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發展中科技動力的倫理審視與引導

2017-04-14 09:59:33
關鍵詞:人類綠色科技

劉 國 云

(四川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66)

?

綠色發展中科技動力的倫理審視與引導

劉 國 云

(四川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66)

綠色發展蘊含著生態問題的倫理反思,同時又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動力作用。當代環境問題大多是以科技作為工具產生的,但其實質是價值取向問題,需從觀念上和實踐中反思科技的環境負效應的根源。科技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樸素的統一變為緊張的對立。人利用科技過度開發自然,造成生態價值及其可持續性降低,科技對于自然的操縱也轉變為對人的操縱,既侵害了他者的環境利益,也破壞了人類后代與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需要通過倫理對科技動力加以合理引導,進而形成在綠色發展道路中科技倫理的三重維度,即建構科技的生態倫理精神、樹立和諧與統一的生態倫理規范以及對科技效應抑惡揚善。

綠色發展;科技動力;倫理審視;綠色引導

綠色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繁盛,是自然萬物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可持續供給的標識,也是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們對幸福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之一,綠色發展是對當前發展問題的應對之道,其目標是建設生態文明,它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其本身就蘊含著發展問題的倫理反思,同時綠色發展又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動力作用。就人類發展而言,科技與倫理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倫理決定發展方向,而科技提供發展動力。當代的發展是一種技術性的存在,而技術又是人的本質的直接體現,人的本質又在人的現實關系中得到反映,最終會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尋求終極價值,即人的自由和解放,而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需要以天地自然的自由和繁盛作為支撐的,所以綠色發展才成為了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本身就是生態、科技與倫理的統一體。而將綠色發展視作系統整體而言,科技與倫理都有必要更緊密的整合,即它們的機能應當是統一于綠色發展的系統之中的,而不是相互掣肘的。這樣可以為綠色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否則,在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會受到科技濫用與誤用的侵害,同時會影響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環境權利的實現。

科技要充分有效的發揮對綠色發展的動力作用,需要從倫理上審視科技所產生的環境負效應。當然,科技本身作為知識是價值中立的,是無關乎倫理評價的,但是現代科技除了理論維度,更重要的是以活動、建制與應用的形式存在的,總是會體現為一定的觀念和實踐方式,也會產生倫理效應的善惡差異。而且環境問題并不只是技術問題,并不能僅僅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質是“文明的發展模式和方向問題”[1]3,是價值取向問題。這就需要從觀念和實踐兩方面反思科技的環境負效應產生的根源,進而建構起對科技動力的倫理引導,形成系統合力以保障綠色發展。

一 綠色發展對科技觀念的倫理反思

綠色發展“是相對于傳統‘黑色’發展模式而言的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xvi。它是一項系統化的社會發展工程,需要各部門分工合作,其中動力和方向為關鍵要素。方向與動力的關系是辯證的,動力不足會使發展目標難以達到,方向錯誤則會使動力產生低價值甚至負價值。科技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綠色發展的提出正是基于人類對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的反思與覺醒。而生態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又是現代文明在科技支持下人們對于自然資源前所未有的索取和破壞所造成的。20世紀后,伴隨著科技對于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來的是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負效應的日益凸顯,甚至使人們產生了危機意識:“從來沒有一個文明,能夠創造出這種手段,能夠不僅摧毀一個城市,而且可以毀滅整個地球。”[3]175“環境”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非常緊密,它們相伴相生,彼此都不是孤立的,甚至可以說現代環境問題正是由科學所衍生出來的。這種科學、技術的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科技發展的觀念密不可分。要實現綠色發展,有必要從觀念上探尋環境負效應產生的癥結。

首先,原子式科技觀下的生態圖景是不完整的,原子化思維與綠色發展的整體性視野不一致。

原子式科技觀把世界作為研究的客體,近代科學受到還原主義的模型決定,通過研究作用在組成物體的最小單元的力來理解事物。而科技如果把人類所依存的自然當作是個別物所組成的集合來研究,“則歪曲了現實”[4]11。對于生態系統,還原論的物理模型是有誤導性的,它可能使科技實踐忽視了生態系統的復雜聯系。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而需要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以從自然中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難免需要利用科技有效地滿足自身的需求,在方法上是以還原論作為主導的。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產生與發展了人的科技理性。如果只專注于組成世界的原子,那么人們首先可能會忽略整體性的機制與作用,而自然世界畢竟是一個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的系統。人們在對待自我與自然的關系時發生了視域轉換,人從整體的部分變成了脫離于客體的主體。科技所探究的自然界是神奇的,在壯闊的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本應保持謙虛的態度,但是隨著這種視域轉換,人與自然的關系隨之發生變化。科技在理性主義與人的主體性的理念下服務于工具價值,勢必改變自然與人的關系。

其次,科技的工具理性偏離綠色發展的終極性價值,機械的科技觀導致科技的生態不確定性風險增加。

科技研發與應用服務于一定的直接目的與工具價值,常常受經濟利益或資本價值的直接驅動。基于世界的普遍聯系性,科技的工具理性會引發間接的連鎖的生態效應。例如,化學農藥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但破壞了生態平衡,致使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都處于農藥的威脅之下。多樣性是生態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特性,而當人們以自己的意志來選擇生態中的物種,那么就會出現以單一的基因組合代替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這恰恰可能是不可持續的。因此,科技的工具價值應與生態價值契合,這是科技倫理審視的重要目標。黑色發展模式中,正如馬爾庫塞所形容的,人成為一種“單向度的人”,成為一種更為關注物欲與成就、關注工具和手段、缺乏自我生存意義的人。資本、科技聯盟與生態對立,最終會陷入雙輸的結局,生態環境崩潰之后人類也將無以為繼,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在綠色發展模式中,科技、倫理、生態構成和諧互動的積極關系模式。

最后,科技與人類中心主義互動,導致科技偏離綠色發展的道路。

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命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看來,反映了人類對于自然的傲慢。知識主要是能夠運用于自然界的技術知識,知識的本質是技術[5]25,技術的目的是對自然行使權力。人類擁有了關于自然的技術性知識和改造自然的技術,就擁有了統治自然世界的權力,使人可以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絕對中心。這種人類中心的觀念會促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科技發展反過來又可以強化這種理念。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曾指出:“我們成為某種技術自大狂的犧牲品,這種心態誘使我們相信自己的新力量是無限的。”“技術自大狂誘使我們看不見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自以為做什么都能心想事成。”[6]177觀念引導科技實踐的方向,而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出現正是以自然的自由反駁人類乃自然主人的自大。

二 綠色發展對科技實踐的倫理審視

綠色發展強調經濟和社會發展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際上是圍繞生態價值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代際之間的和諧與自由。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為此,科技實踐與應用應該促進該價值目標的實現,而不是成為綠色價值實現的主要障礙。

在人與自然方面,科技成果的濫用和誤用已成為破壞生存環境的工具,導致人與自然的對峙和沖突。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讓人們產生了失去家園的惶然與困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重新成為需要反思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因素正是科技。現代科技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科技發展也伴隨著明顯的負面環境效應。在前文所述的科技觀念指導下,科技本質性地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技拓展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但同時也破壞了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科技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越深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卻越緊張。科技不是造成這種緊張關系的直接原因,但是科技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力量若缺乏正確的引導,那么科技實踐在人類與自然關系上的破壞力必然也就越大。

科技的使命一開始就是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科技將人類與自然的自在統一轉變為主客分離。人的勞動方式逐漸從自然勞動向社會勞動轉移,人的生存也逐漸向人化自然遷移。伴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張,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也更大,加劇了人與自然的主客對立,造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

人將對立的自然視作操縱與控制的對象。隨科技的強大認識與改造能力而來的是控制力的基因,在很長的時間內,也以控制為其價值體現。海德格爾認為,在現代技術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種促逼,此種促逼“向自然提出蠻橫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夠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7]932。現代技術在促逼的意義上擺置自然,事物和自然物從物質存在、對象性、可統治性、功能等方向上被限定、被定位,從而強求某種東西進入一種非自然狀態,達到對技術需要來說是合適的內容。故技術最本質的特征體現了它的控制和統治的一面。科技的發展,并未改變人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也無法改變人與自然的控制與反饋機制。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8]517認識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但認識自然并不應該轉變為控制自然,因為控制也就意味著對真實與自由的自然狀態的改變。

科技對于自然的操縱也累及人與人關系的失序,最終演變為人操縱人的方式。而對自然的控制,實質也是人對人的控制,這與綠色發展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未來的和諧與自由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科技依靠自身的方法與概念,設計出一種新的控制自然與人自身的權力形式。霍克海默提出人類歷史的三個特征是對自然的控制、對人的控制與社會沖突。當科技只是控制的工具,實際上它所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是以侵害他者利益的方式實現的轉移而已。例如,工業企業為追求最大利潤而利用技術大量消耗資源、能源,同時排放大量工業廢水、廢氣、廢物,這些排放物進入環境中,會對他人的生命健康產生危害。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利用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發展本國經濟,將勞動密集型、高能耗、污染嚴重的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同時也實現了對他國資源環境的破壞與生態危機的轉移。大多數的自然資源是被科技發達的國家消耗的,所以實際上這種發展模式本身是不平等的。在操縱物體的過程中,人同時也必須“接受操縱技術的奴役”[9]80。例如,通過X射線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安全檢查,近年來某些機構也試圖在公共場所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機。但是,X射線輻射會產生環境輻射污染,引發人體非確定性的危害,所以必須對X射線的應用加以限制,否則,人出于特定目的開發與應用科技反過來會被人造的科技所傷害或者控制。

借助科技,當代人大量消耗資源或者破壞環境,侵害了后代人的生存條件。在科技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有不竭澤而漁的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樸素觀念,提倡人類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對自然資源取之有節且用之有度。正如管子所言:“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10]261實際上當時人類也尚無能力過度開發利用各類資源。人類本來只能完全依靠自然所提供的資源生存,人類的活動是自然新陳代謝的一部分,很長的時間內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改變是有限的。時至當代,科技使人類的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科技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使人類對于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

科技越進步,人對自然的變革力量越大,自然的損耗就越強。如同在肉搏時代,戰場的傷亡是有限的,而工具的使用則加劇了傷害的烈度。而現代工具的使用,人類對于地球環境具有了結構性改變的能力。隨著這種改變能力的強化,對自然的改變幅度發生了質變,所以,自然因為人類活動的受力也會發生質變,在人類無法準確預測與控制這種后果的情況下就可能發生更大的自然災難,科技武裝的人與自然的現代關系就如同彈簧,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科技越發達,人對自然的控制力量越強,自然系統也會產生更大的反作用。從空氣、水到石油、礦產,人對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大,自然也會因為自身動態平衡被打破而產生更為劇烈的“報復”。雖然科技可以更加準確地勘探資源、更加高效地采集資源,但其對地球與生態系統的未來影響仍然是難以全面預測的。以破壞不可再生的環境資源為代價實現的價值增值,其實是從未來“偷”來的,是不可持續的,基于對未來的人的自由的剝奪而獲得的自由也是不可持續的。這樣,利用科技力量,把自然當作獲取最大化效益的來源,過度開發自然,使自然的經濟價值最大化,意味著生態價值及其可持續性的降低,破壞了人類后代與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實際上人們所獲得的經濟價值最終被犧牲的生態價值抵消了。

綜上所述,以科技為主角的現代文明幫助人類在目的導向下改造自然,但同時這種改造也蘊含著種種生態風險的副產品。在不合理的觀念引導下的當代科技實踐,使科技動力產生了負價值。當代的綠色發展的特殊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科技與使用科技的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如何引導科技發揮積極動力的問題。

三 綠色發展中科技動力的倫理引導機制

科技發展與應用所引發的生態問題歸因于科技自身是不合理的。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所引發的生態惡果是由于科技被誤用而造成的。進一步說,是由于科技在不正確的倫理觀引導下而被誤用的。因此,要實現綠色發展,有必要通過倫理形成對科技動力的正確引導,進而形成在綠色發展道路中科技的倫理引導機制的三重維度。

首先,建構科技的生態倫理精神。

基于上述分析,綠色發展的實現離不開科技在合理的生態倫理精神引導下發揮其動力作用,具體又體現在道德價值觀、善惡觀、正義觀等方面。

在道德價值觀上,應樹立“足夠就好”的標準。1972年,羅馬俱樂部認為如果保持過快的發展速度,地球將會出現“增長的極限”[11]23。技術應用不一定代表著人類福利最大化的狀態,在人類技術能力強大到足以毀滅地球的今天,更應該遵循節制與足夠的價值觀。

在善惡觀上,綠色發展體現出生態化趨勢和民眾綠色意識的覺醒,體現出更高文明形態的價值追求。所以,唯技術化是不可取的。源自科技的環境風險無法完全規避,新的科技成果未必能補償其負面的環境效應。這樣,“正確”的知識未必意味著對于人類福祉的“合理性”,對客觀性的追求不必然導致善。

在正義觀上,人與自然、人與同時代的人、人與未來的人之間具有平等地位,科技應有利于環境的有效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科技的應用要求不損害自然的持續發展,不損害社會成員的環境利益,同時保證后代人也能得到滿足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環境條件。科技的動力作用體現在它對于人類發展的作用是革命性的,科技在資源與利益調整上可能帶來質變。就環境利益而言,科技以正義為價值基礎,要求抑制環境占有與消耗的“貧富”分化,緩解生態系統的壓力,促進資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所有社會成員擁有平等的享受基本資源的權益。

其次,樹立和諧統一的生態倫理規范。

科技需維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12]62整個人類源于大自然,是自然界的內在組成部分。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3]56倫理總是產生于一定的實體中,是實體良序的保證。人置于自然的實體中,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道德標準最終也是基于人的自然存在,是將動植物的權利包含在一起的。綠色發展擯棄機械的科技觀,是倫理思想的辯證發展的結果。意識到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孤島,人總是處在一定的關系之中的,這樣,承認他者的道德地位和權利也就自然而然了,而認同范圍的擴大也是道德自我逐漸成熟的標志。

在與自然的關系上,應有助于生態和諧。發展應找回生態的和諧,維持其永續發展。為了使科技服務于綠色發展這一良善目標,我們必須使科技從根本上擺脫某些技術化趨向的原則,將倫理作為一種重要因素來衡量科技的開發、應用,從而使倫理得以規范科技,達到生態和諧的倫理引導。就具體方法來說,首先在于提供最充分的選擇機會。科技活動也需要通過互動,遏制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過度的原子主義的價值形態。過度的原子主義,分散、孤立地去處理科技的社會與倫理問題,而不是在系統中,從一種要素與其他要素的關系中去考察它的實質。最優的價值體現于最充分的選擇機會,控制論專家福爾斯特將此方法稱作倫理律令:“始終努力增加選擇的數量”[14]352。在選擇性上,科技發展的目標是通過增加科技方法與選擇技巧來擴展可能性前景。

科技對社會與環境的綠色發展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綠色發展背景下科技倫理規范中的重要內容。科技的責任首要體現在科技對于綠色發展的動力作用上,這種動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也就構成了科技的特殊責任。另外,科技的責任是遠距離和跨時代的,因為科技通過對新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所引發的環境效應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20世紀50年代以后,科技引發的環境問題開始成為全球風險問題中的主導要素[15]12,同時也標志著社會風險的因素開始從自然因素向人為因素轉變。德國學者貝克指出,這種環境風險表明人需要通過科技創造一種新文明,“以便使自己的決定將會造成的不可預見的后果具備可預見性,從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過有意采取的預防性行動以及相應的制度化的措施戰勝種種(發展帶來的)副作用”[16]119。這種預見性是跨越時空的,既要預見科技所引發的全球性環境效應,也要預測當代活動對未來時代生存資源的影響。科技風險來源于人與自然的主客體分離,規避風險則要將自然客體重新納入主體責任之中,并構成對于自然整體和人類未來的遠距離和跨時代的責任。

最后,引導科技效應的抑惡揚善。

科技是“雙刃劍”,這是對于科技效應的辯證理解。雙重效應是科技的重要屬性,是具有倫理意義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綠色發展是指人們積極改善和優化社會倫理關系,維護穩健的生態運行機制。人類通過科技改造自然界的同時,可以在道德實踐中促進積極效應,克服該過程中科技所引發的負面效應。

綠色發展不僅僅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標志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新模式,科技生態效應的引導也體現在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維度。如習近平所說:“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17]123人民對科技導致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直觀體驗和理性認知。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問題開始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一方面,在整體上應當利用科技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使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另一方面,生態利益也成為道德調整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重要內容,防止個體或集體因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利用技術危害他人的生態利益、進而演變為互害型的生態倫理形態,即要“抑惡”。

所謂“揚善”,是要通過科技創新保障和促進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使綠色科技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習近平指出,“要加快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18]1,從而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科技的創新,又體現在對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生活方式的革新上。例如,拓展虛擬經濟領域,深化網絡發展革新,盡量通過環境友好的數字化技術減少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和廢棄物質的排放。同時,加強綠色科技的國際合作,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即指出:“通過科技知識交流提高科學認識和加強包括新技術和革新技術在內的技術的開發、適應、推廣和轉讓,從而加強為持續發展形成的內生能力。”[19]各國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科技發展領域也各有不同。但是,綠色發展面對的是具有全球性意義的環境問題,需要通過各國交流與合作才能實現。科技工作者借助倫理評估科技的環境效應,確定符合綠色發展的科技發展方向。

[1]楊通進.生態二十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阿爾溫·托夫勒.第二次浪潮[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4]DESJARDINS.EnvironmentalEthics[M].Boston:Wadsworth, 2011.

[5]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6]〔美〕戈爾.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M].陳嘉映,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7]〔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8]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法〕莫蘭.復雜思想[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管子校注[M].黎翔鳳,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MEADOWSD,etc.TheLimitstoGrowth[M].NewYork:UniverseBooks, 1972.

[12]張載集[M].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1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KELLYK.WhatTechnologyWants[M].NewYork:Viking, 2010.

[15]STRYDOMP.Risk,EnvironmentandSociety[M].Philadelphia:OpenUniversityPress, 2002.

[16]〔德〕烏爾里希·貝克,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8]習近平.攜手推進亞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10-04-11.

[19]The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Rio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EB/OL]. (1992-08-12) [2016-10-01].un.org/documents/ga/conf151/aconf15126-1annex1.htm.

[責任編輯:蘇雪梅]

EthicalReflectiono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mpetusinGreenDevelopment

LIUGuo-yun

(CollegeofMarxism,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Green development requires ethical reflection on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necessary driving fo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st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generated with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their essence is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needs reflection on negative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f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u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harmonious unity into tense antagonism. Nature is overdevelop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ing in reduced ecological recourses and sustainability. The contr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 nature develops into the control of man. Thus others’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re violated, while environment for human offspring and other living creature is undermined. Thereby ethical guidance is neede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ee dimensions of science ethics in green develop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ecological ethical spiri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al norms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adjustment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en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etus; introspection; green guidance

2017-02-08

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度校級項目“當代科技對提升道德軟實力的影響與對策”的階段性成果。

劉國云(1979— ),男,湖南湘潭人,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科技倫理學。

D616

A

1000-5315(2017)03-0038-06

猜你喜歡
人類綠色科技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91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国产特一级毛片|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亚洲香蕉久久|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就去色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1024国产在线|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9激情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69视频国产|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色婷婷狠狠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综合色88| 91精品国产福利|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福利|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性色一区| 欧美无专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 国内毛片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日本精品影院| 欧美www在线观看|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乱人伦99久久|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超碰91免费人妻|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午夜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