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飛 任廷海++田霞

沿河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以決不拖后腿的責任感,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精神狀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冬日的陽光照在位于烏江河畔的掛滿“琯溪蜜柚”的綠色果園里,金色的冬菊迎風搖曳,陣陣花香沁人心脾。
58歲的蔡榮康與果農們一邊采摘,一邊與前來為果農聯系市場銷路的鎮黨委書記何明一行樂呵呵地說笑,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這是記者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沙子坡村千畝蜜柚基地目睹到的生動一幕。
“通過給村里修通產業路,聯通了蜜柚網上銷售云平臺,目前該村已有102戶種上了蜜柚,全村栽種面積已達1000畝,通過發展蜜柚,村民相繼走上了脫貧致富路。2015年,全村貧困戶出列就達23戶81人。依托發展蜜柚產業,2016年,該村出列的貧困戶有13戶37人。”淇灘鎮黨委書記何明告訴記者。
這是沿河自治縣近年來著力打造山地經果業,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呈現出的新氣象。
“我們堅定決勝脫貧攻堅不動搖,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首要任務和第一民生,限時打贏‘殲滅戰。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干,就一定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沿河自治縣委書記任廷浬說。
厚植發展優勢 群策群力撥窮根
當前,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沿河自治縣仍有貧困人口10.5萬人,貧困發生率16.97%,比全省高2.67個百分點、比全市高1.43個百分點,是全省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面對依然嚴峻的形勢和異常繁重的任務,沿河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以決不拖全省、全市后腿的責任感,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精神狀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一年抓示范、兩年攻難點、三年見成效、最后兩年鞏固提升全覆蓋”的“五年四步走”脫貧攻堅戰略。
重點圍繞一個目標(2019年確保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實現同步全面小康),打好大扶貧戰役、大數據兩大戰役,夯實生態基礎、交通基礎、水利基礎、城鎮基礎、電力基礎等五大基礎,培育四大產業(做特“大健康”產業、突圍“大旅游”產業、建設“大能源”產業、培優“大服務”產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社會兜底、全民參保、教育提升、醫療衛生提質、文化繁榮、“平安沿河”建設等八項計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全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努力打造“最美江城”縣城,使全縣生態更加優美,百姓更加富裕,現行標準下186個貧困村8.4萬貧困人口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內。
不斷創新脫貧攻堅實現路徑,圍繞政策落實到村到戶的重點,多方面多層次激發脫貧攻堅活力。以“六堅持六推進”(堅持“吃在村、干在村”推進駐村幫扶,堅持“有增收、有保障”推進到村到戶,堅持“管得住、用得好”推進資源整合,堅持“獻愛心、聚合力”推進社會扶貧,堅持“嚴考核、促長效”推進制度創新,堅持“家家曉、戶戶知”推進政策宣傳),補齊精準扶貧短板。
同時選派145名優秀黨員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抽調100多名45—50歲科級干部返回原籍擔任黨建指導員,抽調1257名干部組建252個駐村工作組,建立縣級領導聯系點30個,科級領導聯系點200多個,股級干部聯系點5600多個,一般干部聯系點9580個,實現基層黨建幫扶全覆蓋。
深入推進“百企幫百村”行動,爭取企業扶貧資金3000多萬元。截至目前,全縣共完成3.3萬戶貧困戶由黨員干部結對包保全覆蓋。組織和引導67個“鄉賢會”參與脫貧攻堅,強化了社會主扶力量。借助創建全省黨建扶貧示范縣機遇,與貴州銀行融資8億元建立了“沿河貴銀黨建扶貧發展基金”。
不僅如此,縣領導經常放棄節假日休息,深入全縣22個鄉鎮(街道)429個村開展精準調研、遍訪,積極為發展把脈問癥,把歷史賦予的責任扛在肩上。全縣1346名干部懷揣真情進駐村里,一片真情灑農家。全縣1287名村干部不分白日晝夜,奔走在田間地頭,沒有等靠要,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中。
“自2015年沿河自治縣被列為省扶貧攻堅示范縣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科學規劃、統籌發展,連片開發、整體推進,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技能培訓等,有序推進大扶貧各項工作。但是,沿河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扶貧開發、脫貧攻堅,實現同步小康依然任重而道遠。”縣委副書記、縣長何支剛說。
“四個精準”破解脫貧攻堅“四大難題”
“今年我貸了5萬元‘精扶貸發展生產,栽種南豐蜜桔20畝,林下套種20畝大蒜,政府幫扶1500元買了兩頭豬,加上享受人均55000元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補助,我就享受5項國家扶貧政策,今年脫貧完全沒有問題!”今年48歲的黃土鎮平原村貧困戶楊明高興地說,“以前吃水都困難,現在自來水管架通了,不久后還能搬到鎮上住,這多虧了黨的好政策??!”
“今年,沿河自治縣堅持把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全面推廣‘精扶貸533扶貧模式(即每戶農戶以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入股企業,貧困戶保底分紅3600元,村集體年終分紅300元),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同時破解了企業融資難問題和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或空殼的問題,實現了貧困戶、村集體和企業共贏。全縣圍繞2016年將出列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陸續發放2億元以上“精扶貸”用于貧困戶發展生產或入股企業。”沿河自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扶貧辦主任楊友剛告訴記者。
2016年以來,沿河自治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脫貧攻堅作用,大力實施黨建扶貧示范創建,以“四個精準”破解脫貧攻堅“四大難題”,大力夯實脫貧工作基礎。
精準識別破解“扶持誰”難題。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礎。2015年以來,該縣充分利用“干群連心·同步小康”干部駐村,采取“以支定收”等手段,對貧困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確保貧困人口識別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縣共識別出貧困戶4.6萬戶,貧困人口15.99萬人。
精準選派破解“誰來扶”難題。脫貧對象這一攻堅主體和目標任務明確之后,“誰來扶貧”就成了核心問題。該縣按照“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實施好“六個到村到戶”,確保精準扶貧全覆蓋。建立了縣級領導聯系鄉鎮、部門和企業幫扶村、干部駐村包戶的工作機制,全面實施“結對子”工程,開展了“4321結對幫扶(縣級干部每人幫扶4戶、科級干部幫3戶、股級干部幫2戶、一般干部幫1戶)”“萬人幫萬戶”“百企幫百村”等扶貧幫困活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構建了全民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此外,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各選擇一個貧困村,建立精準扶貧示范點,要求每個示范點都必須制定一項規劃、發展一項以上產業、覆蓋全部貧困戶。
精準施策破解“怎樣扶”難題。精準選擇扶貧路子,是搞好精準扶貧的根本。該縣根據識別出的貧困人口,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逐村制定幫扶規劃,逐家逐戶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計劃、落實增收渠道,確保村村有幫扶規劃,戶戶有幫扶干部,人人有增收項目。先后建成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生態茶園、優質綠色蔬菜基地、空心李基地、核桃基地、中藥材示范園,全力打造 “烏江特色經濟走廊”。
精準評估破解“真脫貧”難題。精準評估扶貧效果,是搞好精準扶貧的根本保障。針對如何實現“真脫貧”,沿河自治縣按照“鼓勵摘帽、政策保留”的思路,認真研究“脫貧摘帽”辦法,及時制定貧困縣、鄉、村和貧困戶的退出機制。同時,建立扶貧攻堅長效機制,建成扶貧對象和退出貧困戶的動態跟蹤、掛牌管理,扶貧幫扶項目申報、審批、資金撥付、實施、監管、驗收、報賬、評估精準管理體系,實現建檔立卡數據實時更新、動態交換,確保貧困村、貧困戶動態化、數字化、常態化管理,切實做到常幫長效。
“我們堅持用好扶貧考核的‘指揮棒,改進和完善現有的政府績效考核機制,并將精準扶貧攻堅實績作為干部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內容,使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工作重點和各類資源,放在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上來。”副縣長崔永龍告訴記者。(任廷海 田霞單位:沿河自治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韋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