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黃海燕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影響農村貧困治理績效的因素眾多且內部作用機理較為復雜,需要建立多因素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特定的指導思想與科學性、可行性、規范性、導向性、重點性原則,從生產條件、生活條件、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四個維度篩選15個指標構建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農村貧困治理;績效;指標體系
構建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特定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同時要針對農村貧困的特征,選取較為科學的維度和指標來度量農村貧困治理績效。
構建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僅要能夠反映某地區歷年農村貧困治理績效的縱向演變狀況,同時要能與西部地區其它省份的農村貧困治理績效進行橫向比較,應堅持以下指導思想:
首先,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要能如實反映貧困治理的內涵,在每個維度中,指標的數量不宜過多,同時指標覆蓋面要廣且簡潔明了。
其次,選取的指標在搜集數據時要具有可獲得性,如果某些指標對該評價非常重要,但又難以獲取相應數據時,則需要將該指標用近似的指標來替代,或者通過其它轉化方式來獲取數據。
再次,在設計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與實際區域貧困特征相結合,并且要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通過對指標數據進行量化計算,獲得定量評價結果,真實反映農村貧困治理績效的客觀狀況。
最后,要注重選取指標時的規范性,尤其是在側重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的縱向和橫向分析時,規范化的指標能提升評價結果的質量。
從目前有關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看,出現了“指標細化”和“指標泛化”兩大傾向,雖然評價指標越來越全面,但也增大了搜集數據的難度且使用麻煩,致使評價工作變得較為復雜。[1,2]基于以上原因,為了構建具有代表性和完備性的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可行性、規范性、導向性和重點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設計的指標體系具有完整性,選取的指標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且指標的選取在理論上有足夠的依據。農村貧困治理應是對貧困進行綜合性的治理,以經濟貧困治理、社會貧困治理和生態貧困治理為目標,最終使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經濟、社會和生態貧困的束縛。指標體系的設立要充分考慮可用于衡量經濟、社會和生態貧困治理績效指標的整體結合,使之盡可能反映農村貧困治理政策在經濟、社會和生態領域取得的貧困治理成果。
可行性即指標的數據資料能按統一口徑在實踐中易于找到適當的代表值,或者只需簡單的數據整理就可獲得。建立指標體系時要注意同一指標在不同地區之間和不同時點是否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便于橫向、縱向比較,力求反映共性問題,盡量排除不可比的特殊指標。
選取指標時要遵循使用國內外通用或是公認指標的原則,指標單位和計算方法也應符合相應的國際、國內相關標準和規范要求,避免使用不易統計或是不常用的指標,力求指標規范化和標準化。所測算的數據資料具有規范性,指標含義、計算方法和測算結果均被國內外所認可。盡量采用官方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類統計年鑒,不采用學理性研究得出的數據,以保證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權威性。
指標應能反映政府在實施農村貧困治理政策時所作出的承諾,或者是政府在農村貧困治理上致力要達到的目標。通過定量評價不僅要反映目前農村貧困治理的績效,同時也能反映今后農村貧困治理應努力發展的方向,從而引導各地區實施農村貧困治理政策的相關部門不斷強化反貧困措施和手段,增強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以體現農村貧困治理政策的導向性。
指標的選擇盡量求簡避繁,突出重點。優先挑選對評價對象有較大影響作用的指標作為主要因素,指標要能突出重點和共性。同時還要注意選取的各個單項指標是相互獨立的,彼此間不存在相互關聯和交叉的現象。指標選取數量要適當,如果數量過多會增加計算分析的工作量,取少則不能反映評價對象的本質。對主要因素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合理確定指標數量,使研究能有相應的指標計算和分析的工作量。
依據農村貧困治理涉及的三大領域即經濟、社會、生態領域,將影響農村貧困治理績效的因素分成生產條件、生活條件、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四個維度,在各維度下設計具體指標。
3.1.1 每農業人口擁有耕地面積(667m2/人)。耕地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重要的生產性資源,由于大部分貧困人口教育文化程度低,知識水平有限,仍然依賴于將勞動力與耕地資源的結合,以獲取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因此耕地資源數量可用來反映貧困人口對生產性資源的占有水平,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1.2 每667m2耕地農用機械總動力 (千瓦/667m2)。農用機械總動力可以反映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高低,一般情況下,越是貧困的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低。在一些貧困地區,甚至還在使用簡陋的鐵制農具、木犁等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沿襲著“刀耕火種”這種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1.3 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 (元/戶)。一般而言,如果某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較強,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也會較高,該指標是正向指標。計算方法為單位價值50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兩年以上的農村家庭使用的固定資產,以及單位價值在200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鄉村企業和其它部門固定資產。若企業的主要設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即使低于200萬元,也劃為固定資產[3]。
3.1.4 農村人均用電量(千瓦時/人)。農村用電量指本年度內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全年用電總量,需將國家電網供電和農村自辦電站供電量中涉及農村國有工業、基建、交通等部門用電量加以扣除[3]。農村人均用電量是反映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是否改善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越是貧困偏遠的農村地區人均用電量越低,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2.1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人)。用貨幣收入來確定和測度貧困程度一直被廣泛使用,農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當年來源于各個渠道的總收入扣除所發生的相應費用后的收入總和,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2.2 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元/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增長快速,是反映農村貧困人口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2.3 農村恩格爾系數(%)。農村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家庭或地區富裕程度的主要標準之一。通常情況下,當一個農村居民家庭或農村地區越貧困,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越大,隨著農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或農村地區不斷發展,這個比例會呈下降的趨勢,該指標是逆向指標。
3.2.4 農村居民住房面積(平方米/人)。住房面積是反映農村貧困人口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貧困治理應消除農村貧困人口住房條件的貧困化,改善其住房面積和質量,賦予貧困人口經濟人權,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2.5 彩色電視機(臺/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是農村居民家庭最為重要的現代生活設備,對其擁有量不僅意味著物質、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而且電視機還是傳播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的載體,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3.1 農村勞動力不識字或少識字率(%)。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反映農村地區總體文化素質、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標志。該指標從相反的方面反映了教育的普及程度。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社會落后,教育普及程度很低,該指標是逆向指標。
3.3.2 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人)。該指標用于反映農村人口所享受的醫療衛生服務狀況。在大多數農村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人員“匱乏”現象十分嚴重,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總體數量不足,難以滿足農民醫療衛生保健需求,農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較為突出,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3.3 城鄉居民收入比。通常作為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監測指標。對農村貧困治理績效進行評價,不僅要考察在時間軸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變化,同時要考察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否擴大,若貧富分化嚴重,則反映農村貧困群體弱勢地位更加突出,會成為導致社會和政治不穩定的因素,該指標是逆向指標。
3.4.1 森林覆蓋率(%)。通常將森林覆蓋率作為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的代表性指標,大量研究表明貧困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貧困人口的食品保障和生活依賴于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居民從事正常生產生活活動的重要前提,該指標是正向指標。
3.4.2 每667m2耕地農用化肥施用量(kg/667m2)。農業生產活動中過量使用化肥,不僅會降低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而且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進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環境,甚至會影響其他環境介質,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該指標是逆向指標。
3.4.3 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比重(%)。在我國農村地區,幾乎每年都會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直接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威脅著受災地區人口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該指標是逆向指標。
[1]劉澤琴.貧困的多維測度研究述評[J].統計與決策,2012(10):33.
[2]王榮黨.農村反貧困度量指標體系與實證分析—以云南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5):156-160.
[3]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004-7026(2017)19-0012-02
D422.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05
2014年度貴州省社科規劃項目《貴州農村貧困治理績效評價與政策調整研究》(14G ZY B14);貴州省2015年度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千層次”人才項目資助;2017年度貴州財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資助。
黃海燕(1978-),女,土家族,貴州松桃人,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區域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