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瑛
我市屬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其旖旃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明清古建筑群,厚重的文化積淀,無不蘊含美的元素,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歷史資源,憑此來激活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認知和興趣,讓他們從小樹立熱愛家鄉山川景物,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是我在幼兒美育教學中獲得的成功實踐。
一、從孩子校園活動的環境入手
美的世界是多元的,而本土的美只是眾多諸元中的一元,如果這種美的元素能長期固定地彌漫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那么通過久而久之的熏陶,就能讓其從領略本土的美進一步深化成對各種形式美的欣賞興趣,并在欣賞中收到陶冶心靈塑造情操的作用。
為此,我在教學中,對孩子時常活動的空間(主要是教室),注重加入表現本土文化的圖畫(彩畫、素描、仿真的老照片)、古代文學家的詩句等,把這些與孩子們平時常常在節假日被父母親帶上街進入交際時能直接看見的景物對照,喚醒其心底的印象,憑借其身邊較熟悉環境對幼兒的激勵作用,以達到培養興趣對美的認知。教室墻壁四周張貼能表現當地獨特風貌和人事特征的標志景物畫面,學生在老師的引領、開啟下,能認識古樸高聳的華光樓,巍峨入云的白塔山,秀麗碧綠的嘉陵江,威武雄壯的猛張飛,錯落有致的古街院……這些景物由于與學生很貼近,面對似曾相識的畫面,一般都能誘發孩子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欲。老師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搶答中只要輔以淺顯的講述和描繪,孩子們就會對其生活的這個城市中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在腦海中形成大概的輪廓,感知到家鄉的美麗和神奇,為以后美育教學打下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孩子們欣賞環境的時候,隨時要注意對孩子們身邊景物概念上的規范,對景物的描繪不必堆砌太多華麗的詞藻,切忌講的面面俱到,能讓孩子們理解效果即可。如講家鄉的河,只讓孩子們知道叫“嘉陵江”它清澈碧綠,供我們飲用,不必要講它的源頭、歸宿;講“白塔”,不必講它的歷史故事、高度及建筑風格、特點,只要使孩子們知道其高聳入云,雄偉壯麗就行了;講古街院千萬不要涉及陰陽八卦、風水之類,學生能知道它排列有序、錯落有致即可。
二、實地觀感,動靜結合
讓孩子視、聽、思的功能交匯融合,以幫助其發現更多的美,鞏固并發展愛美、惜美的感情。
小小的教室和園區,遠不能盛下本土幾千年來積淀的美好事物,要鞏固并發展孩子心中對本土美的認識深度和廣度,有不困于“蝸居”的局限,讓孩子心中能通過接受、咀嚼從而綻放出更多、更美的花朵。
當孩子接受了老師所講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景物后,心中會對此景物產生模糊而朦朧的印象,這時,就需適時帶上孩子置身于山水之間,有針對性地再次面對景物進行描繪、講述。如在嘉陵江邊的活動中,不僅讓孩子親眼看見了嘉陵江的碧水,還能讓孩子了解它自西向東三面環城的流向,甚至可眺望其流入長江,直奔大海的歸宿。登錦屏、白塔山,不僅有親身感受它們的雄奇、瑰麗,還能俯瞰城市全貌,感受山、水、城、天融合的壯觀。這種感受能在孩子的心中烙上深深的印痕,所收到的效果遠非教室中的活動所能比擬。
如果說通過課堂上的被動接收,他們對本土美景的認識還是淺嘗輒止的話,那么現在至少有一只腳已踏入了家鄉美景的環境中,身力、聽力所及的本土名勝,都能向家長娓娓道來,介紹個一、二、三了。不少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把家鄉的山和水叫“嘉凌江”、“錦屏山”、“白塔山”了,不再把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評價籠而統之的稱為“好看”了,而代之以較為形象生動和貼切的其他形容詞。
三、教師身體力行,為孩子展示美好形象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進入幼兒園后他最敬重的是老師,老師不時向他展示善良、美麗的形象,他會立即進行效法和模仿。能歌善舞、剪紙作畫等技能,既是老師的基本功,又是孩子欣賞敬佩老師的重要因素。所以針對幼童的心理,老師自身通過歌喉、肢體、彈奏、作畫等手段,讓孩子體味出婉轉悠揚、輕歌曼舞、節律明快、生動形象的美感,無疑能收到異曲同工,事半功倍之效。
近年來,由于本地旅游產業聲譽鵲起,挖掘并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本土民風民俗和山川形勝的歌舞、曲藝等作品,這些作品被中央、省、市各文藝團體及演奏者表演后在街巷閭間廣為傳播。孩子們在此氛圍中,也隱隱約約地或聽到這些歌曲,看到這些舞蹈。因此,我充分利用孩子尊崇、信賴、接納老師的心理,結合自己對這些作品的理解,以自編自演的形式在課堂上,教孩子聲情并茂的吟唱,跳起本土風貌的舞蹈展示給孩子,讓歌聲和肢體作用于孩子。這種作用是在孩子實地觀察后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基礎上進行的,它不是簡單的重疊,而是高于生活的藝術熏陶,從而可以引導孩子產生對家鄉文化華美的藝術感悟。再加上常常帶孩子觀看各級文藝團體在本地的演出,更能激發孩子對美的藝術認識,發掘出內心深處的藝術潛能。現在我班的不少學生常常在回到家后吟唱起幾句《閬苑仙葩》、《我在閬中等你》中的歌詞。還能隨著音韻扭動幾下有節律的腰肢,如果觀看的人能“嘖嘖”稱贊幾句,也就會更加得意、更投入、更起勁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活動不能囊括無遺,必須有取舍和側重,還要勇于割愛。這不僅是大綱所要求,更是孩子心理所接納、吸取量所決定。對于在本土名氣頗大的科舉、三國、風水文化深,不必涉及,正在“申遺”的皮影、川北民歌等,充其量也就是點到為止。否則,還可能會將一些粗糙、低俗甚至是落后的文化元素傳給孩子。
從本土文化入手,對孩子進行美育教學前景廣闊,它內容豐富多彩,方法簡單有效。從峰邊信手拈來的景物比比皆是,交叉重疊的教學方式輕車熟路,因其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不失為一條帶領孩子從小塑造美好心靈,為將來發現更多的美,創造更美好生活而激活興趣,開啟藝術智力積累基礎的行之有效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