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遼寧省營口市中醫院腫瘤科,遼寧 營口 115000)
PICC在腫瘤護理應用中的效果觀察
李佳欣
(遼寧省營口市中醫院腫瘤科,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 對腫瘤護理應用中PICC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醫院腫瘤患者136例,根據穿刺方式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8例,分別給予靜脈穿刺、PICC管留置方式,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對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并發生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率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94.12%(64/68)高于對照組76.47%(52/6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41%(3/68)低于對照組19.12%(13/68),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7.06%(66/68)高于對照組80.88%(55/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腫瘤患者護理中PICC的應用,輔以綜合護理措施,對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并發癥發生率控制以及患者滿意率的提高,可發揮重要作用,應在護理實踐中進行推廣。
腫瘤護理;PICC;應用
PICC又被稱之為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被廣泛用于臨床靜脈輸液中,具有留置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等優勢,特別對于腫瘤患者護理中,該置管方法更為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置管操作后,患者很可能出現較多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這就要求PICC方式下配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醫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腫瘤患者136例,男79例,女57例,年齡29~75歲,平均(45.8±12.6)歲,其中肺癌、腸癌、淋巴瘤與腦腫瘤非別為42例、38例、36例、20例。按照穿刺方式將兩組患者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8例,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腫瘤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靜脈穿刺方式,主要以一般護理方式為主,如做好記錄置管時間、長度工作,對靜脈走向觀察,適時進行輸液接頭的更換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PICC置管方式,并輔以PICC置管綜合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PICC置管操作,其實施要點主要表現為:①置管部位選擇貴要靜脈為主,而頭靜脈、肘正中靜脈次之,相比其他靜脈,貴要靜脈在靜脈瓣上較少,因此使患者手臂、軀體保持垂直狀態,這樣可使靜脈穿刺成功率得到明顯提高;②測量插管長度,如上肢兩側插管長度,左側與右側分別應為(41.12±3.24)cm、(37.72±3.82)cm,測量中患者外展手臂保持90°,在此基礎上按照靜脈走向逐漸向下測量,包括腋下部位、右胸鎖關節、肋骨等;③穿刺操作,由插管鞘開始,控制16°~30°進針角度,注意觀察是否有回血現象,一旦回血,需少許進針后送鞘,穿刺后將導管由插管鞘取出,根據測量長度置于中心靜脈處。最后將插管鞘、導絲撤出,連接肝素帽,封管并消毒,導管固定可選擇透明膠膜固定方式[1]。
(2)護理方法。觀察組在一般護理的同時給予綜合護理方式,具體實施內容主要包括:①心理護理,部分患者對PICC管留置恐懼、焦慮心理較強,治療與護理中均出現依從性較差問題,要求護理人員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如闡明PICC方法的優勢,幫助患者消除顧慮;②導管護理,局部感染、靜脈炎以及管腔反血等在穿刺不當下發生可能性較高,要求做好導管護理工作,如導管感染預防方面,置管后24 h需進行敷料更換,每7天更換1次,更換中需做到無菌操作,且注意日常檢查中對導管穿刺點處是否存在滲出、腫脹以及發紅等癥狀。同時,導管留置下有堵塞情況存在,處理中選用20 mL注射器將管內的血凝塊抽出,保持輕動作,避免引起栓塞、導管損傷等問題;③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解PICC管留置的注意事項,如沐浴時對導管旁皮膚以清水清洗,若有敷貼浸濕情況,需及時更換。或考慮直接將健康教育手冊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使患者日常做好導管維護工作[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進行比較,同時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管腔反血、局部感染、皮膚過敏以及靜脈炎等。另外,利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情況調查,內容以護理服務質量、人員態度以及基礎操作等為主,將非常滿意與滿意患者納入滿意率范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Excel表格,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64例,成功率94.12%(64/68),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52例,成功率76.47%(52/6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出現管腔反血1例、皮膚過敏1例、靜脈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4.41%(3/68),對照組管腔反血、局部感染、皮膚過敏、靜脈炎分別為2例、2例、5例、4例,發生率19.12%(13/68),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滿意率比較 兩組患者滿意率對比,觀察組非常滿意、滿意例數分別為42例、24例,滿意率97.06%(66/68),對照組非常滿意、滿意例數分別為39例、16例,滿意率80.88%(55/68),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PICC應用效果分析 所謂PICC,主要指經外周放置中心靜脈導管,一般應用于危重患者靜脈通路中,由于以外周靜脈為穿刺點,血管選擇性較大,不會帶來較大創傷,加之感染情況少,為護理工作帶來較大的便利。從PICC適應癥看,主要體現在:①靜脈輸液時間長,且靜脈輸液較為困難患者;②輸液速度要求,如300~500 mL/h,需采用PICC方式[3];③持續深靜脈給藥,以完全腸道外營養為例,需控制為12.5%以上葡萄糖注射液濃度,此時需利用PICC方式[4]。PICC具體實施要點較多,包括:①外周靜脈合理選擇,如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以及腋靜脈等;②導管長度測量,患者保持正確體位,對導管插入適宜深度設定;③穿刺部位合理選擇下,進行無菌操作,將導管緩慢送入穿刺針內;④導管進入10~15 cm情況下,將穿刺針退出;⑤導管送入后需進行固定,并以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最后封管[5]。本次研究中可發現,觀察組腫瘤患者給予PICC置管方式,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腫瘤護理中PICC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
3.2 PICC在腫瘤護理中應用注意事項 盡管腫瘤護理中PICC方式的應用對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可起到顯著作用,相比常規靜脈穿刺優勢明顯,但其應用下也需考慮到并發癥問題。這就要求采用有效的護理方式,如對于局部感染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歸結于穿刺中消毒工作不到位,帶來感染情況,要求置管中做到無菌操作,護理人員配合做好材料的及時更換與處理工作[6]。再如靜脈炎問題,如頻繁置管或穿刺,都可能增加靜脈炎發生幾率,要求穿刺中以粗直血管為選擇,控制穿刺力度與速度,且在置管成功后做好敷料更換工作。而對于管腔反血,通常因封管操作不當,引起血液反流,要求風管后做好定期檢查處理工作,且防止有劇烈運動行為、避免穿刺點被浸濕等[7]。本次研究中可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上低于對照組,且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PICC綜合護理方式的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PICC方法應用于腫瘤護理中,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為護理工作帶來便利,且輔以PICC綜合護理方法,有助于并發癥發生率的控制以及患者滿意率的提高,應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推廣。
[1] 諶紅英.集束化護理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預防中的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1):126-127.
[2] 束寒玲,戴文君,張小華,等.電話回訪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延續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護理管理,2016(4):535-539.
[3] 盧念花,李憲芹.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00-201.
[4] 鄭麗娜.PICC在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4(32):71-73.
[5] 顧利利.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9):951-952.
[6] 樸立新.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6):343-344.
[7] 屈惠琴,陸云,趙春芳.以循證護理為基礎的臨床護理路徑在腫瘤術后病人PICC置管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19):2378-2380.
[8] 陳祥云.PICC在腫瘤護理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療,2011(3):148-149.
[9] 胡榮東,雷暢.腫瘤護理專科護士八法流程培訓的臨床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0):1845-1846.
[10] 張波.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26):99-10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