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飛
實驗試題應凸顯“實驗味”
——2016年蘇州市中考物理試題引發的思考
倪紅飛
(江蘇省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太倉 215400)
·初中園地·
2016年蘇州市中考物理試卷,以豐富、新穎、多樣的問題情境為載體,注重了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試題靈活性強,對學生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試題體現了基礎性、選拔性的雙重功能.特別是實驗試題的編制,對教材的內容作了深度的挖掘,試題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思維層面考查了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中問題設置,表面上平實無華,卻個個觸及到了考生的軟肋,確切地說,是觸及到了實驗教學的軟肋.試題體現了命題者對教材獨特的理解,對物理實驗教學的思考.不少教師反映,這些實驗試題真正凸顯了“實驗味”.
實驗試題要凸顯“實驗味”,試題編制時必須關注:實驗過程中,學生真實的體驗;碰到實際問題時,學生真實的困惑;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思考,從而真正體現學生在平時實驗中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下面結合2016年蘇州市中考物理的試題分析,談談實驗試題如何才能凸顯“實驗味”.
(2016年蘇州中考卷第19題)學過天平使用的知識后,好奇的小明想用家中的一架舊天平稱一個雞蛋的質量,在調節橫梁平衡時,先將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此時指針偏向分度盤右側,則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調節.他發現無論怎樣調節平衡螺母,指針總略偏向分度盤右側,于是他在天平的左盤中放入幾粒米后重新調節平衡并進行了測量,如圖1所示.則雞蛋的質量__________61g(大于/等于/小于).

圖1
試題展現了在天平調節和使用中許多學生遇到過的一個真實的情景:在調節橫梁平衡時,當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無論怎樣調節平衡螺母,指針都無法指在分度盤中間位置.在平時實驗中,許多教師可能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多數教師認為,這個問題的探究已經超出的考試的要求,在不經意中放過了,其實真實情景中出現的問題才是實驗教學中最應該關注的東西.
如何解決實驗過程中碰到的現實問題呢?“在天平的左盤中放入幾粒米后重新調節平衡并進行測量”這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如果在實驗的現場,可能就有學生會想到這個方案.命題者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是進一步追問,天平重新調節平衡對測量的結果有何影響?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考查出學生在原來碰到類似的問題時,有沒有探究過,有沒有真正理解“在天平的左盤中放入幾粒米后重新調節平衡”這個操作的本質.
這個試題素材源于真實的情景,突出體現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滲透了實驗教學中科學精神的培養.
(2016年蘇州中考卷第29題)如圖2所示,小明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時,發現鐵塊放入水中下沉,塑料塊浸沒在水中后上浮,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他找來了下列器材:彈簧測力計、一杯水、細線、鐵塊A、塑料塊B和塑料塊C(B與A體積相同,C與A質量相同).
(1)他按圖2甲和圖2乙進行了實驗,測出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圖2
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與重力比較,由此得出了物體下沉的條件.
(2)實驗時,他無意中發現增大鐵塊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某一時刻測力計的示數會突然變小,示數變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為探究物體上浮的條件,他選擇了合適的塑料塊,利用現有器材在題中(1)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實驗步驟就完成了探究.
①選擇的塑料塊是_____________(B/C).
②增加的步驟是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測得的物理量).
③當滿足_____________(用測得的物理量表示)條件時,物體上浮.
該試題以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為問題的切入口,先以鐵塊為研究對象得出了物體下沉的條件,再以塑料塊為研究對象探究物體上浮的條件.
試題的(1)、(2)兩問,是較常規的研究方法,所以考生的得分率較高,當學生進入第(3)小問時,遇到了障礙.究其原因,平時的課堂上問題探究環節,教師很少以真實問題探究為核心,放手發動學生,去展現真實的探究過程.
顯然,研究塑料塊浮沉問題時,充分利用了第一個探究過程的成果:當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相同的,所以只要選定體積相同的塑料塊,那么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就是同體積鐵塊的受到的浮力,即F浮=F1-F2,所以,判斷塑料塊是上浮還是下沉,只要比較塑料塊受到的重力與浮力大小的關系.
這個問題的探究,應用了科學探究中問題轉化的策略,呈現出科學探究的雛形,而問題的探究過程體現了理性思維的光芒.
展現出真實的探究過程,永遠是課堂生命力的源泉.
試卷中第31題,是失分率較高的一個試題,引起了很多教師的研究的興趣,原題如下.
為研究紙錐下落的運動情況,小華查閱資料了解到,物體下落過程中會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阻力f的大小與物體的迎風面積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公式為f=kSv2(k為比例常數).
現用一張半徑為R、面密度為ρ(厚度和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其質量與面積之比稱為面密度)的圓紙片,按圖3甲所示將圓紙片裁剪成圓心角為n°的扇形,然后做成如圖3乙所示的紙錐,紙錐的底面積為S0(即為紙錐的迎風面積),讓紙錐從足夠高處靜止下落.

圖3
(1)紙錐在整個豎直下落過程中的運動狀態是_____________.
(A)一直加速. (B)一直勻速.
(C)先加速后勻速. (D)先加速后減速.
(2)下落過程中紙錐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_____________.
這個試題的失分率所以較高,是因為命題者變換了研究問題的視角.“研究紙錐下落問題”,教材中是從運動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命題者對這個內容進行了挖掘拓展:從力與運動的關系的角度重新審視紙錐下落現象產生的原因,這對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紙錐下落過程同時受到重力與空氣阻力的作用,而阻力f的大小與物體的迎風面積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即f=kSv2.因此,紙錐下落過程先做加速度逐漸減少的加速運動,當重力與空氣阻力相等時,做勻速直線運動.

很多教師反映,初中學生由于還沒有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對問題的理解不一定有這么透徹,而且,問題解決過程對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實平時實驗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2016年蘇州市中考物理試卷是一份高質量的中考試卷,真正凸顯了實驗試題“實驗味”.
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