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海
【摘要】近年來,重慶致力于建立、完善城鄉一體化的服務群眾常態化機制,重慶共青團聯合工會、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大力開展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傳遞“溫暖別人、溫暖自己、溫暖社會”的青春正能量。筆者通過分析,對重慶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的建設途徑簡要闡述。
【關鍵詞】社區市民學校 建設 途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新觀點新要求新部署。近年來,重慶團組織為積極探索新時期社會治理有效模式,充分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職能作用,在全市創辦了1.2萬余所城鄉社區市民學校。
一、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意義
1.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概念。重慶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簡稱社區市民學校,是重慶共青團引導和服務青少年參與社會治理創新、促進民生改善、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和諧穩定的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層工作陣地,助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工作載體;是在深化群團改革試點中,由團市委牽頭,工青婦科四家群團組織聯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國加強“青年之家”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在重慶的生動體現和成功實踐。
2.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意義。加強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新形勢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基層服務型黨團組織建設的實踐平臺,是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綜合平臺。社區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創新了社區居民組織、凝聚和服務方式,通過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為助推五大功能區域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泛匯聚正能量。
二、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途徑
1.增強工作力量。增強工作力量是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關鍵。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種社會力量,調動各方積極參與,不斷夯實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辦校基礎。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區大黨委,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與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聯系對接,開展結對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長效機制。發揮社區原動力,讓社區群眾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發揮主人翁精神,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努力實現“志愿者從社區來”的工作格局,保持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發揮社區社會工作室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區縣,為城鄉社區市民學校配備專業社工。開展項目規劃設計和專業化個案服務,在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培訓和志愿者隊伍的建設等方面進行業務督導,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同服務社區群眾,提高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專業化服務水平。
2.豐富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內容是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重點。要以“黨政高度關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實施條件、志愿者樂于參與”為著眼點,注重項目整合,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努力使城鄉社區市民學校保持旺盛生命力。開展政策宣傳,深入社區群眾之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開展政策宣講,使社區群眾熟悉了解黨委、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戰略部署,匯聚起改革發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廣泛開展走訪調研,收集社區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社會問題,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達、上情下達。 開展文明素養提升活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著力提升廣大社區群眾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開展社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藝術活動,豐富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鄰里和睦,拉近鄰里親情。開展知識技能培訓,幫助社區群眾增強就業創業技能,促進就業創業。圍繞社區群眾需求,開辦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移動課堂,使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平臺。 開展幫扶便民服務,大力開展結對幫扶、困難救助、雙擁慰問、節日送溫暖等活動。
3.整合各方資源。辦校陣地是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基礎。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辦校陣地。在城鄉社區,主要依托社區居委會辦公室、會議室、圖書室、科普室、廣場、基層文化站、公共服務站和轄區單位現有陣地等,建立城鄉社區市民學校辦公場地、活動場所。在公租房社區,協調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區市民學校辦公用房,依托社區公共事務用房、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廣場等開辟活動場所。在有條件的小區,主要依托物業管理辦公室、業委會辦公室、會議室、小區廣場、小區會所等,建立小區市民學校辦公場地、活動場所。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和有條件的農村,依托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基層文化站(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現有場地,建立鄉村市民學校辦公場地、活動場所。
4.強化組織保障。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組織保障,努力構建分工協作、各司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進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強大合力。 加強工作指導,建立工作聯系制度,引導青年志愿者走進社區,培育志愿者組織,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加大經費投入,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籌資機制,加大對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設的資金投入。營造良好氛圍,注重典型選樹,建立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激勵機制,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用好新媒體,城鄉社區市民學校建立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微信群、QQ群,開設微博,開展各類新媒體主題活動,建立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傳播。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向社會征集創意設計、開展評選和推薦作品等方式,創作推出一批城鄉社區市民學校的文化產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周勁松,楊艷杰;淺談市民學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與作用[A];不老的長江——第二屆長江沿岸城市群眾文
化發展論壇論文選[C];2001年
[2]楊柳,李海梅;和諧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J];法制與社會;
2006年16期
[3]馬海燕;淺析城市社區資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學報;2009年02期
[4]葉木全,黃重,周曉景;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社區文化建
設和發展探究——基于對閩東社區文化建設的調研與思
考[J];東南學術;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