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荷菱



[摘 要] 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書籍設計師學習借鑒的源泉。傳統文化分為顯型傳統文化和隱型傳統文化,顯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書籍封面設計的表面形態,隱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書籍封面設計的內在精神。本文從這兩個方面探索傳統文化對書籍封面設計的影響,幫助設計師結合現代社會需求設計出更加優秀的作品,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品位。
[關鍵詞] 現代書籍 封面設計 顯型傳統文化 隱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2-0056-04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Yan Heling
(Dept. of Art Designing,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is to learn from the source to modern book designers, traditional culture divided into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on inner spirit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book cover design from two aspects, helping designers to design more excellent work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demand and improving peoples aesthetic level and cultural taste.
[Key words] Modern books Book cover design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一個人的容貌姿態可以反映這個人的內在品格,一個建筑的外形結構可以顯現這個建筑的功用特點,書籍封面設計也一樣,可以在外觀上傳達書籍的內容。現代書籍設計師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讀者經過這座“橋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這座“橋梁”的建成要靠設計師知識的積累、獨特的眼光,還有不懈的學習和借鑒。學習和借鑒的途徑很多,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書籍設計,是提高書籍文化品位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設計師可以結合現代社會需求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建筑這座“橋梁”的辦法。
中國傳統文化分為顯型傳統文化和隱型傳統文化,前者是看得見的、物質的,后者是看不見的、精神的。對藝術設計的影響表現在從設計材料、工具、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顯型傳統”到設計師的文化心態,精神氣質、思維方式特點等方面的“隱型傳統”[1]。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任何設計環境和任何一個設計師的內心世界中。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者理念,即創造[2]。這傳統的精神如何繼承并達到再創造的效果?以下筆者從顯型傳統文化和隱型傳統文化兩方面探索設計師打磨傳統文化這塊寶石以創造全新的書籍封面設計的手段和途徑。
1 書籍封面設計中的顯型傳統文化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材料、造型、圖片、文字屬于物質層面,讀者可視、可觸,每本書必備,傳統文化元素能讓讀者一目了然。
1.1 材 料
材料是物質基礎,是藝術設計的憑借物,材料可以決定設計的形式和風格,材料對書籍設計的最終效果有決定性影響。可供選擇的材料除紙張之外,還有木、竹、紡織品等,這些材料本身的質感、肌理和空間感會第一時間吸引讀者,讓書籍設計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之處,設計師要善于根據設計的主題和材料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紙張是最常用的封面設計材料,品種眾多、價格低廉,是印刷材料的首選。圖1是一種專門為書籍制作的特殊紙張,色彩、肌理、圖案給人的感官刺激非常強烈,不明顯的花紋既增加了觸覺效果,又豐富了版面,使版面避免了“空”的弊病。圖2、圖3運用傳統材料中的木材和布材,設計師捕捉這些材料的本質并貼切地運用于設計中,配以傳統紋樣,立顯書籍的質樸與典雅。
1.2 造 型
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現代書籍設計師提出了“書籍形態學”概念。形,為造型;態,即是神態,外型美和內在美的珠聯璧合,才能產生形神兼備的藝術魅力[3]。《水滸傳》的封面,古代犯人身上木質的刑具巧妙運用于函套上,點出書的主題。圖5是呂敬人設計的《子夜》,用兩個抽屜的造型分別裝入書的上下兩部。圖6的小腳形象使讀者容易認知。這三例均吸收了傳統造型的特點,讓讀者從造型上對書籍內容產生初步認識。
1.3 圖 片
圖片直觀、明確、視覺沖擊力強,易與讀者產生共鳴,是重要的設計要素。圖片在視覺傳達上能使版面立體、真實,起到突出和強化書籍主題的作用。圖7的水墨荷花點出書籍的主人公是浣紗女西施;圖8把水墨和漢字結合在一起,鮮明地表達了書籍的內容,使封面更具象征意義;圖9用鏤空的剪紙圖形使主題形象更加吸引人。這些傳統圖案呈現的不同特性,不但富有明確的內容敘述性,還能幫助設計師創造出更符合書籍內涵又能突出主題的優美外觀。
1.4 文 字
作為封面形象要素,字的“形”特別重要。字的“形”是指字體呈現的外形與結構,不同字“形”有不同的視覺效果,良好的字“形”除了給讀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外,還能從字面意義上幫助讀者理解書籍內容。每本書的封面都有特定的風格,字形應該與這種風格統一。
書名是封面上最重要的文字,在版面中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設計師要從字體形態、字號大小、色彩層次、空間關系等方面入手,設計出符合書籍內容的獨特版式。千年前的宋體字沿用至今,其功用與審美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圖10的四個宋體字意義相近,結構相似,與眾不同的組合形式讓讀者印象深刻;圖11對書法體書名進行“正形”與“負形”的處理,使傳統的形式有了現代氣息;圖12用圖形組成“苗”字,使文字“動”了起來,瞬間抓住讀者的眼球。可見,對字形的合理選擇和處理,可以體現書籍豐富的文化內涵。
2 書籍封面設計中的隱型傳統文化
書籍設計要承載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思想。思想融入作品中,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人們感受到,這是藝術設計較高層次的價值所在。用設計大師莫霍利·納吉的話來說就是,設計是“一種態度和觀點”。
2.1 和 諧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哲學。儒家美學強調的“和”,主要是“人和”,莊子美學也強調“和”,但這是“天和”[4]。萬物生存都要遵循這一法則,書籍封面設計也應如此,即材料、造型、圖片、文字所反映的思想面貌與書籍內容和諧,只有這樣才能讓書籍設計的功用與審美達到統一,并且能傳達一定的設計觀點。
玉璽是皇權的象征,漢朝時圍繞玉璽的傳奇故事難以盡述,被玉璽所“掩蓋的真相”也很多,圖13選擇玉璽圖案非常契合書籍主題,同時,漢朝的工藝美術作品以漆器為代表,所以封面也用了漢朝漆器的大紅色彩。《金陵十三釵》講述抗戰期間南京的妓女、女學生、神職人員、中國官兵在教堂這方“凈土”里的生死掙扎,封面中深紫的圖案、綢緞的肌理與銀色的裝飾風格字體形成對比,壓抑的氣息撲面而來,十分貼切。選用代表西藏傳統文化的紋樣,與書籍內容構成完美的整體。
2.2 簡 潔
中國文化簡約之美的源頭是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中國藝術一貫崇尚簡約,比如,惜墨如金是水墨畫的準則,“筋骨”是書法的根本。在進行書籍封面設計時,同樣應該避免蕪雜,剝除虛飾,反映本質[5]。
《小紅人的故事》是第六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獎的金獎作品,書籍形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封面上的小紅人以剪紙形式傳達給讀者,讓書籍的文化內涵躍然紙上;圖17封面圖形是古代的如意紋、材料是木頭,配以宋體字的書名;圖18的書貼是古樸的書名配以傳統的排版形式。這些設計簡潔明了,內涵豐富。簡潔并不是簡單,簡潔中包含作者和設計者豐富的創作追求,是一種集萬種情感于筆端的理念。
2.3 含 蓄
“含蓄”是中國古代極其崇尚的一個審美準則,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代表著整個民族的審美取向和藝術發展的基本道路。作品的藝術價值越高,就越含蓄。含蓄的秘訣在于,在繁復情境中精選少量最富個性與暗示性元素,把它們融化成一個完整形象,讓讀者以這少數元素做想象的踏腳石,低回玩索,舉一反三。著墨愈少,讀者想象的范圍越大,意味也就越深永[6]。
書籍設計何嘗不是這樣?一些小說類、散文類書籍的封面重含蓄、重意境,封面不直接出現主要人物,而是用最富個性與暗示性的圖案、字體、色彩、版式來表現書中人物的性別、性格、地位、命運。
2.4 日 常
優秀的創作者對自然界的山水動靜、凡世間的人情百態都有獨特的敏感,并善于將這種瞬間的感覺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讓他人似曾相識,引起強烈的心理共鳴。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說:“并不是僅僅只制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創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同樣具有創造性。”[7]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現象、感受,因為熟悉,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圖22中書法體“家”、燈籠和人物背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讀者仿佛看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圖23用“椅子”表達“家”,用“屏風”表達“春”,用“石獅子”表達“秋”,這些日常物件運用得十分貼切。圖24選擇的是“鳳穿牡丹紋”,中國傳統習俗中新娘子出嫁時穿戴的鳳冠霞披,新房的被子、臉盆等日用品都用這樣的紋樣,以此來表現婚姻幸福、家庭團圓的景象是最貼切不過了。自古以來,哲學就是從人的理性中獨立出來的,它高度發展,曾長期引領所有學科,中間幾經變遷,學派林立;但到最后,居然又回到人情,回到日常,這可走了一個巨大的圓[8]。在浮泛的聲色之下,其實有著一些基本不變的秩序,遵守著最為質樸的道理,平白到簡單的地步,但,最終決定方向的是它們。
3 結 語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表現,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殊性,隨著時間的發展形成傳統。文化是有生命的,所以就有興盛衰亡,了解文化有生命周期,就會順利度過生命周期,重現生機。一種文化要長期存續,必須處于“挑戰與響應”的過程中。舉例來說,當今中國文化面臨各種考驗,最主要的是來自現代化的挑戰[9]。所以要把傳統文化融于現代設計中,才能讓傳統散發出新意。“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石濤的名言,以上這些作品結合了時代的潮流,貼近了人們生活,符合時代審美風尚。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說:“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10]當今的書籍設計師們從顯型傳統文化和隱型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讓自己的作品以嶄新的面目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正如詩人艾略特說:“我們所探索的終點,將要到達我們出發的地方,并且第一次認識這個地方。”
注 釋
[1]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6
[2][日]大智浩,佐口七郎.設計概論[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173
[3]呂敬人.敬人書籍設計[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58
[4]李澤厚.李澤厚美學舊作集[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26
[5][美]艾莉絲·特姆羅.平面設計為什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63
[6]朱光潛.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09
[7][日]原研哉著;朱鍔譯.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90
[8]李澤厚,劉緒源.“情本體”是一種世界性視角[J].讀書,2011(1):55
[9][10]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