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巖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青島 266510)
淺談生態視野下新農村住宅的設計策略
□佟 巖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青島 266510)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新農村住宅的設計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試圖將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生態適應策略與傳統文化符號,與當代的節能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對生態視野下新農村住宅的空間設計策略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eady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society,the design of the new rural housing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ec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s with th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energy-saving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explores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y of new rural housing in the ecological field.
新農村;住宅;空間設計
Key words: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自然村落逐漸順應自然條件演化出了不同的住宅形態,這些形態各異的住宅經過了漫長的自然選擇,被證明是生態友好型的建筑設計。但是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原有的民居形式不能夠滿足農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需要與精神文明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村落,尤其是具有較好自然條件的村落,開始逐步對原有的居住環境進行自發性的改建或者重建。
縱觀村落民居的自然演化以及短時期的改建加建,我們可以看出,原有的農村建筑難以提供給居民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不顧自然特異性的新建住宅有缺少生態適應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同時也使得村落的傳統文化符號有所缺失。
因此,在新農村住宅的設計中,生態化的視野是極為重要的。如何將既有民居對于自然氣候環境的適應與新型住宅的舒適居住體驗相結合,是亟待設計師解決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民居在布局形式、設計手法以及材料選擇上都體現了生態話的設計策略以及對于自然環境的尊重,特別是在院落布局以及空間組合形式上,極為巧妙地體現了低技術的生態設計策略。在寒冷的北方地區,出于對日照的需要,常常將住宅布局為合院式,這種院落布局形式的院子尺度較大,院內陽光充裕,常常配以各類植物以及觀賞花卉,使得院落在承載客觀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人們交流活動的需要。在濕熱的南方地區,庭院的尺度則小的多,被稱為“廳井式”建筑,這種院落布局主要是考慮到通風的需要,故而院落形式常常狹窄而高挺,并不形成院落,而是在住宅中部形成狹窄的“井”狀風道,使室內溫度保持在宜人的尺度上。類似的住宅布局智慧還體現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民居布局上,圍繞院落的屋頂采用“一坡水”的形式,同時厚重的外墻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是低技術生態建筑的典型代表。
我國的傳統村落住宅在尺度和體量上的多樣變化體現了生態視野下建筑與環境的交互設計的策略,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最具有價值的設計方式。一個設計良好的居住系統會形成一個自洽的系統,通過各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可以極大的實現新農村住宅在設計、建造、使用各個環節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環境的逐步變化,所謂的農村已經由單純的農業聚落向更為復雜、更為多元化的系統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住宅,作為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載體,其功能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傳統的農業型社會中,住宅扮演的角色較為單一,主要有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而其中生產功能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以往的農村住宅院落中,往往兼具養殖、種植以及生產工具存放等多重功能。而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漸轉型,生產的功能所占的比例逐漸減小,人們對于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有了更高要求,同時院落的職能也有具體的功能性職能向交往型、休閑型職能轉變。
新農村住宅的內部功能逐漸向城市住宅靠攏,內部功能更加齊全,基本滿足幾代同堂的居住需要,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協調性。同時,由于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居民在進行自住房建設時,也會較多的考慮個人意志的體現以及價值的彰顯,這種轉變一方面彰顯著我國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同時也造成了“千村一面”以及過度浪費的情況產生。
在過去的農村住宅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常常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人口,因此也導致了住宅的空間緊湊以及空間的尺度變形等特點,同時農業生產活動以及相關的生產資料占據了較多的居住空間,使得居住空間缺少過渡功能,以必要性空間為主,居住區域擁擠、缺少設計性,灰空間過渡不自然等問題普遍存在。在新農村住宅中,對于家人的交往娛樂空間需要進行必要的設計,對于院落的滲透以及趣味空間的增設要進行必要的考量,以便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更為宜人的尺度。
農村住宅設計要在保護耕地、節約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實用為主,采取多種單元類型,系列化拼接,將住宅設計成大面寬、小進深的體型。由于冬天太陽有效輻射以南墻面最大,所以合理延長建筑物的南立面;而夏天太陽有效輻射東西向墻面遠遠大于南墻,為使建筑物盡量少吸收太陽能,要縮短東西向進深,也有利于自然通風的組織和采光。
新農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活功能與生產功能分區。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堂屋、臥室、廁所、廚房等。堂屋多為一進深,考慮夏季引入穿堂風,南面開大門大窗,而北面開窗較小。臥室設計盡量向陽。廚房和衛生間能夠自然排風。臥室應當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條件。
一個良好的建筑外部環境以及空間組織形式是聯系人、環境、建筑空間的橋梁。建筑師柯里亞曾經提出“形式追隨氣候”,就是說建筑的空間組織形式應當根植與其所在地的鄉土,并適應于當地的客觀環境。作為農民每日生產與生活的場所,住宅的空間組織形式與農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在建筑的尺度與體積的確定上充分的考慮當地的氣候與環境,根植鄉土。在空間造型上摒棄千篇一律的造型手法,借鑒傳統民居的文化符號,力求簡單大方,避免資源的不合理浪費,同時建筑的轉折變化與高低錯落應當與功能需求相一致。以經濟適用為原則,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與自然采光,更多的采用具有地域特點的被動式節能技術,同時結合院落創造過渡自然、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間。
考慮到農村特有的經濟文化條件,在生態節能技術的選擇上宜采用低技術生態策略,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例如通過在農宅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引入綠色能源,讓農民日常生活中盡量使用太陽能、沼氣、地熱、中水系統等可再生的天然能源,以實現農宅中小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通過開窗形式來組織室內自然風的流通,減少對于能源的消耗。
在材料的選擇上應因地制宜,選取當地易得的廉價材料,或者是對于既有建材的合理再利用。以王暉的西藏阿里蘋果小學為例,蘋果小學在設計中大量地采用了自制鵝卵石砼砌塊的這種材料,建筑的新建體量和原有的基地由于材料相同的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像是一種生長。這種對于本土化材料的合理利用是新農村住宅設計中重要的生態策略。
新農村住宅建設不僅是農村居民良好生活環境的物質保證,更是特定地域條件、聚落文化的精神載體。關注新農村住宅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生態意義,把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提高居住環境質量作為當前新農村住宅設計的主要方向,把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作為設計的基本目標,研究出合理可行的生態農宅設計策略。
新農村住宅設計應遵循民俗性、人文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經過理性設計的新農村住宅不僅能延續當地傳統建筑文化和鄉村肌理,還能改善所在地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文化保護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統一。
[1]仝曉曉,熊興耀.傳統農宅生態理念視域中的新農村住宅設計[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06):159-164.
[2]鄭軍德.走生態文明之路的新農村住宅設計[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9(04):85-91.
[3]彭必榮,郭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住宅設計淺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9):47-48.
[4]鄭穎霞.新農村住宅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D].山西大學,2013.
[5]肖敏.新農村住宅設計與規劃對策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1004-7026(2017)19-0066-02
F323.2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41
佟巖(1995.2-),女,山東濟南人,山東科技大學 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廣義生態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