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國際中的影響對我國影響越來越大。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告一段落,我國正式進入了后危機時代,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也能夠側面反映出我國金融領域在國際中處于被動的地位。針對此類問題,我們必須要加強金融教學質量、促進金融教學改革,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金融行業人才,從而推動我國我國金融行業創新與發展,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領域的影響。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金融專業 教育改革 金融實踐
引言
從國際金融學科發展趨勢來看,發達國家的金融學科越來越偏重于微觀操作宏觀金融學已經逐漸向經濟學靠攏。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為:①隨著金融科學不斷發展、研究,逐漸呈現多樣化形式發展,即“自然科學化”;②受金融行業發展與運行態勢影響,使得全球金融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體化金融”。隨著金融科學不斷發展,也改變了各國的金融結構以及金融專業的教育結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各國中的獨立金融已經逐漸演化為國際金融的一部分,由“次貸危機”可以看出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國際影響。所以,必須要在國際市場愈加復雜的條件下,加強金融專業教學改革,保障我國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發展,提高我國整體的金融實力。
一、培養目標
現如今,我國很多涉及到金融專業的學校,其人才培養目標主要為宏觀金融管理,這種金融人才定位已然不符合后危機時代金融發展需求。經發達國家實踐證明,金融人才要涉及更多領域,其中的金融管理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要保障金融人才能夠從事金融行業中的各個領域,例如金融技術操作、金融產品定價、金融產品設計、金融分析、金融風險管理等,雖然我國這些領域都有人才支持,但人才數量實際上是少之又少。所以,針對此類情況,我國金融高校必須要實現通識教育,把人才培養目標放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層面上,并不單單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金融知識與知識技能。轉變人才培養的理念:人才培養不是為了讓學生成材而進行培養,必須要保障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適應金融發展、推動金融發展。
二、師資隊伍與教學模式層面上
為了能夠保障高校培養的金融人才能夠適應國家金融發展,金融高校必須要加強與金融企業之間的聯系,實現金融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實現金融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高校要盡可能的深入金融企業,通過對企業的調查,挖掘金融企業實際需求,從而實現校企之間的金融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派金融教師到金融公司(工商、證券、銀行、保險等企業)進行兼職,并且積極邀請金融行業人員到高校中進行兼職授課[2]。通過此類形式能夠實現: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金融實踐知識,彌補高校金融教師金融實踐知識不足的窘態,從而保障高校金融專業教學質量與效率,實現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能夠加強金融高校與金融領域之間的聯系,既能夠保障高校師資結構的合理性,同時也能夠構建一直高素質師資團隊。
與此同時,無論是構建師資隊伍、編撰教材,都要以金融領域實際發展形態作為出發點,保障金融專業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保障高校人才能夠適應金融領域的發展。在構建師資隊伍的層面上,高校要加強專業金融人才的引進工作,同時也要加強本校金融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如果高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校內建立專業的金融研究中心與金融實驗教學體系,并同時兼顧科研、教學、實習等多個功能。以國家層面上看,國家應加大對金融專業的支持力度,給予一些鼓勵政策與支持機制,加強金融人才培養宣傳,號召更多的畢業生進入到金融高校中學習等,為我國高校金融專業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保障金融專業教學的多樣性
金融狀態可以說是代表著一個時代,金融學科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即使在不同時代中、不同環境中下的金融條件全都一致,金融環境也會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具體來說,金融是反映出一個國家生活狀態、經濟狀態、人文狀態的一個綜合體,隨著國際、國家的不斷發展,金融科學必然會出現一定的改變。所以,在金融高校教育中,必須要保障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即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保障金融教學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我國金融領域發展的全面性。在教學中,要充分分析國際、國內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根據社會需求不斷轉變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時效性,推動我國金融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結束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據如今已經有8、9年之久,我國也是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并且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至今都為消除,對我國金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而“少年”正是當今學生,所以,必須要加強金融實踐教學,讓高校所培養的金融人才能夠有效適應、推動我國金融領域發展,從而提高我國金融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降低他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領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文建國.后危機時代金融監管改革的制度創新研究[D].西
南政法大學,2012:13-14.
[2]劉迎春.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創新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
學,201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