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東?馮建洪?文葉飛
為了打實產業扶貧基礎,德江縣依據自然條件和群眾的種養殖基礎,規劃布局了“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帶”。
歲末,德江縣脫貧攻堅戰一線喜訊頻傳:
自2016年9月啟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以來,統籌資金10564萬元,助力全縣扶貧產業快速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43.24億元,創歷史新高。
“生態補償脫貧”惠及2156貧困戶
2016年以來,實施小康水工程86處,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5.6萬人。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已投資245.31萬元,新建和改造小康電線路13.871公里,項目覆蓋6個鄉鎮8個行政村。已建成小康路57條369.4公里,投資2.5億元,項目覆蓋21個鄉(鎮、街道)63個建制村。共投入項目資金2000萬元,完成小康房建設251戶等。新增小康訊8.04萬戶,實現4G網絡鄉(鎮、街道)全覆蓋。完成9個鄉鎮15個小康寨示范性建設,惠及群眾3萬余人。從根本上破解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呈現基礎強、鄉村美、村民樂的良好局面。
德江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搶抓全國補短板機遇,舉全縣之力合力攻堅,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打通制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堅持倡導用心用情用智,傾力抓好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著力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貧困群眾生存發展問題,堅決打贏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確保2017年實現同步小康目標,到2019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德江縣委書記商友江說。
“五大產業帶”喜結碩果
曾經在全省重點極貧鄉——桶井鄉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烏江水呀波連波,烏江兩岸石頭多。貧窮日子真難過,試問烏江何奈何。”
這首順口溜道出了桶井鄉昔日貧窮的真實寫照。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該縣、鄉領導班子不斷深入村寨調研,積極爭取省、市層面從政策與資金等傾斜支持,共商脫貧攻堅大計。
目前,烏江沿岸良好土壤重點種植花椒、柚子等特色農業產業。高標準打造休閑農業觀光園,以玉竹為核心,重點打造高標準湘柚、血橙等主導精品水果基地,合理布局觀賞性水果和中草藥花草,建成集效益、生態、休閑、觀光、采摘、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觀光園;在烏江以東的新灘、長江和下坪等村,重點規劃培育以花椒為主的花椒產業示范園,采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發展模式,保證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眼下,因勢利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在桶井鄉已蔚然形成。
這只是近年來德江在全縣20個鄉鎮因地制宜地規劃竹果產業帶、蔬菜產業帶、中藥材產業帶、生態茶產業帶、畜牧產業帶等,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方略,“五大產業帶”因勢利導,有力推進全縣精準脫貧穩步前行的生動縮影。
沒有產業,農民就沒有持續增收致富的來源。為了打實產業扶貧基礎,該縣依據自然條件和群眾的種養殖基礎,規劃布局了“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帶”。目前以烏江沿線楓香溪、潮砥、長堡、共和、穩坪、桶井、荊角等鄉鎮為主的竹果產業帶,以青龍、錢家、龍泉、煎茶等鄉鎮為主的蔬菜產業帶,以高山、沙溪、楠桿等鄉鎮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帶,以復興、合興、堰塘等鄉鎮為主的生態茶產業帶,以泉口、長豐、平原等鄉鎮為主的畜牧產業帶已然形成。
德江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德江縣扶貧辦主任朱黔中告訴記者,德江縣為推進“五大產業帶”發展,大力實施通村通組公路、生產便道,園區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以短養長”“林下套種”模式,助群眾增收致富;成立行業協會,促進分散的產業資源實現初步聚合,在小范圍內推動規模化生產,為進一步推進產業分工、發展、管理和產售創造條件,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電商成為脫貧攻堅新引擎
2015年以來,德江縣堅持以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先一公里”和農村電商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的理念,成為推動縣域特色經濟發展和電商扶貧的強大引擎。
把農村電商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措施,把電子商務發展與促進農民增收脫貧相結合,提出了“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支部+電商”等發展模式,把德江天麻、德江蜂蜜、德江茶葉等推上了網絡市場,遠銷香港、廣州等省內外市場,讓一批傳統企業“觸網”嘗到了甜頭,也讓一批有志青年找到了致富的門路,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
先后引進了農村淘寶、武陵生活館等12家電商平臺企業,引領全縣電商產業發展,全縣就新增電商網民數量9萬人,覆蓋人群達到26萬人;電子商務交易總量達到9870.2萬元,下行交易總額達到8954.6萬元,上行交易額達到915.6萬元。其中農村淘寶累計單數25154單,累計交易金額285.68萬元。
大力推進“黨旗領航·電商扶貧計劃”,通過電子商務與三農及大扶貧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目前,該縣8個貧困村已經開設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網點,帶動5230人就業,其中農村青年、大學生、返鄉農民工2000人,殘疾人60人,留守婦女675人,貧困人口310人,農村青年1125人。
“三位一體”激活黨建扶貧
2016年以來,德江縣以“黨建派遣單”“兩委+鄉賢”和“區域化黨建”為抓手,構建點、線、面“三位一體”的黨建格局,讓黨建工作引領扶貧攻堅。
在該縣扶貧攻堅一線,有一批黨組織和黨員接到了上級黨組織下派的“黨建派遣單”,基層組織建設或是精準扶貧任務等。據了解,德江縣將“黨建派遣單”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按照可行必要和落地實效原則,實行靈活派遣,將重點難點和熱點工作,以“任務清單”的形式向下級黨組織和黨員派遣,明確完成時限和責任人,形成“點對點”的工作局面,提升了精準扶貧的原動力。
“這種方式,不僅把普通黨員凝聚到精準扶貧中來,更彰顯了黨員學黨章守黨章的意識。”德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唐虹這樣評價。
初步統計,德江縣各基層黨組織已向下級黨組織或黨員派遣“黨建派遣單”42張,完成39項重點任務,幫助828戶貧困戶理清思路,幫助制定脫貧措施931條,深受群眾歡迎。
2016年以來,德江縣著眼于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在全縣推行“村兩委+鄉賢”模式,在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的同時,積極引導轄區內的賢能之士以鄉賢參事會、鄉賢議事堂等為中介,參與村級治理,共商發展大計,群策群力推進精準扶貧。目前,德江縣已成立鄉賢組織37個,凝聚德江籍鄉賢人才2340余人,開展反哺家鄉、促進扶貧相關活動51次,鄉賢已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德江縣按照“地域相近、村情相似、人緣相親”的原則,在部分條件成熟的鄉鎮推行“區域化黨建”模式,形成了“鄉鎮黨委—片區黨總支—村(社區)黨支部—黨小組”的黨組織構架,構建了組織聯建、發展共筑、區域共治的基層黨建新格局。
據統計,目前,德江縣通過“區域化黨建”模式,集中連片發展產業8萬余畝,化解矛盾糾紛54件,完成區域性扶貧任務31個,解決整體脫貧的熱點難點問題63件。
“2016年,我們堅持突出抓好精準脫貧,在決戰大扶貧戰略行動上聚力突破,確保全縣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0756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528戶6705人,50個貧困村出列。大力落實“654321”等精準扶貧措施;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性移民搬遷、農村集中建房等工程,對生存條件惡劣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對喪失勞動能力的6983人實施社會保障兜底;加強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脫貧保障,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完善駐村扶貧工作組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落實領導干部脫貧攻堅‘四帶頭層層考核、層層問責;定期或不定期就精準扶貧工作對全縣39個扶貧攻堅責任部門和幫扶責任人進行督查。”德江縣委副書記、縣長秦智坤說。(王亞東單位:德江縣扶貧辦 馮建洪單位:德江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鄧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