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福平
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實際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的數量,進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計的一種方法。教育部在2011年版《義務教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的作用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小學常用的估算方法
估算是一種開放性的創造活動,往往帶有許多不確定性。如何根據條件來估算,如何提取有用信息,這些技能的形成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不是唯一,但估算并非是無章可循,我們可以總結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簡化數據,簡化的目的是使計算變得最簡便。如估算99+203,簡化為100+200;又如把71×19簡化為70×20。第二,對所得的結果進行調整,由于估算簡化了數據,結果可能會偏大或偏小,因此要作出調整,使計算結果接近準確值并符合實際。
估算過程中,有以下幾種常用估算方法:
1湊整估算。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數、被減數、減數、因數、被除數、除數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再計算。如估算896×23時,可以把896看成900,23看成20,即896×23≈900×20=18000。
2利用乘法口訣估算。在除法計算時,為了計算的簡便,可以根據乘法口訣,把數進行靈活處理。如411÷7可以把411÷7看成420÷7=60,而411÷8可以看成400÷8=50。
3根據尾數估算。如201+232―365=67,只需先估算個位:1+2=3,13―5=8,就可以知道得數67是錯誤的;又如59×64=3621,只需先估算:9×4=36,得數個位一定是6,3621這個得數是錯誤的。
4運用找基準數法估算。如256、249、251和246這四個數求和,這些數都很接近250,有的比250多一點,有的比250少一點,可以把250作為基準數, 250 ×4=1000,256+249+251+246 ≈1000。
5用特殊的數據特點進行估數:如126 × 8,就可以想到125 × 8=1000,126 × 8的積比1000大;又如25 × 3,就可以想到25 × 4=100,25 ×3 的積比100小。
6根據經驗估算。如三(1)班有男生25人,平均身高138厘米;有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厘米,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根據經驗可知,全班平均身高應在134厘米至138厘米之間,如果有學生算出其他的答案,說明一定是錯誤的。
7根據規律估算。即根據數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乘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于1,積小于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于1,積大于另一個因數進行估算;除法時除數大于1,商小于被除數;除數小于1,商大于被除數等規律進行估算。
8大小協調估算:兩個數,一個數往大估,一個數往小估;或者一個數估,一個數不估。如:在計算792+214時,可以把792看成800,214看成200,792看大了,214就要看小,這樣就準確些。又如:計算202×14時,只需要把202看成200即可。
9根據生活實際,合理選擇估算方法。如:星期天,媽媽帶100元錢去買下列生活用品, 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有的分別把熱水瓶、燒水壺、水杯的單價估成整十數再加起來和100元比較;有的從100元里去掉熱水瓶、燒水壺的大約錢數,剩下的錢和水杯的價格比較;有的把三種物品的價格加起來再估算。
10根據位數估算。估算多位數乘除法時,積的位數等于兩因數之和或者比這個和少1;商的位數等于被除數的位數減去除數的位數所得差或者比這個差多1。如:3875÷29=35,被除數的前兩位數比除數大,商應該是三位數,于是可判斷商35是錯的;又如:38×47的積肯定是四位數。
11根據運算性質估算。如:385-175+294=374,減去的數比加上的數小,其結果比原數大,由此可判斷374是錯誤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教給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讓他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感悟內化,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估算在數的運算、解決實際問題、常用計量單位中的廣泛應用。
1估算在數的運算中是保證計算正確的前提
數的運算教學中估算是保證計算正確的前提,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手段。如計算前進行估算,可分析得數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圍;計算中進行估算,既要觀察運算的順序是否正確,還要對每一步運算的結果進行估算;計算后進行估算,就是看得數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圍,從而判斷出計算有沒有錯誤。
2用估算意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估算更能開辟解題思路,開發思維,增加靈活性。
【案例 1】出租車司機張叔叔在2013年12月前三天的收入分別是:196元、214元、188元,12月份張叔叔大約收入多少錢?
思路一:196+214+188≈200+200+200=600(元)
31÷3≈10
600×10=6000(元)
思路二:196+214+188=598(元)
31÷3≈10
598×10=5980(元)
思路三:196+214+188≈200+200+200=600(元)
600÷3=200(元)
200×31=6200(元)或200×31≈6000(元)
3用估算意識解決計量教學中存在問題
有些事物的計量經常用到像大約、接近、近似等這些術語,學生有估算意識很容易解決計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案例1】在學生學習長度和質量單位后,可以讓學生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質量,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驗,這類問題容易出錯,如黑板長4分米,課本寬18米,一條魚重2克,一輛卡車載重500克,小明的身高是4米50厘米等等。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去估計和判斷,這樣的結果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是錯誤的。
我國的教學歷來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使許多教師對估算不重視、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估算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學生掌握了科學的估算方法,并能靈活運用,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