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娜娜+蔡新華
【摘要】任何一項培育工作應當配備完善的評價體系檢測培育工作取得的實際成效。管理評價工作的有效開展將從培育效果反推培育模式、實施載體的有效度,幫助培育工作者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對培育模式、實施載體進行調整,形成更加完整的財經類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工作體系。
【關鍵詞】財經類 法治觀念培育 管理評價
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作好財經類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是財經類院校工作重點之一。管理評價強調從培育效果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有效完成對財經類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工作的評價。
一、對傳統管理評價體系的分析
傳統的管理評價體系主要以院校評價為主,具體到評價規則上集中表現為對大學生法律類學習成績的考評。此類評價存在較為突出的弊端,表現為:
(一)只能針對單一培育模式。傳統管理評價體系是對課堂教育培育模式的配套,如跨越課堂教育范圍,放至本課題在培育模式中提出的多樣化模式,則很難實現對學生培育結果的考評,對多種模式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適宜多元培育模式的發展需求。且考試為主的考評模式本身也并不能有效體現學生綜合受訓的結果,高分低能的現象充分說明了考評模式應當不僅僅與考試能力掛鉤,還需尋求更大突破。
(二)評價主體單一。傳統管理評價體系中的評價主體僅為院校一方。評價的操控權完全由學院掌握,學生是單一的受考評對象。在這種模式中,院校一方的眼光和目的會直接決定評價的方向,難免陷入不客觀的狀態,且學生一味成為受考試對象會降低其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易造成把法治觀念提升做為完成學分的必經途徑,導致學生視野狹窄,難以真正全方位接受法治觀念的傳遞。
(三)評價考核層面不足。傳統管理評價體系中更多的是對知識本身的考核,很難將考核上升至意識形態,而法治觀念的掌握提升是對主體意識形態的影響,應當不僅僅限于法律認知層面,更應當上升至法律意識層面、精神層面進行考核。傳統管理評價體系中的考試無法有效完成對考核層面的上升,最終得到的分數結論只能體現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掌握程度,與財經類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提升相差甚遠。
二、現代管理評價的創新
針對傳統體系的弊端,應從擴大評價方式、增加評價主體、擴充評價考核層面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創新。建議建立綜合管理評價體系:
(一)學生評價。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借助現代化載體、通過多種模式的培育,是否切實有效提升了自我法治觀念,達到從初級“掃盲”狀態到高級“自我追求”狀態,真實感受應當首先來自于學生,應當首先開展并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具體包括:
1.自身評價。自身評價體系由培育工作者制作評價標準,交給大學生自行完成考核評價。介于學生隱私權的保護及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建議采用無記名方式開展,可適用紙質評價、網絡評價、移動終端評價等多種考評方式,不以學期為考核時間單位,隨時向學生發表評價信息,隨時掌握學生自身評價情況,真實把握培育工作受眾的心理活動。
2.同學互評。集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對彼此的了解遠勝于培育工作者。除了學生自身評價,還建議開展同學互評。這種評價方式下不應沿用傳統的相互給分方式,避免造成將互評工作與同學關系相聯系,甚至影響同學感情、產生負面影響。同學互評時可以采用樹典型、推先進等不同方式,選出學生心目中“法治觀念先鋒”,并以其自身行為實際影響其他學生,使培育者既可以有效把握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標準,同時尋找模范帶頭學生、樹立榜樣。
(二)院校評價
應當擴大評價方式,改單一的考試模式為綜合考評標準,融入平時表現、學科成績、法治活動參與度、法治意識體現、等多種因素,實現綜合評價。建議做到:
1.將課外活動引入評價體系。院校的考評應當是全面的反應,僅僅是課堂表現不足以支撐對培育工作的真實反饋。應將院校評價的范圍擴展到課外活動中,如財經類大學生積極旁聽經濟類庭審、積極參加法律協會、積極開展法律咨詢、積極組建模擬法庭等等都應當成為評價的內容。就如同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一樣,法治觀念評價應該是開放的格局,反應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打破學分評價體系。學分評價只是對法律相關課程完成情況的考核,不應等同于對學生法治觀念的考察。有學生《經濟法》考試課程不及格,不等同于其不具備法治觀念,只能反應對該本課程學習內容的不熟悉、不深入。故院校方面的考評應當打破傳統學分制的觀念。不以學分高低做唯一的衡量標準,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評價,從知識層面上升至對學生精神層面的考核,才是財經類學院應當開展的有效評價工作。
(三)社會評價
社會評價是脫離培育主體雙方的第三方評價,更能公平公正客觀反應學生受訓真實情況,有利于院校真實把握培育工作取得的效果。建議做到:
1.學生頂崗實習階段。該階段是學生首次踏出校門、進入社會職業的時期。盡管學生仍處于實習階段,但其在實習單位所從事的工作與未來正式職業是無區別的。在這個階段,學生一方面受實習單位的管理,另一方面受學校的管理,雙重管理之下更有利于實現評價考核。建議財經類高校在對學生頂崗實習單位評價環節增加學生法治觀念、法律工作能力等項目的考評,從實習單位的角度真實衡量學生是否把在校期間的法律知識有效轉化為了自身的法律修養、法律精神,并自覺運用于財會職業工作中。
2.畢業生反饋評價體系。畢業生信息跟蹤一直是高校重視的工作之一,課題組認為在對畢業生后續發展進行跟蹤之際,針對財經類大學生職業特點,應當加入畢業生法治觀念反饋評價內容。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最有資格回答該生是否掌握法律知識、是否具備法律意識、是否具有法治精神,能否在財會工作中自覺守法護法,嚴格按照法律要求開展相關財會活動,是否自覺主動搜集證據、保存證據,能否從法律角度對公司經濟活動提出合理建議,遭遇經濟糾紛時是否知道如何維權,選擇何種糾紛解決途徑有效應對困難,是否有參加糾紛解決的工作能力等等,均可以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中予以有效把握。
【課題基金】四川財經職業學院課題《財經類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路徑研究》(編號:201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