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黔東南州大膽探索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產業、就業、培訓、幫扶、服務“五個全覆蓋”,著力提升搬遷群眾后續發展能力,取得顯著成效。
黔東南州為實現“十三五”期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7萬戶26.71萬人群眾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新日子,逐步過起好日子,大膽探索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產業、就業、培訓、幫扶、服務“五個全覆蓋”新途徑,著力提升搬遷群眾后續發展能力,取得顯著成效。
精心融合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全覆蓋。一是探索盤活遷出地生產資源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引導群眾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給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或者以土地作價入股,結成聯股、聯利的共同體,按股分享經營收益,實現遷出地資產變資本,資本促增收,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比如,黃平縣52戶搬遷群眾就近入股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獼猴桃600畝,實現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同時,通過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戶分紅2000元。又如,麻江縣推動易地扶貧搬遷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把搬遷安置點建在旅游景區周邊,帶動一大批搬遷群眾通過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增收。二是探索整合遷入地社會資源。建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群眾安置點固定資產,將有收益市場發展前景好的停車場洗車場加油站、車輛維修廠、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加工廠、景點旅游開發等資源,支持搬遷群眾開發易地產業扶持。利用“特惠貸”和產業扶貧項目個人量化資金等發展易地固定資產項目建設,鼓勵搬遷群眾入股發展固定資產收益項目,增加固定財產性收入。如,三穗縣鼓勵搬遷群眾以入股的方式參與6個停車場、4個洗車場和3個加油站建設經營分紅和直接就業的方式實現搬遷群眾創收脫貧。
精準突出一戶一策,實現就業全覆蓋。一是大力實施“一戶一就業”工程。以“四清四明”(人員底數清、技能狀況清、文化程度清、收入情況清;擇業意愿明、培訓專業明、就業意向明、公示結果明)的標準做好搬遷群眾勞動力調查,對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愿望的貧困人員,由本地企業公司與群眾簽訂就業協議,確保每戶至少有1人以上就近就地就業,破解“就業難”問題。如凱里市實施“百企幫扶就業”計劃,提供800多個崗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促進搬遷群眾轉移就業。引導搬遷能人帶頭組建勞務公司,成立各種專業化服務隊伍承接工程項目、農業園區、景區建設、勞動力配置等項目,打造“移民的哥、移民建筑、移民家政、移民陪護、移民保安、移民搬遷、移民導游、移民繡娘”等“八大”搬遷群眾勞務品牌。如,天柱縣組建移民搬家勞務隊和紅白喜事服務隊,通過為周邊群眾提供搬家和辦理紅白喜事服務增收。三是就地開發、挖掘和購買一批公益性崗位就地就近安置就業。多渠道在移民安置點就地開發或購買一批單位性公益性崗位安置一部分搬遷群眾,推動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如凱里市和岑鞏縣通過提供城區公益性崗位分別安置了135名和106名搬遷群眾就業。四是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創業條件的搬遷群眾,政府給予5-10萬元財政貼息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對當年新增崗位吸納搬遷群眾就業并簽訂就業協議的,給予最高額度不超過200萬元的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精準建立扶貧新機制,實現幫扶全覆蓋。一是干部精準幫扶到人,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套幫扶措施、一戶一名責任人”,現幫扶到戶全覆蓋,幫扶對象不脫貧,幫扶干部不脫鉤。二是部門精準幫扶到戶,制定“一戶一策、一戶一方案”,因戶擇業、分類施策,實現部門幫扶產業到戶的目標。三是對口幫扶精準到點,引導對口幫扶企業與搬遷安置點開展點企共建活動,通過“產業帶點、項目興點、招工幫點、資金扶點”等不同形式,帶強一批產業,帶動一批項目,帶建一批基礎設施,實現對口幫扶機制推動先富帶后富。如丹寨縣充分利用萬科、京東等幫扶企業資源,大力發展硒鋅米、茶葉、土豬等特色產業助農增收。四是社會幫扶精準到村,將社會幫扶重心下移到移民安置點、幫扶對象明確到搬遷戶,幫扶措施到位有效,幫扶效果可持續,確保搬遷群眾應扶盡扶。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目前,全州共有230家企業結對幫扶227個貧困村,企業已投入項目資金2190萬余元,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8264人次,解決就業6523人。
精準提升移民群眾綜合素質,實現培訓全覆蓋。一是著力轉變移民群眾思想觀念。大力實行“一點一策”(一個安置點制定一個搬遷入住安置政策),提升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的能力,減輕搬遷群眾的思想壓力,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如黎平縣探索的“一區一鄉、一樓一村、一梯一組、一層一家”群居安置模式和榕江縣“移民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促進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二是著力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以技能培訓促進就業,組織開展種植養殖、農家樂、育嬰師(月嫂)、家政服務、住院病人及老年陪護、電子商務等培訓,實現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全覆蓋。如,岑鞏縣對搬遷群眾集中開展烹調、旅游等技能培訓9期952人,開展創業培訓4期120余人,為搬遷群眾實現創業就業增收創造了條件。
精準搭建社區移民服務平臺,實現服務全覆蓋。一是建立健全服務管理機構,組建社區移民服務中心,集中辦公,集成服務,集聚服務管理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教育醫療服務機制,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群眾子女入園入學服務力度,確保搬遷群眾學齡兒童有學上、上好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突出落實移民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搬遷群眾就診方便快捷的需求。三是探索建立以搬遷群眾自愿需求為導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并軌融合,分類、有序推進搬遷群眾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四是做好集中安置點移民電商服務,依托萬村千鄉、郵政、供銷、商超等網絡體系,為移民提供網絡購物、網絡銷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農村創業、本地生活八項服務,實現全方位配套服務。如,凱里市上馬石安置點以有機構管事、有人員干事、有場所議事、有經費辦事、有設施做事、有制度理事“六有”標準建設的移民綜合服務站,“一戰式”辦理“三不變”政策(原有山林土地權屬不變、原已享受的政策優惠不變、凱里市民應有待遇不變,還“一條龍”服務移民各類協議、救助補貼、證件辦理、電商服務等,為群眾就學、就醫、就業實現“全無憂服務”。(葉樹根單位:黔東南州移民局 責任編輯/郎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