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汶軒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韓汶軒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為重要。新形勢為我們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提供了方向:堅持原則,尊重教育規律;與時俱進,豐富教育內容;解放思想,改進教育思路。
堅持原則;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毛澤東同志在《論新階段》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并將它不斷應用到我國實際環境中去,形成我黨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根本任務,因此在新時期,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已經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學模式創新性低,大部分思政課堂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老師只負責講解傳統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學生課堂外的消化。二是教學設備陳舊,大部分思政課堂還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不重視先進設備和新媒體的應用。三是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性不夠。因此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就應該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不斷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政教學模式,將單一性不斷創新,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持原則指的是在從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一定的準則和規范,探索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創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基本是要堅持原則,尊重教育規律,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開展模式創新。毛澤東同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驅,他的人本思想、群眾路線思想等為新時期思政教育提供了原則借鑒。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為在校大學生,實質上就是一種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就是要體現人本化、群眾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人文關懷內涵的,人文關懷又通過思政教育得以傳導,人文關懷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學說。因此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必須要求我們堅持原則,尊重教育規律。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體性地位,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相統一,以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念、為目標。
人本化思想是群眾路線思想的核心內容,思政工作者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教學的介入性和參與性。要加強老師與同學的溝通聯系,注重同學之間的健康交往和正常聯絡。大學校園是青年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橋梁,可以把它比作亞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引導和教育個體認識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的一致性,要注重思政教育人本化,使個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笆棺约旱膫€性塑造凝聚著追求個人與社會之間某種特定關系的意向,這種特定關系蘊含著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1]
群眾化思想是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將群眾遇到的問題通過正常渠道給予解決線思想運用在思政教育中就是充分保證學生表達意見的方式是多渠道的。一方面,學校在制定與學生有關的規章制度時應主動通過懇談會或網絡調查等方式聽取學生意見,再進行實際調查;另一方面,創建微信、微博、郵箱等平臺面向學生來反映意見問題,并且保證有效性和暢通性。
務實化思想是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特征,明確工作作風要堅持務實性,群眾是否滿意是黨一切工作的評判標準。堅持一切為了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求真務實作風應用在思政教育課堂中,就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作出一定的判斷和指導,既要消除教學中的矛盾、緩和教學關系,也要保證教學質量。
與時俱進指的是觀念與行動隨著時代一起進步,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把握時代規律,使黨的理論與工作體現時代性和先進性。不能只把馬克思主義當做是意識形態來對待,更要把它當做是一門科學來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新趨勢、新變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人們的實踐活動范圍已經拓展到全世界范圍,我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得到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造成的社會弊端也顯而易見,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現代社會信息發展迅猛,再加上青年大學生自身接受信息的快速性和淺薄性的特點,導致他們理想迷失、信仰缺乏。我們這個時代不缺乏物質性的東西,但是缺乏信仰,缺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更加突出的問題是不平衡和不充分,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豐富教育內容。
首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為此,加強思政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一方面,引導大學生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例如創建心理輔導教室、開展青年價值觀相關講座等,充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關注特殊學生群體,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實際困難。一般而言,現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多數來源于學習壓力與生活壓力,要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做好對學生的溝通交流工作。其次,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傳統科學理論的學習,還需加強對世界形勢認識、對我國國情黨情的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加強理想信念的凝聚是形勢所迫,也是必要選擇,人民有信仰,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因此要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傳統思政課堂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再次,增強創新精神的培養。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來激發創新意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思政教育內容具有時代性的重要體現,學校要大力宣傳當前形勢與政策的新內容,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家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激勵學生的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品質。最后,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思政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來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因此,思政教師要選取針對性強的方式,例如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既要求老師考慮教學實際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
解放思想指的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尊重客觀事實規律,與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突破慣有思維解決問題,提出新思路新設想。在新形勢下,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教學方法,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切實對創新思政教學思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到實效作用。
一是在思政教育中強化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內形勢、拓展視野、提高創新能力。社會實踐是促進思政教育發展的強有力工具,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立足中國實際,聚焦社會問題,在理論與行動的雙層面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強思政教育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從深層意義上講,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對現實關懷的程度代表學科發展的前進方向,是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的現實體現,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二是在思政教育中注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傳統的思政教學方式有課堂、講座、專題會議等等。然而新時期下,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增多,他們善于運用互聯網、自媒體、微博以及各種論壇等現代通訊工具。因此,思政教育也應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和發展多種網絡教學新形式,注重應用現代網絡工具。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借助校園網創建思政教育專頁專欄;借助微信功能創建本校思政專業公眾號;借助現下自媒體興盛的勢頭,引導專業突出的學生創建思政方面的學習型自媒體。另一方面,注意營造積極健康、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尊重語言自由的同時拒絕污蔑性語言,制定適當、符合實際的網絡制度。三是豐富校園文化,推進思政教育。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已經在我國高校引起廣泛的重視。一方面需要學校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需要學生自身意識的覺醒。比如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創新團日活動、利用校園板報對黨中央的政策方針以及領導人講話進行普及、學生團體進行下鄉社會服務以及進行調查社會問題等等。只有不斷形成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才能更加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大學生是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高效思政教育模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重大任務。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的同時,改進并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是我們黨、各級政府和各級各類高校都十分高度重視的問題。因此,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更加不斷的創新高效思政教育新模式,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1]孫迎光.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院,2011(5).
1004-7026(2017)23-0146-02
G641;G20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103
本文系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混合教學模式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 201764)的階段性成果。
韓汶軒,女,漢族,1995年2月生,政治面貌:中共黨員,文化程度: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