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航
首鋼水城鋼鐵(集團)公司煤焦化分公司二煉焦車間的焦爐頂部的加料區域,一陣風揚起粉塵和嗆鼻的煙霧,竄動的火苗從爐孔中噴薄而出,熱浪撲面而來,記者甚至覺得有些呼吸困難,臉憋得通紅,似乎頭發眉毛都要被燒著了。
11月中旬的六盤水,天氣已經很涼了,而這里的地表溫度非常熾熱,一旁的爐蓋工卻從容地打開爐蓋,往冒著火苗的爐孔中加料,清掃余煤,然后再蓋上,每天八個小時,如此循環往復。
剛剛被評選為首屆十大“貴州工匠”之一的胡亮學,30年前是這里的一名爐蓋工。
勤學肯干的一線工人
在下午見到胡亮學之前,他還在煉焦車間刷漆,給管道做介質和流向標識,如今他是二煉焦車間的焦爐以及干熄焦系統的技術主管。
干練、沉著,臉上堆著笑容,胡亮學給人的第一印象很親切,在腦門上浸出了一些汗珠,頭發已經有些稀疏了,他不時用手把頭發往后捋一捋。
“1986年12月,16歲,今年已經30年了。”針對一些不同版本的報道,胡亮學更正說。
那時剛剛從水鋼技校畢業的他,通過招工分配到了煤焦化分公司一煉焦車間當了一名爐蓋工,每個焦化室分別有四個爐蓋,每個爐蓋有近80斤,煤要從焦爐頂部裝下去。
“天氣熱的時候,氣溫更不得了,講個笑話給你聽,夏天我們還要穿厚點,不然烤得皮膚受不了。”二煉焦車間職工張海燕向記者這樣描述爐頂區的工作環境。
一年半后,胡亮學從爐蓋工轉型成為了煤氣工,平時就喜歡寫寫畫畫的他被安排到當時的煤氣班培訓,在掌握了初步的煤氣知識后,又轉到測溫工的崗位上。
測溫需要對焦爐的溫度進行準確的測量判斷,學習能力強的胡亮學用一個星期學會了別人一個月才能掌握的東西,并且在實際操作中掌握了技巧,480毫米一個測溫點,他靠步子來量,兩步或者一步半就可以走到下一個測溫點,“點走得到位,高溫計對得準,測出來的溫度就準確,這是需要慢慢磨練感覺的過程。”
一點點進步當中的胡亮學,得到了車間主任的認可,并轉到了調溫工崗位,從測溫到調溫,胡亮學做的工作開始有了更深層的技術含量,新崗位新要求,他開始結合實際操作學習《煉焦工藝》《焦爐生產技術》等專業書,不懂就問。
對焦爐技術產生濃厚興趣的胡亮學,第一次發現問題是在焦爐的地下室,那里加熱橫管縱橫交錯,想要獲取某個點的溫度非常困難,在反復對比測量中,他發現地下室的磚煤氣道容易發生串漏,需要噴補。
胡亮學提出了用“灌腸法”和“套管法”這兩種方法來噴補,噴補之后,每一個火道的溫度提升了五六十度,焦炭質量得到了提升,推焦也就更順利,這項改進也為公司創造了560萬元的效益。
摸爬滾打中,胡亮學漸漸開始了對焦爐本身的探索,做起了給焦爐“把脈”的工作。
望聞問切的“內科醫生”
胡亮學有一本叫做《焦爐調火》的專業書,在反復的翻閱學習后,如今看起來已經非常破舊,甚至已經發黑了。
“我基礎文化知識很薄弱,看成人高考的書覺得特別難,只能靠自己硬背,當時年輕記憶力很好,看書一兩遍就能記住了。”通過這樣的“硬啃”之后,2004年1月,他取得了大專文憑,2005年12月又通過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焦爐調溫工高級技師資格證。
在2003年的一次公司內部技術比武中,胡亮學獲得青年技術狀元,被推薦去昆明參加全國性的技術比賽,“一不小心又拿了名次,以前水鋼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被我給突破了。”胡亮學笑著說道。
在“昆鋼杯”比賽時,他被中國鋼鐵行業協會授予“全國鋼鐵行列技術能手”稱號,回來后被公司授予了“焦化工人專家”稱號。
2004年1號焦爐出現二次焦推焦失控的情況,廠領導找到已經調到二煉焦車間的胡亮學,給他一個月的時間來處理。
“我向領導立了軍令狀,只要一個星期,結果就一個星期搞定了,還獎勵了我1500塊錢。”1號焦爐推焦電流從平均280至290安培下降到200至210安培,生產恢復正常。
根據1號焦爐處理的情況,胡亮學總結的《煤氣與空氣配合法,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焦爐壽命》獲“水鋼工會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創效”一等獎,同時他也獲得年度“貴州省職工創新能手”稱號。
之后胡亮學還首次將混合煤氣加熱技術應用于焦爐生產,提高了焦爐熱工參數,確保了焦炭質量穩定,僅此一項每年為企業節省能耗開支達430萬元。
“領導對他放心,把幾個億的工程都交給他來負責,有什么問題也找他來診斷處理。”綜合辦公室主任孫濤回憶道,2006年他擔任二煉焦車間書記時,胡亮學是熱工班班長,當時出現操作失誤,他通過肉眼判斷認為不能推焦,需要處理。
“當時幾百人都在現場,現場值班班長堅持要推焦,結果那一爐還是出現了問題。”之后在胡亮學的指導下進行處理,成功推焦。
通過觀察總結,每天處理著來自焦爐內部的種種問題,各項創新和科技成果達到幾十項,近年來,胡亮學為公司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了千萬元。
不離不棄的精英勞模
歲月在胡亮學的臉上留下了太多痕跡,隱約還可以看到他的嘴唇上下呈現兩種顏色,一層紫黑,一層紅潤。
1994年,當時下料管道發生堵塞,作為值班長的他和時任車間書記爭著去揭開爐蓋,他推開書記,爐蓋被揭開的同時,嘭的一聲,煤氣火噴在臉上,“整個臉都被燎成黑的了,皮都換了一層。”原本讓他休息三個月,一個月后他就帶著通紅的臉回來繼續上班了。
“我當時還沒結婚!好在后來恢復得不錯。”胡亮學笑著回憶道。
目前他主要負責管理的干熄焦系統是2012年投產的,投產前公司派了包括他在內的16人到濟鋼學習,在貴州,當時水鋼是第一家投產干熄焦的,十來個人回來以后就面臨投產的壓力,每個月有十多天日夜不分扎根在崗位上。
“今年六月底干熄焦年修期間,胡亮學連續一個星期都沒回家,吃就炒個飯,累了就找沒人的地方躺兩個小時。”二煉焦車間主任梁兵說起胡亮學年修時的狀態,印象深刻。
在胡亮學和同事的努力下,水鋼干熄焦系統年修從行業標準的一年變為一年半,年修時間也從20天變成了17天,提前一天就意味著能多發電38萬千瓦時,折算過來就是實打實的20萬元。
“年修的時候,白天晚上都堅守著,走路是飄的,誰要稍微碰我一下我就倒了,走著走著坐下去就睡著了。”胡亮學回憶道。
一干就是30年,胡亮學先后榮獲貴州省勞動模范、貴州省國資委優秀黨員、貴州省國資委十大杰出青年、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貴州省首屆十佳金牌工人等榮譽,2009年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今年被評為首屆十大“貴州工匠”,位列第二。
曾經有工友不理解地跟他這樣開玩笑:“胡亮學你對焦爐比對你老婆孩子都要好。”他的孩子還在上高中,而他經常在車間一干就是好多個日夜,平時照顧孩子的時間很少。
什么是工匠精神?“說到底就是一句話,用心工作,愛崗敬業,把細節做到極致,哪怕是一顆螺絲釘,也不能掉以輕心。”胡亮學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