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林
(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 重慶 潼南 402660)
關于保障潼南農村飲水安全的思考
□米小林
(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 重慶 潼南 402660)
飲用水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用水量、水質有了更高的需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不斷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既是廣大農民共同的迫切要求,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具體體現。
飲用水安全;農村經濟;缺乏安全意識;氣候影響
潼南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幅員面積1 594km2,轄2個街道、20個鎮、281個行政村,總人口94.6萬多,其中農業人口79萬多人,占83.5%。境內屬盆地淺丘地區,地貌以方山狀和饅頭狀丘陵為主,地表起伏平緩,海撥一般在300~450m之間,具有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特點,年均氣溫17.9℃,年均降雨量990mm。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及水文氣候因素的影響,潼南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開發利用程度低。如五桂、臥佛、新勝、花巖、古溪、寶龍、米心、龍形等地屬易旱片區,工程性缺水嚴重,素有“十年九旱”之說。
按照市水利局部署,潼南區重新對全區飲水安全情況進行了再次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按照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飲水安全指標衡量,全區仍有占農業總人數40%農村人口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一部分是按舊標準基本合格,按新標準不合格的飲水不安全人口占絕大多數;余下的是在國家規劃內未實施飲水不安全人口。
近年以來,潼南區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中,重點擬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村級水廠建設為主,不斷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作。一是在沿江、沿庫具有水源保障條件的村(社),根據供水范圍內需水量,按照全市統一標準化水廠的處理工藝進行設計、修建,設計新建(改、擴建)日處理能力300~2 000t的自來水廠,水質完全達到國家飲水標準,并將供水網管安裝到千家萬戶。二是在無可靠地表水源、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村(社),實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即采取挖掘地下水,建設小型的處理設施對井水進行處理后,供附近農民飲用。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村級水廠供水,積極推行協會管理制度,原則上實行“一處工程一個協會”的管理模式,協會由負責人、日常運行管理人員及會員等組成。協會主要負責抽水制水、水池保潔、廠房看守、管網維護、水費收取等工作,并按不同地區、不同比例在每月水費中提取維護基金,專戶存儲,用于水廠及管網維修或擴建所需費用。
針對既無合格的水源,群眾居住相對分散的實際,對采用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方式供水成本過高的農戶,采取一處受益戶為3~5戶的分散式機井供水工程,或一戶一井的紅層找水工程,緩解了易旱地區群眾飲水難。分散式供水工程和紅層找水水井的維護維修均由受益農戶自行負責,其使用率為90%。
凡服務人口在1 000人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區都劃定了飲水水源保護區,設置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界碑。同時,取締和整治了種、養殖業所帶來的污染源。特別是今年區里專門針對雞鴨養殖污染進行綜合,切實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按照“先易后難,依法整治”的工作原則,積極開展整治工作,投入專項治理經費,拆除違規養雞場、雞舍,規范養殖行為,確保了轄區內流域生態環境,使周邊村民和師生的生產、生活飲用水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同時,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長效機制,制定了全區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預案,各鎮(街)也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城區飲用水源每月監測1次,其他集中式飲用水源每半年監測1次,掌握飲用水源水質狀況。
長期以來,廣大農民群眾養成了吃井水或巖層裂隙水的習慣,喝水不花錢的思想根深蒂固,普遍對水質超標問題存在習以為常的麻木思想,缺乏飲水安全意識,致使已建成的村級水廠雖能正常供水,但水廠基本未使用。
飲水工程的投入主體包括各級財政投入和群眾集資投勞,國家財政對飲水工程的投入是補助性質,對項目建設不是單一的投入主體,鎮、村級水廠建成后,因產權歸屬不清晰,導致工程項目后續管理主體責任不明。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是按不安全人口實行定額補助,中央、市級補助標準進行的,不足部分由縣級財政配套和受益農戶投資。在已建成的村級水廠中,但因資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到位,導致供水管網未安裝,水廠不能正常運行。
目前,全區農村飲水工程水質檢測僅場鎮集中式供水和農村學校供水進行了全部常規指標檢測外,紅層找水井水僅對水質單元做了8項常規指標檢測,分散式供水僅有2年做了常規樣品檢測。由此,農村分散式供水和紅層找水井水還存在不安全隱患。
農村廣大農民群眾普遍缺乏飲用水安全意識,對于他們來說,很多人不知道,更重要的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飲用水必須注意安全。建議:一是區教委、衛生局、科委、團委、科協等部門每年要堅持開展以“科學認識飲用水,健康惠及千萬家”主題宣傳活動,深入農村進社區,通過播放飲用水安全知識宣傳片,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解答問題等方式,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了解飲用水安全知識,充分認識水是商品,用水要付費的意義和作用。二是區疾控中心對出廠水和隨機抽取農戶飲用的井水分別作水質化驗。用科學的數據證明水質是否達標情況,從而提高群眾飲水安全意識,自愿放舍飲井水而飲用自來水,真正使村級水廠長久發揮作用,造福于民。
鑒于國家財政對農村飲水工程投入資金屬補助性質,所以不宜籠統地將建成后的產權說成國有資產,應根據不同情況明晰產權歸屬。建議:一是供水對象分布為同鎮兩個村以上的項目,成立鎮級供水服務站或供水公司,作為鎮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項目的資產管理,成為該項目產權所有者。二是供水對象為同一行政村范圍的,成立村級供水協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項目資產管理,成為該項目產權所有者。三是對在2004年前買斷的鎮級水廠,后期國家投入部分可采取入股分紅,作為財政收入,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四是由區水務局、財政局全權負責指導和抓好鎮、村級水廠產權歸屬工作。
水廠管網建設是村級水廠能否正常運行的前提和基礎。建議:一是區主管單位要認真調整思路,打破常規,自加壓力,按現行補助標準,向上爭取資金支持,用于潼南區緩解村級水廠管網建設資金之不足。二是各水廠管網主管溝的開挖和回填工作由專業施工隊伍施工,區財政解決資金;支管溝開挖和回填工作由受益群眾負責。三是在今后安排的其它水利資金中,調劑一部分資金用于村級水廠管網建設,確保村級水廠正常運行。
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要在統籌作好飲水水源地保護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制定與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規劃,力爭用3~5年時間,初步解決全區現有農村飲用水不安全人口。建議選擇以下三種建設模式:一是城鄉聯網。依托區城供水管網向城郊或管網沿線農村幅射,拉長距離延伸到農村,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讓農民喝上自來水。二是區域集中供水。重點推行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設,選擇在鄰近江河或水庫等水源水量有保障的地區,在地勢、管理、投資效益比、供水成本條件適宜的區域范圍,選擇連片集中供水工程,延伸管網距離,擴大供水人口,實行整鎮整村連片有序推進。三是獨立式供水。對因地勢高低不平,群眾居住相對分散,易旱缺水的高山丘陵地區,充分利用目前較為成熟的紅層找水技術,打捆使用水利、國土部門資金,配套管網、水泵等設施,選用機井或圓筒井分散供水,確保該地區群眾飲用水安全。
目前,全區有4萬多口分散式供水和紅層找水井水,根據國家飲水安全指標標準,應對供水水質進行8項常規指標進行檢測。建議:一是施工單位必須使用快速水質檢測儀在現場進行初步檢測,并上報縣衛生防疫主管部門;二是采取“三結合”方式,定期對監測點多次進行水質檢測分析。“三結合”即采取區財政、鎮(街)財政、用水戶各支付1/3檢測費,對水質進行檢測,確保水質達標使用。對水質不合格的水井,要采取化學物理措施補救,達到合格使用;對少數水質很差的水井,要采取封井處理,保證廣大農民群眾喝上合格水。
飲水源的保護直接關系著農村飲水是否安全。建議:一是凡在飲用水源地附近禁止發展污染工業或大規模養殖畜禽,對現有工業要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加快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與廢水排放量。二是在今后或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對水源地應進行生態修復,采取植樹造林等措施,控制面源污染,提高飲水源保護區生態安全保障,確保農村飲水安全。
自2004年以來,全縣共投入資金24 337萬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 010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60處、分散式供水程6 950處,實施紅層找水打井20 500口,全縣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得到穩步推進,有效地解決了24.64萬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
全縣除田家鎮外的19個鎮和部分拆制場鎮實施了供水工程改建,主要是采取國家投入一部分、業主籌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改建水廠,提高了供水能力,場鎮水廠供水能力基本能滿足今后場鎮發展用水所需。鎮級水廠的運行,是按照在縣物價部門定價的基礎上,遵循市場運作的原則,由業主自主經營管理,但同時接受當地政府行政管理和縣水務行業管理,場鎮供水工程運行正常。
1004-7026(2017)19-0028-02
S277.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