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畢節市的林業發展取得了喜人成就,昔日荒山禿嶺如今已綠樹成蔭,“窮山惡水”變成“綠色銀行”,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跨越:從生態惡化到明顯改善
30多年前,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曾是全省最窮的村子之一,安美珍家已經斷炊5天了,4個人住在一間小茅草房里,4個人才有3個碗。”29年前的海雀村,森林覆蓋率還不到5%,年人均收入僅33元,村民在石漠化的自然環境里,艱難生存。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前,大方縣小屯鄉滑石村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村寨,全村25度以上坡耕地107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7%;全村人均糧食占有量僅18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060元。
一些不堪回首的記憶與傷痛,至今仍留在人們心頭。
通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畢節市成功探索出一條林業產業扶貧的路子。近年來,畢節市始終堅持統籌兼顧的戰略思路,把“生態建設”作為核心工作之一,正確處理發展與生態的關系,堅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跨越”。1988年到2015年間,畢節市森林面積從601.8萬畝增加到1935.0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9%增長到48.04%,生態持續向好。
行動:多點突圍到全面開花
二十多年過去了,畢節市的林業發展取得了喜人成就,昔日荒山禿嶺如今已綠樹成蔭,“窮山惡水”變成“綠色銀行”,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生態好了,就有了發展的資本。如何寓生態建設于經濟發展之中,讓廣大老百姓充分享受生態紅利,畢節市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推進森林資源培育、特色經果林、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林木種苗與花卉、林產品加工等林業產業發展,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圍繞“生態美、百姓富”目標,同步實現生態改善和民生改善。通過整合林業、扶貧、畜牧、移民等相關項目,采取引資開發、合股經營、部門扶持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和林下經濟,開發綠色食品,發展生態旅游,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造出“核桃之鄉”、“櫻桃之鄉”、“天麻之鄉”、“竹蓀之鄉”等品牌。
2015年,按照畢節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提出的“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的戰略部署,圍繞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的“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要求,畢節市林業局依托自身工作和資源優勢,提出了“四個一批”脫貧攻堅計劃。通過林業產業扶貧與林業生態扶貧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取多種措施發展林業產業,助推貧困縣區脫貧攻堅,林業扶貧全面展開。
發展產業推動脫貧一批。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精準發力,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產業,借助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圍繞特色經果林板塊經濟建設,使貧困農戶人均擁有經果林0.5畝以上。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引導農戶在退耕還林地和特色經果林種植地內種植矮稈經濟植物,重點發展中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實施“林禽”“林蜂”“林畜”等養殖業,充分利用林地空間,不斷提高林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占比。發展森林旅游,讓貧困戶充分享受森林生態旅游帶來的紅利,搞活林區經濟,帶動周邊農戶脫貧致富。同時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搞好林業技術推廣服務。
林業工程帶動脫貧一批。將涉林工程項目優先傾斜安排在貧困鄉鎮、村、組、戶實施。引導貧困戶將土地入股或流轉給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戶等實施主體,貧困戶在基地上打工,除從土地上獲得一定的收入外,還可從勞務上獲得更多的工資性收入,變“林農”為“產業工人”,以此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無人管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可解決部分貧困農戶發展無門的困境。
實施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誰受益,誰補償” 的要求,“完善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結合有關政策,研究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積極加大向上溝通協調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生態補償資金,爭取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方面給予傾斜。及時將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公益林補償基金兌現到農戶手中。將部分產業發展困難的貧困農戶聘為護林員,合理設置護林員崗位,增加貧困農戶收入,達到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目的。
深入一線幫扶脫貧一批。扎實開展好幫扶聯系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實施好“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開展領導遍訪貧困戶活動,積極支持駐村人員工作,派出業務骨干到重點貧困鄉鎮掛任科技副鄉鎮長,讓科技人員帶著項目、帶著技術,全面指導鄉(鎮)、村林業產業發展,對所幫扶聯系的村寨的貧困人員開展問需式精準扶貧,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經果林和林下經濟,實現人均半畝經果林半畝林下經濟的脫貧目標,增加林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貢獻率。
改變:綠了青山鼓了腰包
自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如今的滑石村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止到目前,全鄉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共15785畝,其中第一輪退耕12373畝、新一輪退耕3412畝。僅滑石村就累計完成退耕還林7650畝,惠及林農1027戶,森林覆蓋率從以前的不到20%提高到現在的73.5%,全村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到目前為止,全村已有520余戶林農從事林下種植、養殖業,其中種植天麻的農戶就有52戶,種植面積467畝,畝均產值達0.8萬元,戶均收入增加到4.3萬元。據2014年統計,全村農民純收入增加到5960元,為2000年以前的5.6倍,真正實現了“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目標。
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小屯鄉滑石村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農民環保意識顯著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如今的滑石村已舊貌換新顏,昔日的荒山禿嶺蝶變成今天的經濟長廊,過去貧瘠的村莊正變得山清水秀,茅草房搖身變成了“小青瓦”。退耕還林綠了窮鄉山嶺、鼓了農民腰包、開了文明道路。放眼望去,“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成為如今小屯鄉滑石村的真實寫照。
在黔西縣御莊生態綠色產業基地,種植的水西紅寶石軟籽石榴核已有300畝開始掛果,200畝黑娃無籽葡萄,20畝阻豐甜柿長勢正盛,田地里工人們有的在除草,有的忙著澆水,一片繁忙景象。按照公司的發展定位,御莊將打造成一家專業從事農業種植、養殖生產、 加工、銷售果蔬保鮮農業觀光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基地。在公司的帶動下,中建、花溪、甘棠、林泉、紅林、太來等12個鄉鎮已開始種植水西紅寶石軟籽石榴,種植規模目前已達4萬畝,已被畢節市農委評為“畢節重點現代農業園區”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山綠了,水清了。再過幾年,又是另一番景致。(糜小林單位:畢節市林業局 責任編輯/郎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