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葆
在數學教育界,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學生應該要理解數學。原因何在?因為數學理解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理解不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個中間目的,而不是最終目的。顯然,我們要求學生學習數學,是希望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從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鍛煉思維、培養(yǎng)情感,最終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所以,我們強調理解在數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當作教學最終要實現(xiàn)的目標去追求,而是把它當作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去給予充分的關注。
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理解,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促進學生的數學認知理解,就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促進數學概念的獲得
在新知教學中,為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要借助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學《認識周長》時,老師用多媒體演示螞蟻、瓢蟲、蟋蟀三種小動物在樹葉上的鍛煉情景(螞蟻、瓢蟲沿著樹葉邊線運動,蟋蟀沿著樹葉中間的莖運動;其中瓢蟲跑完一周,而螞蟻沒有跑完一周)。然后引導學生“邊欣賞邊觀察這些小動物的運動路線有什么不同”,并對小動物運動的路線進行分類,周長概念的引入便自然和諧。在這樣有典型具體材料做支撐點的學習中,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勁頭十足,對周長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注重聯(lián)系具體的生活原形,促進數學概念的形成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任何數學概念都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找到它的原型,這樣看來,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世界應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使抽象的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把原來枯燥的數學變的生動起來,這樣學習學生就不會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例如,平行線概念的教學,讓學生辨認一些熟悉的實例,像操場跑道直道、窗框的上下兩條邊、黑板的上下邊緣、五線譜譜線等,喚起筆直的直跑道線、窗框的上下兩條邊等學生熟悉的事物的表象。然后設問:如果把這兩條跑道線都向兩端無限延長,它們會相交嗎?這兩條窗框的上下兩條邊、兩根譜線呢?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后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定義。這樣引入,使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習新知的基礎,并借助于想象活動,較好地解決學生因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而造成的學習障礙。
三、注重數學知識本質的剖析,促進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數學知識在其形成過程中,往往附帶著許多無關特征。因此教學中應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剖析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從而把握知識的實質,盡量減少不利因素的干擾。例如教學《認識周長》時,學生只有對周長概念中的“邊線”、”一周”、”長度”等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弄清了,才會對周長這個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教學中剖析數學知識的本質呢?一是狠抓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很多數學概念往往是由若干個詞或詞組組成的定義。這些數學語言表述精確,結構嚴謹,對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作了明確的闡述。在教學時就要緊緊“抓”住這些本質的東西不放,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概念。二是巧用變式。就是不斷地變換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的呈現(xiàn)形式,改變非本質屬性,使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使概念的本質屬性更加突出,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由此幫助學生準確形成概念。三是加強對比辨析。加強對比辨析、舉反例等進行概念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設計對比辨析,泛化現(xiàn)象就不會發(fā)生,同時概念也得到進一步深化。
新課程的數學教材,在注重數學本質的同時,對一些概念的定義、法則等適當地作了淡化處理。但這并不是不重視概念的教學了,而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概念,真正理解概念,體會數學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適當的“淡化”是為了真正的“強化”。
四、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促進對數學知識深層次的理解
數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后,要抓住時機,及時地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練習的針對性要強,覆蓋面要廣,要涉及到概念所有的外延。
如在認識平行線概念后,可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有平行線,這類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又能令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還可以安排判斷練習,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平行線?哪些不是平行線?為什么?學生不難找出哪個是哪個不是,但關鍵是要學生說清楚“為什么”,這是學生對平行線概念的再認識,能加深理解和鞏固記憶;再可安排找平行線活動,出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線?當學生指出長方體相對兩個面的對角線是平行線時,引導學生討論,同不同意這觀點,學生爭辯的焦點是這兩條直線在不在同一平面內,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使大家清楚地看到這兩條直線在新創(chuàng)設的同一個斜面內,完全符合平行線的定義,在問題到圓滿解決的同時,學生對平行線的定義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五、促進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建立良好的知識網絡結構
建構主義學習觀一再強調:“要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這意味著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是結構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語的。教學到了一定階段,要讓學生找出知識間的縱向與橫向聯(lián)系,組成知識系統(tǒng),穿線結網,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這種系統(tǒng)的認知結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也有利于知識的檢索、提取和運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的推導以后,教師提出既然梯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從多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而來,那么梯形面積公式與這些圖形面積公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教師運用電子白板演示:1.將梯形上底一個端點向右一側平著拉伸,使之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上底與下底相等,(上底+下底)×高÷2=底×2÷高×2=底×高,即得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了;2.將梯形下底兩個端點向中間縮,使之成為一個長方形,這時梯形的上、下底就變成了長方形的長,高變成了寬,(上底+下底)×高÷2=(長+長)×寬÷2=長×寬,即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3.將梯形上底逐漸縮短,最后縮成一個點,即上底為0,這時梯形面積就轉化成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很直觀地了解這些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結構,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總之,數學認知理解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靈活應用知識,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不斷提高數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