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潔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分析及對策
□劉國潔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也快速發展,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也層出不窮。目前,在我國資本市場中,財務舞弊問題已成為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何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中的此問題成為會計界的一大難題。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原因進行具體的分析,并提出建設性的對策,以期能對此起彼伏的會計舞弊行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對策
自我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中國資本市場的財務舞弊行為層出不窮,從早期的“瓊民源”、“紅光”等,到近年的“綠大地”、“新大地”、“ 洪良國際”、“ 南紡股份”。會計舞弊行為已經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中的一大毒瘤。因此,探討財務舞弊現狀、分析成因、尋求對策,對遏制此起彼伏的財務舞弊行為,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于舞弊的定義,美國《審計準則公告第16號》規定,舞弊就是故意編制虛假的財務報表。中國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8號》給出的定義為:舞弊意指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通常表現為虛構收入、調節成本、調節費用、隱瞞關聯方關系和關聯交易、隱瞞重大擔保和重大法律訴訟、故意采用不合適的會計政策和違反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財務報告等。
根據中國證監會披露的上市公司處罰決定,從2010年到2016年的時候,中國證監會發布了266篇處罰公告。從總的情況來看,財務舞弊處罰公告中刑政處罰決定2013年至2016年分別是57份、48份、56份和57份,共有218份,在實行新法規準則之后,部分公司甚至被處罰2~3次。2016年年底,證監會對2505家上市公司2015年年報進行審核的結果顯示:在滬深交易所關注的9 600多個問題中,財務會計問題所占比例達59%,會計信息失真占比最高達27%。此外,在2013~2016年間,市場禁入決定平均每年發出12份。這些舞弊案件多數橫跨兩個以上財務報告期間,象南紡股份甚至橫跨五個會計期間,而且很多公司同時采用多種舞弊手段,同時涉及到中期報告和年報。那么,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第二違法成本過低,第三內外部監督不到位,第四對舞弊行為“依法不能嚴懲”,縱容了舞弊行為的發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的頻繁發生,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規范了上市公司日常經營活動、會計核算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會計信息披露也進一步完善了,減少了不少財務舞弊行為,但是由于目前的會計法制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對財務舞弊行為的懲罰不夠嚴重,況且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剛剛起步,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的經濟事項,法制建設明顯滯后,造成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懲罰無法可依,相關主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來處理財務舞弊行為,對違法者的懲罰不夠嚴重,違法成本較低。于是巨大的利益誘惑與低廉的違法成本的對比,導致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屢禁不止。
有句諺語,“社會公眾是注冊會計師的惟一委托人,注冊會計師是公眾利益的守夜人”,沒有社會公眾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真實財務信息的需求,就根本無需注冊會計師審計。但是在我國注冊會計師是由被審計單位出錢聘請的,《公司法》又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若由股東大會決定,由于股東大會采取一股一票和資本多數原則來決策,股東大會被大股東所控制;而若由董事會來決策,最終結果也仍然是大股東或內部人所操控。特別是公司在申請上市時聘請會計師審計上市資料,此時企業還沒有上市,因此,沒有其他社會公眾股東進入、沒有強制建立獨立的董事制度,注冊會計師的聘請者是發起人股東,沒有來自社會公眾和獨立董事的約束,這樣注冊會計師只能受發起人股東的約束,喪失其獨立性。這種制度很容易使雙方達成利益共識,共同設置陷阱侵害投資者的利益,從而不能在源頭上實現有效的監管,最終難以對社會公眾負責。再者,決定企業能否上市的權利在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手中,但在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的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工作機制和審核程序,讓其對公司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難以有效審查,為申請上市的公司留下了財務造假的空間。
目前,國家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處罰力度不夠,刑事追責通常缺位,上市公司違法違規成本太低。證券法規定:“發行人不符合發行條件,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尚未發行證券的,處以3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已經發行證券的,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低廉的違法成本與高額的違法收益的反差,簡直是在鼓勵企業違法。另外,法律對違法中介機構的處理也過輕。比如證券法規定:“保薦人出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保薦書,給予警告,沒收業務收入,并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或撤銷相關業務許可。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但在實踐中,有些保薦機構屢次做出不盡職等違法行為,只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市場禁入處理,機構安然無恙。比如:康芝藥業(300086)連續兩年利潤虛增,海南證監局僅對董事長洪江游給予警告,并處10萬元罰款。南紡股份(600250)連續5年利潤虛增累計達3.44億元,在虛增利潤多、連續造假時間長、手段豐富三方面都創造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記錄,然而其相關負責人受到的懲罰卻很輕,獲證監會對公司也僅處以50萬元罰款,實際連續虧損超過3年卻沒被判退市,更沒有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2005年,國家對證券法進行修改時,雖然增加了民事賠償機制,細化了賠償條款,但在實踐中,過高的訴訟成本使許多投資者對維權望而卻步。實踐中,有些地方法院還存在相似案件判決結果卻不相同的現象,進一步讓股民喪失了維權的信心。
上市公司通常利用法律制度的漏洞進行舞弊,因此,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是當務之急。第一,盡量使相關的法律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減少模糊性詞語,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范圍;第二,在制定新的制度和政策時,盡量貼近我國國情;最后,建立相關法律制度評估機制,希望盡早制訂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制度評估機制,對已頒布的法律法規定期進行評估。對不適應現實情況法律法規應重點關注并進行及時補充修訂。
要改變目前財務舞弊頻現的現狀,必須盡快改變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保薦人、資產評估師和律師之間的委托聘用關系,將注冊會計師、保薦人、資產評估師和律師的聘任權交到獨立的第三方手中。比如:在證監會成立專門的部門,由其及各地分支機構負責公司IPO項目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保薦人、資產評估師和律師的聘請以及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的聘請工作。準備上市的公司或是已上市公司需要相關審計機構時,先向證監會及其分支機構申請,經審核符合條件的,公司把相關費用交給證監會及其分支機構,由證監會及其分支機構全權代為聘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保薦人、資產評估師和律師,公司無權決定相關機構的任免。這樣,審計監督機構完全獨立于被審計單位,可以起到真正的審計監督作用,以避免或是減少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
對舞弊公司的處罰太輕,以使很多上市公司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而寧愿承受低額罰款,法律可以規定,對不符合發行條件的發行人,以造假手段騙取發行資格的,沒有發行證券的,處以2000萬元以上的罰款,同時十年之內不得重新申請上市;已經發行證券的,處以百分之六十以上非法募資金的罰款,同時直接終止上市;對于沒有盡職盡責甚至共同舞弊的保薦人、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一律重罰,對其機構的資質直接撤銷,對簽字的機構負責人終身禁止進入此行業。
另外,目前雖然我國《刑法》規定:“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規定披露,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但是近年來,對于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往往沒有處以刑事責任,只有將刑罰直接用于財務違法行為并且提高到企業高管無法接受的程度,才能有效抑制違法事件的出現。反觀美國,《SOX法案》強調:“上市公司高管對財務報告的責任,上市公司高管必須對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負責,提供不真實的財務報告將獲得10年或20年的刑事責任,對于故意進行證券欺詐的犯罪最高可判處25年有期徒刑;對犯有欺詐罪的個人和公司的罰金最高分別可達500萬美元和2 500萬美元等。”
國家應建立這樣的制度:“造假發行股票公司必須回購,沒有這樣的強制制度,就很難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另外,針對單個投資者維權成本太高、難度太大的現實,應考慮在證監會及其分支機構建立專門的部門,負責為中小投資者維權,實行集體訴訟制度,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1]吳爽.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問題分析[J].財會理論研究,2014,(5).
[2]朱恒順.遏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需修改證券法[J].光明日報,2013,(7).
[3]許麗.馬云平.淺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及防范措施[J].經濟研究導刊,2014,(9).
[4]謝朝斌.股份公司會計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會計研究,2000,(5).
[5]舒永秀.上市公司造假病根[J].董事會,2014,(9).
1004-7026(2017)19-0095-02
F23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60
劉國潔(1981.9-),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