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洋
(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試論民間傳統體育與農村全民健身
□武 洋
(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我國于2002年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構建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推進全民體育健身活動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將淺論民間傳統體育與農村全民健身,并提出個人見解。
民間傳統體育;農村;全民健身
不同文獻對“民間傳統體育”的解釋不盡相同,2007年,涂傳飛先生在代表作《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中對“民間傳統體育”予以一分為二地辯證分析,2008年,陳紅新先生在借鑒此文獻的基礎上撰寫了《也談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兼與涂傳飛等同志商榷》。到了2009年,涂傳飛先生發表了《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概念再探討》,指出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和民族體育既互相聯系,又各不相同,民間體育是由勞動人民所創作的體育娛樂活動,傳統體育寄托著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像太極拳、劍術、岳家槍等,民俗體育則濃縮一種風俗習慣,如端午節賽龍舟,民族體育體現了各民族不同的體育文化活動,像蒙古族的賽馬、安代舞,新疆的賽乃姆,安塞腰鼓,漢族的斗秧歌以及苗族人民喜歡跳的蘆笙舞等。
運用民間傳統體育帶動農村全民健身,必須重視優化農村體育服務體系,遵循三大特征,第一,將“農民”作為服務對象,以“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推動農村全民健身”為目標;第二,構建集約型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第三,保持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階段性和均衡性。這樣方能提升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避免資源浪費,逐步提高農民的體育技能與素養,縮小城鄉體育教育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在農村地區推廣民間傳統體育,理應全面普及傳統體育的文化理論知識,結合當地風俗習慣與地理優勢,為農民組織各種有趣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如“斗秧歌”、“打太極”、“賽腰鼓”、“摔跤”、“賽馬”、“賽龍舟”、“民族歌舞會”等,讓村民在參與快樂的競技活動中逐步加強對民間傳統體育的了解,繼承優秀傳統因素,發揚民族精神文化。江蘇省某村子就鼓勵全體村民積極參與“太極拳”訓練,讓村民在練習和比賽過程中認識到太極拳是中國拳術之一,始創于清代(1644—1911)初期,乾隆年間,山西武術家王宗岳用宋代周敦頤《周子全書》中闡發《易經》太極陰陽的哲理以解釋拳理,撰寫《太極拳論》,太極拳因此得名。太極拳最早傳習于河南省溫縣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為明末武癢生陳王廷。迄今為止,太極拳演變為陳氏(陳王廷所創老架及陳有本編創的新架),楊氏(楊露禪),吳氏(吳鑒泉),武氏(武禹襄),孫氏(孫祿堂)等五個流傳廣泛的派別。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體育界新編了簡式太極拳,八十八氏、四十八式、二十四式太極拳及太極拳競賽套路等。各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是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大致不差。運用傰、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基本方法,稱為“太極八法”。共同點略為:靜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輕柔勻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連貫協調,虛實分明;輕靈沉著,剛柔相濟。這樣有助于塑造村民剛柔并濟的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提高村民的人文體育素養。
國家應協同地方政府和村委會擴展農村地區的體育運動空間,設置傳統體育俱樂部,引導村民練習自己最喜愛的體育項目,以此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功底,讓他們全面認知體育精神和傳統體育文化。此外,村委會管理人員可以經常在俱樂部和村民們一起參與傳統體育鍛煉,了解村民的心聲和意見,在共同提升體育技能的同時發展自身的傳統人文素養與交際能力,村民可以在參與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同時獲取各種文化知識,相互切磋體育技能,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與社交能力,進而實現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推進全民體育健身活動的目標。
在農村弘揚民間傳統體育,構建文明新農村,必須重視不斷完善農村體育服務體系,加強傳統體育教育,構建農村體育俱樂部。
[1]楊磊.甘肅省農村傳統體育運動隊訓練管理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3(01).
[2]趙媛媛.廣州體育學院競技健美操隊訓練及管理體制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04).
1004-7026(2017)19-0036-01
G81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22
武洋(1984.11-),男,職稱:助教,學歷:大學,部門:社會體育系,籍貫:山西,工作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