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荔
(昭通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推廣的意義與措施
——以昭通“四筒鼓”為例
劉 荔
(昭通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行到高??梢孕扪a斷裂的“非遺”傳承鏈條,在推廣“非遺”的同時增加師生學習“非遺”的熱情,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以及強烈民族自豪感,讓大學生們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提高自己的責任心,主動地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引進四筒鼓舞文化學習課程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人們對四筒鼓舞的保護,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一條道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筒鼓”; 傳承; 推廣
四筒鼓舞主要流傳于昭通市昭陽區的漢族農村,又稱“跳鼓”、“跳喪鼓”,是由男性集體演跳的喪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擊之、舞之而得名。舞蹈時,四人皆斜挎筒鼓于左胯前,邊擊鼓邊舞蹈,鼓點節奏、音調可隨意變化,大體與舞步、舞姿協調。舞蹈中雖有其它樂器參與,但四筒鼓始終處于核心地位。據尋龍村的鼓頭何吉會介紹,以前,昭通人總是把喪事當成喜事辦,每當有老者去世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請人來跳四筒鼓舞,表達對死者的敬重和對死者的緬懷。遇到經濟條件寬裕的人家辦喪事,親朋好友請去的四筒鼓舞隊多達十余撥(即:一支舞隊),撥與撥之間更是會爭相出場,要在氣勢上比個高低,上百名舞者同時舞蹈,鼓聲震天,氣勢如虹,熱鬧非凡。在喧嘩熱鬧中把亡者送上山。近年來,舞者已不再隨意穿著,他們現在統一服裝,以喪葬禮節的白色為主,穿白褲,帶白巾,也有系紅腰帶而舞。這種舞蹈與法事演出完全不同,它是一種商周時期就普遍盛行的祭祀習俗。四筒鼓舞可以由喪家禮請,稱“坐堂鼓”;也可以由死者娘家請,稱“后家鼓”;或由女婿家請,則稱“家祭鼓”,表演形式、內容則完全一樣。[1]20世紀80年代,四筒鼓舞被云南省文化廳民族舞集成辦公室列為首批重點整理發掘的民族舞蹈。2006 年,四筒鼓舞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對于促進四筒鼓舞的發展,保護“四筒鼓”具有極高的意義。
1、有獨特的民間藝術美
從整體的舞蹈套路來看,四筒鼓舞的舞蹈套路相當豐富,可整理和選取的舞蹈“素材庫”龐大,具有一定的豐富選擇的可能性。僅在樂居、灑漁、蘇甲、土城等區,不同名稱、不同跳法的套路就有八十六套之多,每個鼓隊都能夠跳二、三十個套路。[2]套路內容一般和人們的生活場景有關,還會模擬一些動物的動作,抒發人們對大自然的真實感情,從而表達對于例如:“猴子撈月”、“喜鵲登枝”、“蛇蛻皮”、“蛇吞象”、“蛤蟆曬肚”、“犀牛望月”等,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漢族狩獵的生活軌跡。除模擬鳥獸動作的舞蹈外,表現日常勞動生活和美好生活向往的舞蹈也極為生動形象,例如:“犀牛望月”、“童子拜觀音”、“鯉魚跳龍門”等,它樸實地模擬生產生活動作,簡單形象地表現生產生活的同時展現出漢族人對于美好生活向往充滿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價值體現。這些套路可以是一個單獨的舞蹈節目,也可以形成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的舞蹈樣式。
四筒鼓舞不但表現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而且舞蹈風格更是別具一格,具有當地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其舞蹈強勁有力,舒展大放,粗狂奔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強的民間藝術美感和可觀賞性。四筒鼓舞大部分是2/4拍的,其持鼓、鑼、鈸、镲的伴奏氛圍加以音樂的節奏特點,形成四筒鼓舞頓挫有秩,節奏鮮明且熱烈的風格特點,舞蹈強健有力,火爆奔放、頓挫有秩,古拙大方,再加入一些風趣的舞蹈形態,增加了四筒鼓舞的趣味性,提高了四筒鼓舞的可觀賞性,讓四筒鼓舞充滿了詼諧風趣的藝術表現力。這樣恢弘質拙,簡潔明快的舞蹈形態及舞蹈風格在進行流傳推廣的過程中,易于受眾群體的欣賞和接受,在走進高校時,可使推廣的更為容易,師生的接受度也會大大提高,這樣在進行傳習教學時也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四筒鼓”。
2、強身健體的功利目的
四筒鼓舞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而且其強身健體的價值是很多其他運動無法比擬的。四筒鼓舞要求在動作中完成對鼓的擊打,在走進高校進入到鼓舞傳習時可以這大大可以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同時,在完成鼓的擊打動作時,也需要肩、肘、腕的配合,這樣也有效的鍛煉了舞蹈者肩、肘、腕關節的靈活度,這些是普通體育訓練所難以達到的訓練效果。
四筒鼓舞的動作要求重心向下,在低重心的狀態下完成重心的轉換和姿態的變化,這些動作的客觀要求有效的鍛煉了舞者的腿部及腰部的肌肉能力,通過擰腰、擺胯、抬腿和跳躍等動作,使人體的手、臂、肩、腰、腿、腳等關節得到運動和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肢體的柔韌性與靈活性,加強軀干的協調能力,使身體得到全方位的鍛煉,預防頸椎、腰椎的相關疾病。同時,高校師生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也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同時也具有強健體魄之功效。所以,把四筒鼓舞推廣到高校,不僅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豐富大學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對他們的身體素質及心理健康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尋龍村的孟文富老人是位“四筒鼓”的老鼓頭,現年已年近八十的他仍然精神抖擻,步履矯健,身輕如燕,他從小隨從自己的表哥學習跳四筒鼓舞,正是由于常年累月的跳四筒鼓舞,才鍛煉出年近八十依然康健的身體狀態。
1、高校所提供的人才保障
高校在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很大,其顯現因素之一就在于高校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些具有文化修養的人才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不斷繼承發展的保障。高校里的教師和學生一些可以以“導演”的視角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合適的呈現方式,一些學生能夠充當“演員”或“觀眾”,這些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人才保障,為四筒鼓舞的保護壯大隊伍。我們將這些文化引入校園,不但讓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增加了大學生的見識,還提高了人們發現美的眼睛,防止四筒鼓舞失傳。就四筒鼓舞而言,它的價值不僅僅只是豐富的舞蹈動作,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積淀,能從“四筒鼓”的舞蹈本體反觀到它的歷史文化“本體”,這時“四筒鼓”作為探索歷史文化的載體可以不斷發掘其文化內涵。這就需要作為高校應具備的文化保障,高素質人才就是其保障因素之一。
2、高校完善的研究體系及教學模式的保障
高校在民間文化資源的調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方面有著極其有利的條件。高校已有成熟的科研體系,也可借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模式來對“四筒鼓”的民間文化進行關照,也可同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跨學科的合作交流,使得本來已有的相對成熟的研究體系能夠有力的支撐“四筒鼓”相關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這樣的借鑒學習能使“四筒鼓”的研究具有相對完善、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擺脫了往常單調且迷茫的研究路徑。
另外從事相關領域并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育者可以依靠自身已有的學識和經驗對在校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教育工作,可以在以滿足本科專業教育教學后再依靠自己興趣開設相關選修課程,使得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也能夠不斷完善、加深自己對于“非遺”的研究工作并完成教學研究成果。課程形式的引入能夠使得“非遺”進入到完整“教”與“學”的傳統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保障“非遺”的不斷傳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樣“教”“學”循環系統的保障下也不會輕易消亡。
3、現有的研究成果保障“四筒鼓”在高校中的順利推行。
對于“四筒鼓”的相關研究,已有學者研究出相關理論成果。在對“四筒鼓”本體挖掘上,昭通地區相關文藝團體也做出相應的實踐方面的成就,這些研究成果可以保障“四筒鼓”在高校的順利推行,也對“非遺”在高校的傳承提供相應可借鑒的依據。
在對“四筒鼓”作為“非遺”保護對象的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學者范曉諺就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進行了論述,并以“四筒鼓”為例,建議在圖書館創建“四筒鼓”資料相關數據庫,并加以開發與利用,是傳承與弘揚四筒鼓舞的需要。這些均為“四筒鼓”走向高校提供設施保障和文獻資料保障。學者曾金華也整理出《滇東北昭通市漢族民間〈四筒鼓〉調查報告》、楊焰撰寫論文《昭通民間四筒鼓舞的特色與文化內涵初探》對四筒鼓的特色及文化內涵進行歸納整理。這些已有的文獻資料均為把“四筒鼓”文化轉遞給高校學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對“四筒鼓”的實踐方面,已有昭通地區的專業、業余文藝團體曾在“四筒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有效的鋪墊。在昭通地區曾多次舉行四筒鼓舞比賽,邀請來自民間等十余支舞隊進行舞蹈比賽,并對他們提供的比賽作品進行了整理加工,精選出適應于舞臺表演創作又不失傳統原生態民間舞特色的四筒鼓舞節目進行保留和展演,這些已整理編排出的四筒鼓舞組合及保留下來的優秀劇目可以運用在對高校的傳播和推廣當中。這些前人已有的研究成就值得在高校推廣的過程中借鑒和提升,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出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成果,并把其運用在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
“四筒鼓”早已經于20世紀80年代就被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列為重點保護舞種之一。但在云南當地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普及與推廣卻不容樂觀。據尋龍村的鼓頭何吉會介紹,最開始四筒鼓舞在當地聲勢浩大,能夠跳舞的隊伍數量足足有300余隊,上到80歲老人,下到幾歲的孩童,都能隨著鑼鼓聲跳起四筒鼓舞,然而現在能打四筒鼓舞的人卻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因為昭通土葬習俗進行改革,喪事請舞隊進行四筒鼓舞者越來越少,百姓對“四筒鼓”關注大不如之前,采用跳四筒鼓舞的形式送葬者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當地農村青年外出打工者甚多,而學習“四筒鼓”者少有,而堅持跳四筒鼓舞的,有的隨著年事的增高已不再教授徒弟,還有一部分也已經謝世,跳四筒鼓舞者現在正面臨著“老齡化”這一突出問題,這個被譽為中華漢文化活化石的四筒鼓舞正面臨著斷代、消亡的危險。鑒于此,把“四筒鼓”帶入高校進行推廣傳習,以這種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的形式,可以加大“四筒鼓”的推廣范圍,于此同時,在學校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也加大了“四筒鼓”的保護力度,學校與學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加快了“四筒鼓”的推廣速度,用這種“非遺”走進校園的方式解決其傳承、保護的問題在未來“四筒鼓”的發展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2015 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讓人民享有更多的文化發展成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兩會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代表與委員們所關注的熱點,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在接受記著采訪時提到,他今年的提案依舊是以文化為主,特別是關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一些提案。[4]將“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寫入政府報告中,可見國家對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八耐补摹弊鳛楸姸鄠鹘y民間舞蹈形式的一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曾是民間一種常見的儀式形式,但隨著文化多元化社會的到來,“四筒鼓”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與國家所倡導是相脫節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對“四筒鼓”的瀕危局面,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地方傳統文化建設的能動性,順應傳統文化發展的需要,做好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僅靠自身的能力在時代的大潮流中自生自滅是完全不可取的,政府部門的規范化干預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必要的,所以地方傳統文化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發揮起管理調控職能,開展傳統文化的規范化發展?!胺沁z”進高校就需要一種政府干預行為,其目的也是為了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這樣的管理行為為整體傳統文化的進步開創了有利條件和有效范例,地方傳統文化相關部門應該以此為契機,出臺一系列相關保護政策方針,以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進入規范有序的軌道之中
以“四筒鼓”進入高校為主體發起“非遺”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民眾對于“四筒鼓”的認知力度以及對于“非遺”保護的參與度。通過校園內不同形式的宣傳,如:“非遺”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進行非遺知識講座、邀請“四筒鼓”非遺傳承人演示非遺技藝、長期舉行相關展覽等,提高高校人群對非遺的整體認識水平的同時也大大擴展了“四筒鼓”的普及率,從而引起群眾對于“非遺”項目的關注度及參與度。同時作為學校也應該鼓勵學生發起“非遺”宣傳活動,利用社會實踐等對外交流機會,可以以宣講,具體實踐教授為形式對四筒鼓舞進行宣傳和保護活動。動員當地百姓也加入到四筒鼓舞的保護隊伍中來,另外,在高校組織團隊進行采風調研活動之時,會進一步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的社會知名度和人生價值,其必然會帶動當地傳統文化發展的積極性。當然,高??梢酝ㄟ^調研后,進行舉辦四筒鼓舞文化展覽,增加大眾對四筒鼓舞的關注度,提高社會對“非遺”的關注度,提高全社會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知率和參與率。
通過“四筒鼓”實地調研采風,提取四筒鼓舞最顯著的形態特征,積累進入課堂傳承的且具有四筒鼓舞代表性及符號性的“非遺”資料,根據大學生的接受能力,編寫具有民族特色的四筒鼓舞教材,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學生的課程,同時將此課程建設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課程基礎之上設置延展課程,例如《“四筒鼓”的歷史解讀》、《“四筒鼓”的歷史流變與文化變遷》等“非遺”文化性課程的建設,可以先讓學生能夠先從理論層面上加深對四筒鼓舞的認識,進而在提高對其實踐上的認識,“非遺”傳承的可持續發展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長遠目標。 “非遺”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組織專家、教授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結合高校教育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定期對學生們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按照普通高校的學生的特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項目為素材編寫符合普通高校師生接受的特色教材。編寫“非遺”教材時不能千篇一律,努力建設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和愛好的多元化課程,充分考慮培養學生的傳承保護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5]
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是一個專業性強、涉及領域多、保護全面的工作,其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對傳承人的培育和新鮮血液的注入。[6]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其主體是青年師生,作為高校的高素質人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且他們與文化校園的建設息息相關,讓他們成為四筒鼓舞的傳習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四筒鼓舞的同時豐富學校的文化建設。故可以在所選定的高校成立傳習所或“非遺”文化研究所,該高校的青年師生就是“非遺”傳習人的主力資源。另外,可在高校以社團的形式,以師生興趣為主進行“非遺”傳習人的招募,與此同時聘請當地藝人進行現場傳習,開設傳習課程,制定傳習考核制度。
民族民間舞蹈本來就是具有群眾性的自娛活動,具有較好的群眾文化根基。民間舞蹈作為“健身操”早作為一種舞蹈形式的研發存活于廣大群眾之間,其民間舞群眾性的特性決定民間舞推廣起來的便利度。民間舞的“健身操”的“健身性”決定它同學校中的“課間操”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民間舞的形式而達到一種強身健體的功能性作用。前文已論述四筒鼓舞所具備有強身健體的功利性質,故把四筒鼓舞整理、編排成具有訓練價值的“課間操”也不失為推廣和繼承“四筒鼓”的一種有效方式。編創整理出一套兼顧普通高校學生特征的課間操,在保留符合傳統四筒鼓舞形態的基礎之上,考慮其科學訓練的目的及方式,在四筒鼓舞動作的基礎上保證訓練的針對性,每節套路動作有明確的健身指向,如根據四筒鼓舞重心下沉、半蹲的基礎動作,有針對性的編排訓練下肢的套路;在打鼓的同時,也有全身的配合及動作,可以編排訓練學生的協調能力的套路等。讓學生能夠在日常鍛煉中加深對四筒鼓舞的學習,達到傳承文化的最終目的。在進行實驗運用之后,經過不斷的完善、科學性的整理之后進行大規模推廣,從而可以面向全國進行推介交流。
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在高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來加深他們對社會的了解,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把對“四筒鼓”的調查、研習作為學生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內容,使學生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比如說學??梢岳米约旱膬瀯?,利用假期組織課外社會實踐,帶領學生奔赴昭陽“四筒鼓”最具代表性的村落進行所在地的實地采風調研學習,可以利用視頻、攝影、記錄等方式,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特征進行記錄,并進行討論、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加深對四筒鼓舞認識和理解的同時提高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對外推廣“非遺”的相關活動,將學生在校內課堂之所學服務于社會,推廣于社會。推廣昭通“四筒鼓”民間文化,在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四筒鼓舞實踐部分的教學,發展到社區,進行面向社會的區域性公益傳播推廣,帶動地方性文化發展建設,讓更多普通大眾了解昭通四筒鼓舞及“四筒鼓”的民間文化,主動參與保護傳承“非遺”項目中來。
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家艾愷(Guy S Alitto)先生在其專著《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一書中所言:“現代化是一個古典意義的悲劇,它帶來的每一個利益都要求人類付出對他們仍有價值的其他東西作為代價。現代化的實現過程既是使各國家、各地區、各民族的物質文明水平不得到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使其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沖擊和考驗的過程?!盵7]四筒鼓舞作為傳統喪葬文化的一種古老形式,其所面臨的境況也同樣如此。隨著昭通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同時喪葬形式的改革也使得這些寶貴的原始文化遺產在慢慢流失,跳四筒鼓舞已經不再是昭通當地喪葬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四筒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樣式,更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與保護。本文通過把“四筒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承引入高校,意義不只在于扶持四筒鼓舞這一藝術形式,更重要是對如何做好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積極探索,倡導大家介入并參與到保護面臨消亡的“非遺”當中去。隨著人們的生活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舊的民俗文化逐漸的退出了人類的歷史舞臺,年輕人鮮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就沒有了學習這些寶貴財富的機會。有些人悲觀的認為,四筒鼓舞將會在未來失傳,我們只能從歷史文化書上找到這種舞種的介紹。希望在高校引進四筒鼓舞文化學習課程能夠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人們對四筒鼓舞的保護,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一條道路。“非遺”推行到高??梢孕扪a斷裂的“非遺”傳承鏈條,在推廣“非遺”的同時增加師生學習“非遺”的熱情,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以及強烈民族自豪感,讓大學生們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提高自己的責任心,主動地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楊 焰. 試論昭通四筒鼓舞的保護與開發[J]. 昭通學院學報, 2011, 33(1):19-23.
[2]周遠清. 昭通四筒鼓舞[N]. 云南日報,2013-06-16(007).
[3]李克強. 政府工作報告[N]. 人民日報,2015-03-17(001).
[4]周潤健. 政協常委馮驥才提案關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 中國網. [2010-03-02].http://www.china.com.cn/news/ zhuanti/2010lianghui/2010-03/02/content_19504412.htm.
[5]何瀟鴻. 常德絲弦納入高師地方課程的價值研究與建設構想[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6]陳 浩. 區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的研究——以福建非遺文化為例[J].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5(4):149-153.
[7]艾 愷. 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Inheriting and Sprea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LIU L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China)
Sprea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can make up for the heritage vacancy. Meanwhile, it can also motivate teachers'and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promot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ity pride, which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 that they will spread the heritage voluntarily. To carry out "Si Tong Gu " Dancing course in college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duty, and can help people get to know this heritage better so as to provide a good example of how to spread and inherit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i Tong Gu" Dancing; heritage; spreading
J722.29
A
2095-7408(2017)03-0023-06
2017-03-29
劉荔(1972— ),女,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舞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