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孔學堂親民廳。50位身著漢服的學生,引起了游客的注意。
原來,他們是來自貴州師范大學的留學生,來孔學堂參加傳統文化體驗活動。這天剛好是“立冬”,這些留學生一邊大口吃著餃子,一邊用不太熟練的普通話說著:“好吃,好吃!”
傳統文化、特色美食、山川風景、民族風俗……在這些留學生眼里,多彩貴州的一切都很新奇,更重要的是,在這里留學,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夢想。
“老撾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設人才。來貴州學習,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貴州理工學院留學生陳亮表示,自己來自老撾,非常珍惜留學機會。
“學好漢語回到老撾,就有希望進入跨國企業工作!”同樣來自老撾的留學生王帕森說:“老撾許多跨國企業都愿意招聘會講漢語的員工,我希望通過接下來的學習,提升自己,為來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完善的科研設備、優質的教學資源、前沿的專業教育,讓這群留學生對未來充滿著期待。
“今年,來自老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國家和地區的29名留學生,進入我們學校學習。這是貴州理工學院今年4月出國推介的直接成果,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來到這里深造。”貴州理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孫凱告訴記者。
深化對外交流,招收留學生入校,已經成了貴州高校的常態。貴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每年會接收300多名各類獎學金留學生,貴州民族大學招收留學生的數量也在逐步上升,遵義醫學院、貴陽學院、遵義師范學院等高校也相繼啟動了留學招生項目。
招收留學生是貴州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教育通過綜合改革,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留學生數量穩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打開山門做教育,正在從愿景變成實際行動——
貴州教育國際化辦學水平穩步提升。借助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這一平臺,貴州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積極與國(境)外學校及教育機構建立聯系、引進優質海外教育資源,目前共有專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3個,辦學層次涵蓋專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吸引留學生的獎學金體系逐步健全。目前,貴州已實現國家、省級、校級外國留學生獎學金資助聯動機制,形成了完善的“中國政府獎學金-貴州省級獎學金-高校校級獎學金”三級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體系,實現了長、短期交流學習相結合與進修生、本(專)科及碩士學歷生全覆蓋。去年全省高校接收外國留學生來黔長、短期交流學習人數達1150余人次,較2014年增長26.1%。
外籍教師規模擴大,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近5年來,全省教育系統聘“外”資格單位80余家,共聘請在黔外籍教師1500人次,比“十一五”期間增加了135.5%,為提高貴州省各級各類學校外語水平打下堅實基礎,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服務了教育發展。
“請進來”也要“走出去”。自2009年以來,貴州共選派300余名優秀漢語教師、志愿者赴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和美國、尼泊爾地區從事漢語對外推廣工作。
更重要的是,開放,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
“馬上要去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交流學習了,我非常期待,不僅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在國際視野拓展和跨文化體驗中增長見識、豐富人生。”貴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研究生胡夢雅表示,經過學校推薦選拔,她與兩位同學即將啟程前往海外學習。
像她這樣走出山門、走向世界的貴州學生還有很多。2015年,貴州啟動實施了“雙千留學計劃”,即選派一千名在校學生出國(境)留學,同時吸引一千名境外學生來黔留學。據統計,2015年貴州省赴海外交流學生人數達1123人,較2014年增長8.6%。
以東盟教育交流周為平臺,以高校合作為發端,貴州教育的對外開放,已經從高等教育延伸到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在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學生流動、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青少年交流等取得了長足發展。貴州教育博采眾長、優勢互補,逐漸走向改革開放的更前沿。(責任編輯/ 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