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焱 陶 燕
(武漢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低碳時代高校綠色會計的探討
□宋志焱 陶 燕
(武漢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當前世界各國經濟已經逐步進入低碳時代,推動發展低碳經濟必然需要綠色會計核算。而作為未來會計人員培育地的高校,本文就如何將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結合,如何培育綠色會計儲備人才,以及當下高校教育體系對發展綠色會計的優越性和局限性做出探討。
低碳經濟;綠色會計;可持續發展
綠色會計是一門包括會計學,環保學和社會學的綜合性新興學科。目前,綠色會計理論在西方發達社會比較成熟,在我國相關知識理論體系還比較缺乏。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高校作為社會高等人才基地,對學習和掌握綠色會計知識,為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人才儲備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完成綠色會計和傳統會計的結合,如何學習綠色會計是我國高校面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截至目前,國際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概念尚未統一。一般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自然資源消耗減少甚至停止對碳排放的依賴以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經過上世紀不顧后果的發展大工業,氣候惡劣能源枯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人們的共識,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必然是低碳經濟。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必趨之路,新能源新動力的開發也表明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研發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
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又稱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是一種將資源環境與會計學結合起來的新興學科,它是一種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結合相關環境法律法規,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準確的確認計量報告。為企業決策者提供與環境有關的會計資料。
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不是對立的,相反他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具體來說:
1.2.1 低碳經濟是實施綠色會計的主要源泉和動力。像傳統工業和傳統會計,綠色會計是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在中國“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經濟戰略下,中國必須響應低碳經濟號召,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研發新能源,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在實施低碳經濟的戰略下,運用綠色會計可以將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各種問題置于事前事中控制,從而從生產經營中減少甚至杜絕環境資源的浪費。
1.2.2 會計是實施低碳經濟的必要保證。從宏觀上分析,傳統會計在核算GDP是沒有扣除盲目發展經濟導致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所以不能準確反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而相比之下綠色會計可以準確計量環境資源的使用量、儲存量和質量,以備后期管理決策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信息支持。從微觀上分析,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推行綠色會計既可以迫使企業放棄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尋求科學先進的生產經營方法;另一方面,企業的經濟行為和它的積極社會責任行為成正比,這樣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道路必然會支持和完善將環境要素納入核算體系的綠色會計。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高校是會計人員的搖籃,高校推行綠色會計教育是必然的,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
2.1.1 人才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須品,教育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低碳經濟的本質是低排放低能耗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問題是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主體是人類。所以環境保護需要以人為本加強教育。而高校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搖籃應該與時俱進。推行綠色會計教育迎合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需要,具有前瞻性。將“綠色理念”“低碳理念”深入學生學習和思想的領域。讓學生從企業運行管理上明確企業行為與社會責任的關系,理解會計的社會屬性,增強與社會低碳發展相適應的能力。
2.1.2 經濟結構的變化,促使市場對人才需要也發生變化。傳統會計已經相對飽和,而適應綠色會計的綠色會計人才相對缺乏。“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就 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 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這么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對于學校,只有將自己的“產品”有競爭力的推向市場,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才是使自身實現社會職能的最大化。在追求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的今天,企業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變成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環境成本和收益日益成為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為此,高校必須加強綠色會計教育,使自己的“產品”具有適應未來人才市場的綜合知識,這樣才能在會計人才市場中占據優勢。
師生數量龐大但教育理念相對陳舊。國內對綠色教育的了解和思考相對較少,綠色教育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相適應的師資匱乏教材也相對缺乏
2.2.1 高校綠色教育的優越性。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低碳和可持續在高校學生中留下了初步印象。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學生們都持支持意見。龐大的師生體系為未來發展綠色教育提供了強大的主力軍。而推行綠色會計教育響應了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需要這樣會使學校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
2.2.2 發展綠色會計的局限性。教育理念陳舊,教育理念影響教育實踐。隨著經濟政策環境的變革,更新教育觀念是歷史的必然。更新教育觀念勢必會影響教育對人才培育的目標,而人才培育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高校能否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當下,教育理念仍是傳授傳統會計知識,培養傳統會計人才,難以把握市場對綠色會計人才的需求。而一些高校考慮到綠色會計教育也因缺乏綠色教育理念的指導在發展上力不從心。
師資力量和教材的匱乏。由于綠色會計是環境學、社會學、會計學相互綜合的交叉性學科,而且國內相關研究和應用較少。傳授綠色會計所需要的高素質師資和高質量教材缺乏,綠色教育的會計理論和實踐基礎更是相對薄弱。社會對綠色教育的理解較低,政府和企業對綠色會計教育也沒有比較完整深刻的認識。這些都直接導致師資建設從經濟和思想方面的短缺。再加上缺乏相應的教材。直接使高校開展綠色教育缺乏積極性主動性。
2.2.3 教育形式單一。目前我國高校大多采用課堂授課的方式,而綠色會計更多的是在傳統會計授課中提及點滴關于環境保護的問題,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嚴重落后,大多“紙上談兵”根本沒有符合市場需求。而市場所需求的綠色會計人才要懂得企業運營行為與環境的關系。
2.2.4 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目前,我國對綠色會計的認知還處于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理論的基礎上,尚未形成具有指導性的綠色會計準則,也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綠色教育實踐缺乏基礎。
高校綠色會計的授課對象范圍廣泛,除會計人才外,工商金融的各個專業也應該學習,只不過對于不同層次學生要求的程度不同。專科生對于綠色會計知識可做選修要求,基本理解綠色教育內涵。對本科生則要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必修和選修課程。
綠色教育課程應該具備瞻前性和創新性。打破傳統教育的模式,課程要結合時代理論和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做出不斷調整,也要根據市場發展規律結合自己的計劃做出超前試點,而不是對傳統課程的單純模仿。各大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發展計劃和條件勇干創新,使學生具備與未來低碳經濟相匹配的綠色會計知識,在未來就業中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如近年來我國關于綠色會計的教材有:有:《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于 2004年出版;《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魏素艷等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環境會計理 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當然本校老師也可以結合自身學校特點編寫教程。
綠色教育作為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保證絕不可能只是在傳統會計教育中單純提及點滴關于環保的問題。綠色會計教育內容旨在教會學生探尋環境與企業經濟行為的關系。具體來說,綠色教育是將企業產生經濟行為造成的環境的損失或者收益可靠計量,如在環境管理會計中設置:環境投資評估;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分析等,把傳統會計在核算企業利益中忽略掉的環境成本和收益在利潤計算中可靠計量,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實現社會、環境、經濟三者利益最大化。
教材可以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計劃的完成。我國綠色教育相應的教材有: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于 2007年出版;《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立信會計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袁廣達著,《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經濟科學出版社于 2010年出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宋子義等著。這些教材標準不一,國家教科院應組織專家加強綠色環境會計教材的編輯。高校也應該根據綠色會計相關資料編輯相關講義等。
對于學校,除開設相關課程外,還應在圖書館引入最新關于綠色會計教育的期刊和雜志,另外,為了帶動學生積極性,學校應組織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開設ERP比賽,綠色會計教育的演講比賽。學校必須認識到當今經濟形勢學習和發展綠色會計培育綠色會計人才的重要性。高校只有大力推行綠色會計教育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適應未來低碳經濟的人才,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經濟朝向更低能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對于老師,除傳統會計知識外,更新有關綠色會計知識的內容,在課堂學習中開設學習小組,將學生分成兩方對一個企業進行六年的生產經營模擬,一方學生在企業利潤核算時使用傳統會計核算,另一方學生在傳統會計核算基礎上加入綠色會計核算,最后組織兩方的學生交換意見并做出不同會計核算對企業未來生產決策的影響的報告。
對于學生,學習綠色會計教育之前要先了解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明白資源和環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習綠色會計課堂知識的基礎上,課外多搜索查閱中外相關理論成果。在分設的學習小組中利用自己擴充的綠色會計知識對模擬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做出核算,體會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不同,以及綠色會計對企業生產行為的影響并就此做出報告,總結分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進入會計人才市場做好準備。
武漢商學院的辦學思路是:面向現代服務業,突出“商”的特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第三產業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武漢商學院堅持以商者無域、知行致遠的校訓引導整個校園的發展。
會計作為學校招牌專業之一,近年來又設立財務管理的本科專業。學校在為會計市場提供高等人才不遺余力。而對于新興的綠色會計,除上述高校的一般做法外,還要結合本校特色。
據走訪統計,大部分學生崇尚低碳理念但對于綠色會計理論卻很陌生,所以武漢商學院在發展綠色會計需要大力宣傳,如學校主干道和食堂門口的宣傳畫,讓所有專業的學生心中有關于綠色會計的種子。
武漢商學院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組織學生下到企業親身試驗在企業核算中加入綠色會計核算會有什么不同,回校后舉行以“我體驗綠色會計核算”為主題的學術論文比賽,既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揚我校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武漢商學院以“儒商”文化為主,培養人才的重點是既具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具有商人的財富和成功,它是儒者的楷模又是商界的精英?!叭迳獭蔽幕型怀龅囊稽c就是要對社會發展有崇高的責任感。低碳經濟發展適合全人類的發展,它是積極的向上的。武漢商學院需要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上結合“儒商”的特點,為社會長期健康的發展培養適合的人才,那么學習發展綠色會計教育必然是學校的不二選擇。同時也要提高學校學生的競爭力以便他們更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
為響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盡快發展低碳經濟,我們應加強高校綠色會計教育。首先,國家財政部應該組織法律專家,經濟專家,環保工作者和會計實務工作者制定屬于我國的綠色會計制度并逐漸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其次,教科院也應該盡快制定綠色教育相關教材,我國綠色會計雖初具規模但還是要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來進行教材的編輯。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經濟措施,綠色會計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具有良好的政治和理論基礎,綠色會計人才也一定會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1]由曉琴.論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會計[J].中國證券期貨,2012(3).
[2]肖序.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1004-7026(2017)19-0093-03
F23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59
宋志焱(1997-),女,湖北武漢人,學生,武漢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2015級,主要從事會計、財務管理等方向的學習研究。
陶燕(1978-),女,湖北武漢人,教師,武漢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會計、財務管理等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