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甸中學(225527) 王建宏● 于正華● 錢忠誠● 王昭民●
?
實驗探究課的教學應植入“耕讀”思想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甸中學(225527)
王建宏● 于正華● 錢忠誠● 王昭民●
實驗探究課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中不僅實驗設計不確定,而且實驗中的操作步驟也存在不少變數,是教學實施中“難啃的骨頭”.新課改實施以來,我校積極研究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將“耕讀”的思想植入各類課堂.同樣,將“耕讀”思想植入實驗探究課的教學很有必要,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實驗探究課;“耕讀”思想;校園文化
江蘇省目前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把原來人教版教材的不少實驗驗證改編為實驗探究,因為實驗驗證是指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認識或提出了某種假說,為驗證這種認識或假說是否正確而進行的一種實驗;而實驗探究課是指在不知實驗結論的前提下, 先提出某種假說,再通過做實驗來求證假設是否正確的一種實驗課.實驗驗證是強調演示和證明科學內容的活動,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分離,與背景無關,注重探究的結果(事實,概念,理論),而不是探究的過程;實驗探究是模仿當年科學家發現這些定律,重走“長征路”,在探究中復習舊知、提高認識.實驗探究課的設計要求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并且具有起步低、坡度小的特點,同時實驗探究的過程也符合最基本的認識規律近期,有幸聽了一節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的公開課.課上,要求實驗探究共點力的平衡條件,授課教師請兩位平時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根據講臺上的實驗儀器自由發揮進行實驗,結果學生不知所措.接著,教師考慮時間緊迫就直接指導學生從如下五點入手:(1)如何構建三個共點力?(2)如何建立平衡狀態?(3)實驗時,彈簧有哪些注意點?(4)如何記載平衡狀態下的力的三要素?(5)如何處理實驗數據(暗示:如何化三力問題為二力問題)?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順利的完成了實驗.
看到這一幕,我想起我校的耕讀校園文化.兩年前,我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普教重點資助課題(42)“耕讀:普通高中教學文化建構研究”,在建設“耕讀”校園文化的同時打造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綠色課堂,組織骨干教師團隊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提出各類踐行“耕讀”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就實驗探究課而言,實驗探究課所講授的內容對教師和學生都存在未知的因素,在實驗探究課的教學中植入“耕讀”思想很有必要,“耕讀”思想踐行“行動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的理念,讓教與學工作回歸“實踐求知、知行合一”的本源,建立健全“亦師亦友、平等尊重,互學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生態文化關系,讓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教育成功.
就本節實驗探究課,結合耕讀思想我有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供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這位教師開始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探究,結果浪費幾分鐘沒有得到預期的目標.這一設計與“耕讀”思想有沖突,基于“耕讀”理念的普通高中教學文化建構,就是從農人耕作中汲取智慧,創設有利于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文明,實現教師樂教會教善教、學生樂學會學善學、教學相長的教育理想境界.農耕文化是人類擺脫純粹依賴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點,其內涵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我們的祖先強調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做到“順天時,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這位老師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應該考慮學生前期已具備的知識、能力,應該把握實驗探究課放手的度,既要滿足課標的要求,又要讓學生興味盎然的參與探究.
其次,這位教師又采取了想把一切都包辦的舉動,這一舉動不符合新課程標準,也與“耕讀”思想要想更好的走入教學文化的期望背道而馳.因為,“耕讀教學文化”需要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情境,形成感染力強的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或觸景生情,引起對課程學習的欲望和情感體驗,帶著情感感知具體情境,領悟教學內容,甚至萌發相應的道德約束.因而,本節課教師應該適當的放手,在他們需要時適當的點撥.這樣,能夠讓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體驗,即使經歷彎路,經歷錯誤,也是正常的,長此以往的話,學生能學會探究,能自己真正走上獨立探究之路.
最后,實驗探究課是新課改形勢下出現的一個課程欄目,實驗探究課的教學不像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等課型有機械的教學模式.實驗探究課的設計雖然可以圍繞主要問題,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逐級分解成梯度問題,可以將若干問題按學習方式以及能力要求分段設計,但是教學目標制定只能相對簡單,問題的設計也不能顯得十分精煉,有時甚至于簡單而思維度不高的問題需要過于頻繁,只有在多種自主感知情況下多次互動生成的,最終才能完成拓展應用.一節探究實驗課必然是教師適時指點迷津,學生思維高效參與、自主建構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主體,讓課堂靈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校本化特色的精品課程,才能讓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融合更多的教育智慧,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享受到更適合的教育資源,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生綜合素質.
在教育領域,“耕讀”是指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積累知識經驗,并通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對實踐經驗進行修正、完善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行為過程.“耕”與“讀”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因此“耕讀”既包含在實踐中學習的意思,且實踐在前,學習在后,與行知教育思想吻合;也指教學所采用的是“農業”方式,而非“工業”方式.即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實際上啟示我們因材施教、尊重個性,這一點,與農民耕種相似.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建華.電容的探究式教學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4,(1):1.
[3]俞曉明,韓愛明,何捷. 例談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實施過程[J].物理教學探討,2014,05:11-13.
G
B
1008-0333(2017)10-0082-01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普教重點資助課題(42)“耕讀:普通高中教學文化建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