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瑋,王麗娟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天津300192)
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分析
張玉瑋,王麗娟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天津300192)
針對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通過研究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了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成果供給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揮的作用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投資機制尚未建立、專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較少等問題,并探討了促進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對策;天津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農業科學研究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從科學研究領域通過應用開發、試驗、推廣等活動應用于生產領域,從而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的行為和過程。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受其固有的地域性強、成果周期長、推廣環節及需求主體復雜等多方面特征的限制[1-3],轉化率仍然不高。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然而能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成果很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與世界發達國家65%~85%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4]。近年來,天津市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成效,如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在良種培育、設施農業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市、區縣和鄉鎮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設示范縣及培育科技示范戶;創新信息網絡服務體系;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然而,總體上看,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一些已轉化的成果效益不好。因此,研究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原因,對于實施好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天津市農業生產水平意義重大。
1.1 “十二五”時期農業應用技術成果專業分布
以天津市農業科研和推廣的主體為關鍵詞,包括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下屬的13個研究所(中心)、天津農學院、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在天津市科技成果庫中搜索、統計、整理出“十二五”期間已登記的科技成果數量。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數量達443個,各領域分布情況列于表1。其中,種植新技術和保鮮與加工領域的科技成果數量遙遙領先,其次是畜牧獸醫,作物新品種、育種技術、水產養殖3個領域的研究相差不大,成果數量在50~55個。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微生物、農產品質量安全、鹽堿地改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屬于“十二五”期間新興的研究領域,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表1 “十二五”期間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數量 個
整體上看,由于種植業發展時間長,科研基礎較好,種植業科研水平明顯優于畜牧獸醫、保鮮與加工等其他領域。種植業中,作物育種優勢突出,科技成果數量明顯多于作物栽培、營養施肥與植保技術研究。“十二五”期間,通過天津市審定或登記的農作物品種共有350個,其中,蔬菜作物252個,占到了總數的72.0%,玉米品種33個,西甜瓜28個,經濟作物15個,水稻11個,小麥10個(表2)。蔬菜育種顯示出明顯的學科優勢,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其次是玉米和西甜瓜育種,水稻及其他作物的科研學科優勢不明顯。

表2 “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審定和登記的農作物品種 個
1.2 “十二五”時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由于“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沒有統計,本研究以科技成果獲獎率為指標,以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為研究樣本,分析研究不同類型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是天津市農業科研的主要力量,農科院下屬的1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占據了全市80%的科研力量,天津市50%左右的科技成果出在農科院,尤其是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間天津市農科院取得的科技成果263項,占全市農業科技成果總數的59.4%。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263項科技成果中有45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按照趙玉潔[5]提出的“科技成果獲獎率可以近似的看成轉化率”,天津市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7.11%(表3)。其中,作物新品種獲獎數最多,為16項,種植新技術獲獎數次之,為8項,畜牧獸醫和保鮮與加工獲獎數均為7項,農業微生物獲獎數最少,僅為1項。從獲獎率上看,不同類型科技成果轉化率差異較大,作物新品種獲獎率最高,為38.10%,其次是農業信息技術獲獎率為33.33%,農業微生物獲獎率最低,為6.67%。

表3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獲獎情況
2.1 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農業科技成果供給不足
當前階段,能夠被農民接受、信賴的農業科技成果供給不足。其主要原因,第一,財政資金支持的農業生產理論或生產技術研究,只是基于學術研究和實驗室、小地塊試驗。雖然這些農業科技成果取得某些進展和突破,甚至有些研究體現出了較高的學術和生產技術水平,但這些成果的研發與生產實際、市場需求、農戶需求脫節,而且難以與已有的成果綜合配套,無法實現產業化經營,形不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第二,科研人員承擔的課題多為農委、科委的科技計劃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周期一般為3 a左右,而農業生產有其周期性,因此,項目結項時可能只是完成了理論研究,還沒有進行充分的中試試驗,導致項目完成度不高,實踐上還有不確定性,因此,不具備轉化的條件。第三,農業科技成果的評價與獎勵往往是從學術角度評價學術水平和技術指標的先進性和新穎性,而很少與成果推廣轉化的成效掛鉤,因此,科研項目的完成往往是為了撰寫報告、發表論文,而不是幫助企業、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勢必會造成科研與生產實際相脫節,最終導致科研成果得不到轉化[7]。
2.2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揮的作用不大
目前,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力量是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該體系存在諸多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如推廣機制落后、基層推廣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導致該體系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不能滿足全市范圍內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8]。據調查,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職能逐步喪失,各推廣部門職責不清,很多區縣級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承擔著衛生、計劃生育等更多繁雜任務,而從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僅僅是發放化肥、農藥等簡單工作。
2.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投資機制尚未建立
借鑒其他領域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未來農業科研單位應是成果研發主體[9],農業企業或大戶應是成果轉化主體。目前來看,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有3個,一是政府,采用項目投資方式,如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但這些項目能夠支持的成果轉化非常有限。二是科技成果完成單位,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成果示范、宣傳、擴大生產等。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與科研單位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如天津市科潤黃瓜研究所和天津市科潤蔬菜研究所的成果研發和轉化資金投入較高,形成了成果研究與成果產業化生產的良性循環,但很多研究所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很少。三是涉農企業通過購買技術,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產品。但這樣的農業企業寥寥無幾,不能形成規模,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有限。
2.4 專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較少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是連接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的橋梁。然而,天津市還沒有專門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專業的中介服務人才和機構十分缺乏,影響了轉化效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渠道仍為政府部門和科技成果完成單位,技術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少,作用有限。
3.1 加大政府部門的決策和投入力度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的決策引導作用[10-11],通過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提高科研人員、企業、農民等各方對于成果轉化推廣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立法保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第二,在資金上給予農業成果轉化更多的支持,通過實施財政支持、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政策[12],為農業成果的順利轉化及產業化提供保障。
3.2 建立農業科研管理機制
加強農業科研管理,完善從項目立項、審批、鑒定驗收的程序[13],以市場的需求進行成果選擇,促進農業科研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以提高成果的質量,保證成果在農業生產上的可行性[14]。
3.3 建立配套的考核及激勵機制
第一,為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質量,科研單位、高校等科研主體應進一步給予科研人員更多的優惠政策,同時提供榮譽及物質上的獎勵,鼓勵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上發揮所長。第二,制定一系列服務農村的配套政策和獎勵措施,鼓勵科研人員下基層進行鍛煉。第三,建立健全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制度、完善職稱評定制度,調動科研人員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將項目的應用價值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15]。第四,建立健全農機推廣人員的考核評價制度、職業資格認定制度、繼續教育制度,不斷豐富其農技推廣經驗,提高農技推廣技能[16]。
3.4 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
第一,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育一批實用技術人才、高科技設備操作技術人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第二,加強合作社等農民合作互助組織建設[17],擴大農戶經營規模,保證合作互助組織規范化、專業化經營,從而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3.5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第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能將科技成果進行加工、組裝、配套,再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18],因此,要培養一批了解市場、善于經營的中介服務人才,提供技術中介、融資、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19]。第二,完善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平臺建設[20],通過創新改善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農民的合作機制,使成果與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同時要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形成完善的農業成果轉化投資機制、合作機制,擴寬成果轉化的渠道。
[1]秦國杰.高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6):618-620.
[2]幸學俊,譚胤靜.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運營機制探討[J].北方園藝,2015(5):196-202.
[3]孫素敏.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緩慢的原因與對策 [J].寧夏農林科技,2012(1):93-95.
[4]彭濤.湖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及對策[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5]趙玉潔.天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與對策研究 [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6]翟金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378-385.
[7]李建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和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3):83-86.
[8]魏秀芬,張建樹.天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天津農林科技,2000(2):32-35.
[9]尹芙蓉.農業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評價與選擇 [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2):4-5,19.
[10]牛斌,何真,白成云.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中的地位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3):206-209.
[11]李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矛盾和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8):191-193.
[12]楊辰海,李巖,尹慶珍,等.河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8):154-156.
[13]羅河月,郭冬梅,陳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9):99-101.
[14]趙慶惠.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4.
[15]朱遲.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16]岳福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1(5):55-58.
[17]楊萬玉.河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5.
[18]楊田甜,陳剛.江蘇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5):22050-22052.
[19]莫小香,孔令孜,覃澤林.淺析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10):159-161.
[20]鄧慧靈,于平福,鐘翠,等.基于科技創新視角的廣西農業組織制度創新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5):81-85.
Analysis of the Actu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Tianjin
ZHANGYuwei,WANGLijuan
(Institute ofInformation Science,Tianjin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In view of the low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Tianjin,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ctu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Tianjin,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Tianjin,such as the supply of strong competitive results was insufficient,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ystem had little action,business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had not been established,profession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ing platform were less. At last,it discus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the promoting of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Tianjin
F323.3
A
1002-2481(2017)03-0469-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3.36
2016-08-30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15ZLZLZF00130)
張玉瑋(1985-),女,天津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文獻信息服務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