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霜+何莉婷+孔思凱
【摘要】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在本質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業的水平不足且生產性服務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兩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在經濟"新常態"階段,如何使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更好地融合發展成為了當下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因和融合模式這兩方面進行研究,提出通過結合型、綁定型和延伸型三種融合模式來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并就不同融合模式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 制造業 融合發展
一、引言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新發展戰略道路,并明確了中國制造業經濟轉型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勞動分工中,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系日益密切。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軟化和工業服務的發展,服務投資在制造業中間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服務業在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制造業價值鏈中起著主導作用,產業鏈的滲透和一體化效應增強。中國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服務業和制造業,面臨從共生互動向一體化的轉變,而服務行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地區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生產服務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服務業國際化的兩種基本形式。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產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制造業競爭力快速提升的一重要因素。在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國需要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和競爭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動因與模式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因
傳統制造企業以“產品”為核心,以生產和制造環節為中心,以產品的最終銷售為過程。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發生了三個重大轉變。第一,市場從產品短缺轉向產品過剩,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制造企業為了加強市場的競爭力,從加強企業自身的戰略為出發點,把重點放在消費者上,強調產品的質量和功能,并逐步延伸到相關的服務上。例如,產品服務升級、定制服務、交易服務、咨詢服務、運輸服務、保險服務、維修服務、回收服務等,提升了產品的整體價值,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產品的高層次要求。第二,制造業通過詳細的分工來提高生產效率,形成一個不斷延伸的制造產業鏈。制造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從產品的競爭轉向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制造業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擴大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或向外拓展服務業。第三,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制造業產業鏈環節的分離、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產業一體化和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礎。制造型企業要迎合從以“產品”為核心到以“消費者”為核心,從“生產”到“產品+服務”或“服務”的新趨勢。
(一)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
技術創新改變了原有工業產品的服務和技術路線,從而改變了原有生產行業的功能。不同行業的技術相互整合,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技術基礎,但不同的行業之間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這導致了產業融合的產生。信息技術在各產業融合發展,每個行業在客戶、生產、財務、倉儲、運輸管理等方面推廣在線信息處理系統,這樣客戶就可以立即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從而逐漸使得行業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使得產業融合成為了全球產業發展的浪潮。
(二)在競爭環境中對利潤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的企業動因
企業在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以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在競爭下尋求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能夠提供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樣,而為了有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必須在原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
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業永恒的追求。產業融合的發展可以加強行業之間的合作,降低進入壁壘,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最終形成比較優勢。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企業對利潤的追求是產業融合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有多元化,多樣化的產品,他們追求經濟效益,他們通過技術集成和創新改變了成本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業務整合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引導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內容來實現市場整合,最終促進行業間的整合。
(三)跨國公司的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巨大推動力
一般來說,只有巨大的國際的直接投資,才具有支撐跨國生產經營的實力和能力, 因此,每個跨國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都是國際金融資本整合的結果。在國際一體化運行中,工業部門轉變為工業一體化,“國民生產”產品轉變為“生產”, 可以說,促進工業一體化的主要載體就是跨國公司。
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一)結合型融合發展模式。結合型融合模式就是把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鏈融入到制造業的價值鏈之中。在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時,企業需要將實物產品和生產性服務結合出售來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在這種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是相關的,但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并沒有單獨銷售,而是通過資源、技術、管理和市場的互補融合進行組合銷售,從而產生1+1>2的效用。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不同優勢,占有不同的市場,即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通過非替代性、低交易成本等優勢來,促進產品的銷售,生產的產品也可以通過它的優勢,如品牌和渠道來擴大生產性服務的需求。
(二)綁定型融合發展模式。綁定型融合模式是指基于同一價值鏈的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整合。換句話說,就是基于同樣的價值創造,即將實際產品和服務綁在一起出售來滿足客戶的需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通過這種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兩者的效用。在這種融合模式下,產品與生產性服務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產品以“產品+服務”的形式銷售,為客戶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延伸型融合發展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在同一價值鏈上衍生出與生產產品相關的融合性產品。對制造業的產品特性進行分析,從研發到整個價值鏈的售后服務都需要尋找新的生產,從而挖掘出新的利潤增長點,即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制造產品源于新的“用戶導向”和“產品擴張”的服務需求,不僅要開拓新的制造業市場,而且還要促進生產性服務的發展。在這兩個不斷整合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服務和外包能力,將更加細化分工,向專業化和集聚化發展。
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基于結合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結合型融合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表現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補性關系。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將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各自的優勢,從而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由于轉型戰略多為大型品牌企業所用,而中小型企業易拘泥于陳舊體制,故管理和理念的創新是戰略轉型升級的前提和關鍵。我國的企業沒有高程度的服務外包水平,應積極引導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現狀,向專業化發展。建立結合互補發展的理念,創建高效的執行團隊,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式融合發展。
(二)基于綁定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綁定型融合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表現為相互依賴的捆綁性關系。其中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某種程度上緊密相連、不可分離,兩者唯有搭配在一起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在該模式下,我國企業應通過緊密合作來實現產品和生產性服務的捆綁銷售,但不能盲目選擇合作伙伴,應針對自身產品或是生產性服務綜合考慮對方的信用、交易費用以及行業背景等因素,從而達到雙方利益最大化。
與此同時,產品創新也是一大策略。投入一定的技術和資源對生產產品進行創新以開拓新的市場,在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帶動生產性服務的發展,又因兩者的捆綁性而互相促進從而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兩者綁定型融合發展。我國應基于現有的產業優勢,不斷創新,積極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共同發展。
(三)基于延伸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延伸型融合模式中,服務是由制造過程中的資源需求和客戶對多樣化的產品的需求產生的。生產性服務是產品價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形成產品與價格自主競爭的重要舉措。在產品的完整產業鏈中制造只占了一小部分,研發、采購、銷售、售后等生產性服務才是產業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服務的創新有利于縮短產業鏈的周期,為產品創造更高的附加值。通過改良后的產品、服務以及各種營銷手段,結合口碑效應,能夠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在這種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將集中發展,所以應致力于建設綜合性的從設計、研發、采購、制造加工到產品銷售、完善的售后服務的一個產業集聚區,并合理規劃布局,通過政府相關政策引導,促進具有共同區位指向的服務業企業向集聚區聚集,切實做到布局集中、土地密集、產業集聚,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五、結論
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在本質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業的水平不足且生產性服務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兩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因而針對這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結合型、綁定型和延伸型三種融合模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最終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樊琦.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
[J].商場現代化,2016(5):246-247.
[2]陳柳欽.產業融合的動因及其效應分析[J].西南金融,
2007(4):10-11.
[3]楊仁發,劉純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背景的產業
升級[J].改革,2011(01):40-46.
[4]劉鵬,劉宇翔.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
的融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17):113-115.
[5]童潔,張旭梅,但斌.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模
式與策略研究[J].軟科學,2010(02):75-78.
[6]高健.加快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思考[J].企業經濟,
2009(03):143-145.
[7]姚曉霞.江蘇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融合發展現狀與
思路[J].商場現代化,2008(25):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