《我國數字編輯職業化歷程回顧與價值分析》一文介紹了數字編輯職稱制度從無到有、從一個整體到九個細分方向的相關內容。數字編輯職稱首創“三橫三縱”體系:“三橫”指數字新聞、數字出版和數字視聽,三領域構成數字傳播產業的主體和核心;“三縱”指內容、技術、運維,貫穿數字傳播產業鏈的全部環節。“三橫三縱”職稱體系首次梳理和概括了我國數字傳播產業的主體和產業鏈,從業者的具體構成和業務環節由此也得到官方的認可。
數字編輯職稱序列為:初級編輯、中級編輯、副高(主任編輯)、正高(高級編輯)。與傳統編輯職稱序列比較,數字編輯職稱沒有沿用編審、副編審的稱謂。副高系列以“主任編輯”命名,命名初衷雖然無法知曉,但一定含有“對數字出版負責人多年來辛勤工作官方認可”的意義。數字編輯的職業化是“數字出版從業者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23],它既明確了數字出版部門主任、內容編輯、技術編輯、運維編輯等的職務屬性和內容,也以法定化、公開性的政策文件確認了數字出版從業者專業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數字出版編輯發展先后經歷了兼職、部門主任或分社社長、公司高管、高管后四個階段,此四個階段也是數字出版發展模式的反映。北京市數字編輯職稱輔導教材第一次較為全面地概括和闡述了近年來數字新聞、數字出版和數字視聽領域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考評結合”的專業技術資格評價方式,既重視助理編輯、中級編輯的數字傳播能力與知識結構,又強調副高、正高級數字編輯應有的理論研究能力和前瞻性業務把控能力。相信該篇文章會引起諸多數字編輯和數字編輯研究者的興趣。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從單一出版領域向綜合領域發展,逐漸建立了面向不同學科、領域的選題策劃部門。新部門的產生與發展,帶來編輯、部門之間的一些不良、無序競爭。《論公平理論視角下的出版社編輯部門內部競爭》[24]認為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出版社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它倡導依據公平理論,明確策劃邊界,避免領域重疊,建立健康、有序的競爭制度。
4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出版理論的踐行者
2016年的編輯學研究有許多關于出版理論與編輯實踐關系的探討。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二者發展的必然要求與不二選擇。
一直以來,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始終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聯,當人們認為理論“不起作用”時,實際上是“它對編輯實踐互聯互通的紐帶和橋梁作用關注不夠”。《論編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調適》[25]明確了“編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應是以共生共榮為特征的互汲與互滲關系”。作者認為“編輯理論與實踐間的深層內涵就在于它們的互汲與互滲關系”,明確提出“編輯理論依靠編輯實踐生存”,“編輯理論只有汲入并融進編輯實踐才有可能實現自身”,并指出“編輯理論與實踐互汲的路徑是自然配置和相互適應”,“互滲的有效方法”是“邊緣滲入”。文章的實質是“在理性的編輯年代,要讓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間的互滲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就須對二者保持適度的觀照,對二者的任何偏見都是不妥的”。
近年來關于新聞編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取得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錯位探討:以報紙民生新聞的報道為例》[26]認為,報紙民生新聞編輯理論與新聞編輯實踐之間出現“低俗化、瑣碎化、媒介角色錯位”現象,主要是快速發展的民生新聞實踐與滯后的民生新聞理論引發的矛盾所致,民生新聞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自然容易偏離發展的軌道。文章提到“報紙民生新聞的文化價值”,并說明首先是政治價值,即輿論的監督與引導;其次是文化價值,即提升民眾的精神理念。文章條理明晰,觀點有新意。與此類似的還有《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分歧:兼論我國新聞編輯理論的經驗主義傾向》[27]一文。文章認為新聞編輯理論研究的是新聞編輯工作的原理和規律,新聞編輯實踐負重于工作方法,它們之間理想的關系應當是理論引導實踐,實踐檢驗和推進理論。產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新聞編輯理論的經驗主義傾向較為明顯,注重微觀技術,忽視“專業”思想。
《選擇·濃縮·聚合:文摘期刊編輯工作的三大環節及其編輯學意蘊》[28]認為文摘是“期刊中的期刊”,高度體現了編輯工作的本質。“文摘期刊編輯活動主要包括發現稿件(選擇)、加工稿件(濃縮)、組配稿件(聚合)三大環節”,作者選取國內《讀者》《青年文摘》和國外《農業萬用手冊》《讀者文摘》《連線》等著名雜志主編及編輯家的感悟,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指出文摘編輯“通過發現選擇、濃縮加工和聚合組織等編輯手法”,不僅使文摘期刊獲得生命、意義和價值,也補充、完善和豐富了經典編輯學理論。
出版業跨界大融合大發展時期,“跨行業、跨媒體、跨國融合的發展態勢初具規模”[29]。長江傳媒旗下的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與山東水滸書業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山東長江水滸文化傳媒公司,鳳凰傳媒投資影視業,時代出版社與安徽大學攜手成立影視中心……在互聯網、有線網、移動網絡三者的初步融合中,讀者由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變為信息傳播者,傳播內涵與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代的編輯應該有什么變化呢?《出版業變革時代傳統出版社圖書編輯的應對策略》一文,明確提出三網融合狀態下的編輯應更加重視目標讀者和內容資源。作者認為,“盡管傳播媒介在更新,傳播向度在變化,傳播環節在縮減,但‘內容+傳播的規律沒變”,因而,可對編輯實行項目管理制,發揮各自專長,讓策劃編輯提升策劃效率,讓文字編輯靜心案頭工作,提升編輯力。《基于科學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實踐》[30]也針對科技期刊編輯長期超負荷工作的現狀,提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學化理念,以利于期刊的良性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出版進入產品數字化、業態多元化的時代,《學術編輯在“互聯網+”轉型中的變與不變》[31]提出,“在轉型中,學術編輯需要面對讀者需求的改變、編輯角色的改變、媒體元素的改變和編輯知識結構的改變”,不變的是學術編輯的價值追求、責任、讀者群和作者群。傳統出版業的教材編輯也需要創新實踐,加強學習,重新定位編輯角色。《教材編輯的數字出版轉型與實踐》[32]主張教材編輯應成為“先進教學理念的引導者”“內容資源的整合與策劃者”“優質教學內容的集成者”和“新興技術應用的實踐者”。《專業學術圖書審讀及編輯加工的三個能力:以社會學類圖書為例》[33]一文作者為一線編輯,從工作經驗出發,提出社會學類圖書編輯審讀和加工應注意提升“語言文字規范能力”“專業學術問題處理能力”“專業學術圖書尺度的把握能力”,既有規律總結也有很強的實踐性。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積累鮮活案例并帶動自身發展的人
培養后備編輯隊伍的編輯出版專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數字出版專業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感壓力與動力。作為應用性學科,實踐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全媒體時代報刊編輯實踐教學的“六個轉變”》[34]提倡高校報刊編輯實踐教學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實現教學目標、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平臺、考核方式六個方面的轉變。《出版策劃與編輯制作課程教改探索與實踐》[35]一文作者工作于高校,給本科生上課,十分熟悉教學工作,制定了明確的“出版策劃與編輯制作”課程目標,認為出版物“選題要兼具商業與文化雙重屬性”,成品要“兼具技術與藝術雙重特征”。為了提高學生課程學習效果,作者所在專業引入了過程性評估與監督機制,修訂了課程教學大綱,編制了《書刊編輯實訓手冊》、《書刊制作實務手冊》及《出版策劃與編輯制作暨“四年一本書”教學項目學習與實訓手冊》,內容細致周全,操作性強,授課模式、考核方法有許多改革之舉,相比一些大而空的研究來說此文應點若干個贊。
各高校也圍繞編輯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新疆大學編輯出版專業為例》[36]討論了實踐教學的不穩定性,強調通過制度保障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編輯實踐能力。學院配套建設了數字出版實驗室,以實現培養目標。《全媒體時代新聞美術編輯如何轉型創新:以湖北新聞美術實踐為例》[37]提出轉變理念、創新方法。《淺析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38]歸納了“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慢、與新聞媒體實踐脫節、教學實踐不足、滯后于實務發展、教學方法單調、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探討有助于課程改革,有助于為新聞媒體提供優質的新聞編輯人的路徑。《思維創新理念在電視編輯中的探索與實踐》[39]認為創新思維因素應是每一個電視人著重把握的重點問題。
網絡編輯專業辦學歷史不過四五年,有的學校是在編輯出版專業中設置數字出版或網絡編輯方向,無論是否獨立,都有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編輯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40]的作者專門設計了一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框架圖,含實習、文獻閱讀、技能訓練、創新設計、綜合實踐五部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網絡信息編輯教學方法實踐探討》[41]實地調查了陜西多家電子商務企業,了解到企業對網絡信息編輯崗位的技能要求,提出“教學做教學法”,即“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以此方可提高網絡信息編輯課的教學效果。《數字化時代〈報紙編輯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思考》[42]提出注重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增加實驗設備,強化實踐教學,改革課程考試方法等思路。現代漢語是許多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編輯出版專業現代漢語教學與編輯實踐之對接》[43]認為當下現代漢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對學生語言文字功底的培養及編輯實踐能力的提升,編輯出版專業現代漢語教學與編輯實踐對接的主要途徑是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6 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是創造出版歷史的人
編輯是出版歷史的創造者,通過編輯的書來“發聲”,通過電子產品記錄與傳播人類知識,通過數字出版、網絡傳播顯示自身的存在。從2016年綜述類的專著、述評集中可以更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
《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著作,該書對我國1949—2009年的編輯學學科史、學術史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展示了中國編輯學從無到有、由淺入深60年的發展歷程。《編輯學研究的集成與創新:評〈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44]從“系統梳理了編輯學學科發展的脈絡”“深入研究了編輯學學科史”“以創新理念為編輯學修史立傳”三方面展開評價,認為該書“既凸顯了中國編輯學研究的系統性與發展歷程,又具有扎實的材料基礎和鮮明的理論取向”。該文既有書籍內容的介紹,也有為讀者導讀的指引,無論編輯學研究者還是初學者均可從中受益。
類似總結性的論文還有《近五年我國編輯學理論與實務研究述評》[45]、《長三角區域作者發表編輯學論文的統計與分析》[46]等。前者聚焦2011—2015年中的編輯學基本概念、原理、學科性質、學科體系和研究方法,肯定“大編輯”鮮明的時代性,顯示編輯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實務研究集中在全媒體數字時代編輯工作的變革與創新、報刊體制改革等方面,研究者較多地將當前媒介融合、體制改革與編輯工作創新結合起來,且將編輯過程、編輯環節與數字出版技術緊密聯系,呈現出務實的研究特點。后者反映長三角區域編輯學論文發表情況,發表文章多的期刊發展態勢良好,說明“編輯人才的高素質和刊物的高影響力互為促進作用”。
2016,還有許多編輯學研究文章未能在此敘述,主要論點難免掛一漏萬。但值得肯定的是,無論外在空間發生多大變化,編輯都將從自身與外界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動力,增強信心,讓媒介融合為出版服務,為研究定重點,為自身拓展定位,為編輯角色注入時代氣息。這就是編輯。
注 釋
[1][2]趙明霞.互聯網環境下編輯的價值思考[J].出版廣角,2016(3)上
[3]李文邦.青年毛澤東編輯實踐與編輯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
[4]楊宇勃,汪全莉.青年毛澤東編輯思想模式及其現代價值研究[J].出版科學,2016(5)
[5]李立云.論葉圣陶編輯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以英語教輔書的創新性策劃為例[J].出版廣角,2016(1)下
[6]稅少兵.楊牧之編輯藝術中的唯物辯證法[J].出版廣角,2016(5)上
[7]溫優華.吳穎的編輯理念與實踐述論[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8)
[8]唐慧.游蘇寧30年編輯思想述評[J].編輯學報,2016(6)
[9]段樂川.魏晉南北朝編輯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6
[10]趙爾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
[11]徐玲英.戴震的編輯思想與實踐述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2]吳平,李昕燁.在追隨大勢中找準勢態:會文堂新記書局的出版特色和圖書廣告營銷[J].中國編輯,2016(5)
[13]段樂川,路暢.媒介融合視域下編輯活動主體論[J].出版科學,2016(3)
[14]吳平.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的哲學思考[J].出版科學,2016(2)
[15]吳碩.哲學視閾下的青年編輯職業道德:從尊重與責任談起[J].出版廣角,2016(3)上
[16]孔九莉.大數據時代看現代期刊編輯意識形態的轉變[J].出版廣角,2016(7)上
[17]舒安琴等.互聯網+在科技期刊辦刊模式中的應用及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16(1)
[18]曾敏莉.科技期刊編輯職業認同的理論研究現狀[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1)
[19]周暢.我國青年編輯職業認同研究[J].出版科學,2016(4)
[20]代艷玲,朱拴成.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J].編輯學報,2016(2)
[21]陳鵬鳴.當編書匠其實不簡單[J].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06
[22][23]張新新.我國數字編輯職業化歷程回顧與價值分析[J].出版廣角,2016(3)上
[24]邢劍飛.論公平理論視角下的出版社編輯部門內部競爭[J].出版參考,2016(6)
[25]鄭確輝.論編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調適[J].編輯之友,2016(2)
[26]段錦婭.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錯位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6(5)
[27]梁燕.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分歧:兼論我國新聞編輯理論的經驗主義傾向[J].西部學刊,2016(8)下
[28]李釗平.選擇·濃縮·聚合:文摘期刊編輯工作的三大環節及其編輯學意蘊[J].中國編輯,2016(2)
[29]張立武.出版業變革時代傳統出版社圖書編輯應對策略[J].出版科學,2016(1)
[30]黃雅意,等.基于科學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實踐[J].編輯學報,2016(8)
[31]賈曉巍.學術編輯在“互聯網+”轉型中的變與不變[J].出版廣角,2016(6)上
[32]侯良健.教材編輯的數字出版轉型與實踐[J].現代出版,2016(4)
[33]謝蕊芬.專業學術圖書審讀及編輯加工的三個能力:以社會學類圖書為例[J].出版廣角,2016(1)上
[34]薛冰華.論全媒體時代報刊實踐教學的“六個轉變”[J].中國報業,2016(12)
[35]李新祥.出版策劃與編輯制作課程教改探索與實踐[J].現代出版,2016(2)
[36]彭靜,等.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新疆大學編輯出版專業為例[J].新絲路,2016(2)下
[37]張大磊.全媒體時代新聞美術編輯如何轉型創新:以湖北新聞美術實踐為例[J].傳媒,2016(11)
[38]李云雅.淺析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J].采寫編,2016(2)
[39]趙海霞.思維創新理念在電視編輯中的探索與實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0)
[40]陳敬宇,張阿源.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編輯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新聞傳播,2016(1)
[41]蘇秋芬.網絡信息編輯教學方法實踐探討[J].亞太教育,2016(16)
[42]劉陽,李斯媛,等.數字化時代《報紙編輯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9)
[43]劉英玲.編輯出版專業現代漢語教學與編輯實踐之對接[J].武陵學刊,2016(5)
[44]王建平.編輯學研究的集成與創新:評《中國編輯學研究60年(1949—2009)》[J].中國編輯,2016(5)
[45]吳平,李昕燁.近五年我國編輯學理論與實務研究述評[J].河南大學學報,2016(1)
[46]丁佐奇.長三角區域作者發表編輯學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