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作者 牟泗亭
大塘鎮西關村位于平塘縣的地勢最高處,這里海拔1480米,全年200多天都是云霧繚繞,區域內完全無工業污染,為原生態茶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雖然西關村一直有種茶飲茶的傳統習慣,但是大規模的種植茶葉,發展茶產業則是2009年才有的事。當時得益于貴州省宣傳部的掛幫,在專家多方考察檢測以后,認為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非常適合種茶,這在大塘鎮上掀起了一股種茶的熱潮。

開心的采茶工
作為西關村村支書的李友林也察覺到了這個訊息,他心想增收致富一直是當地老百姓的難題,傳統農業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而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種茶是可持續的生態產業,產品附加值高,茶葉的發展前景廣闊,西關村為什么不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種茶呢?
沒多久,李友林的這個想法付諸了實踐。2012年,還成立了平塘縣西關村高原生態茶葉專業合作社,李友林任合作社的理事長,打破了以往茶葉種植零散、粗放的狀態,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大戶+散戶”的兩種經營模式,吸收128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其中還包括80戶貧困戶,帶動全村農戶種植茶葉。目前,西關村的茶園總面積接近1萬畝,合作社有4600畝茶園,主要生產都勻毛尖系列綠茶和紅茶。
合作社一直以來都堅持標準化、專業化生產以及品牌化經營,茶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合作組織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農業經濟效益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李友林說:“如果今年的春茶全部賣完,合作社的社員、農戶可增收3000元左右”。
在我們采訪的過程中,就有浙江寧波的茶商打電話給李友林咨詢購茶的相關合作事宜。他介紹到:“今年我們開始在廣州、昆明、寧波等省外地區試銷。”原來是通過阿里巴巴的網店銷售,許多省外的茶商通過網絡渠道了解到了這里的茶葉,就在不久前和昆明的茶商簽訂了100萬元的訂單。
雖然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是李友林也看到了目前西關村、合作社發展所遇的一些瓶頸。茶葉種下去最少需要三年的管護時間,而當地老百姓的經濟基礎比較差,在茶園管護上還有欠缺;同時,茶葉的種植、生產等方面技術含量還不高;老百姓對茶的認識不足;銷路有限、品牌宣傳少。每一個問題都時時困擾在他的心中,所謂問題還是要方法來解決。例如,為了解決茶葉技術水平低的問題,2014年,合作社與多彩貴州茶學院合作創辦實訓基地,希望通過茶學院的老師帶來茶葉加工、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提升。
而談及產業發展的戰略,李友林認為在固守生態的同時,保有目前的1萬畝茶園,爭取在2018年擴大一定的茶園面積。他非常自信地分析:“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但是只有擴大了生產規模,才能產生規模效應,提高經濟效益,老百姓生活才能過得更好。”(責任編輯/孟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