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張俊
烏江自先秦走來,流經黔地秀美山川,將千百年的歷史橫斜在余慶大地。水,灌溉著大美余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嚴重等問題卻也曾制約著余慶的發展。在貴州加速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今天,余慶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貫徹落實貴州省“十三五”時期兩大發展戰略和大交通、大旅游發展重點,余慶提出“精做‘六區文章,編織大美和諧新余慶”戰略布局,力爭建成全省“生態經濟示范區、城鄉統籌先行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社會治理創新區、高端養生休閑示范區和物流樞紐區”,這給余慶水利建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以改革引入活水,盤活水利工程,以治理堅守水生態底線,闖出綠色發展新路,以建設破解貧困地區吃水、用水難題,助力全面小康……余慶正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推動著人和水美的“大美余慶”建設。
積極創新推進水務改革
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是國家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水利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務,更是余慶深化水務改革的重要落點。
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水利建設深刻影響著余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為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城鄉用水供需矛盾加劇,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農村小水電站設施陳舊老化等問題,余慶自2014年12月起,將城鄉供排水、污水處理等涉水職能統一劃歸縣水務部門管理,實現了從“多龍管水”向“一龍治水”的轉變。同時,大膽實踐創新發展戰略,由縣人民政府與貴州水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達成股份合作協議,于2015年10月16日成立貴州水投水務余慶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余慶水投”)。
“余慶水投是余慶水務改革的實施主體,其使命就是推動余慶水務一體化建設。”余慶水投董事長李定榮介紹,余慶水投與余慶縣合作事項涉及余慶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城鄉水務一體化、城鄉供排水設施建設及農村小水電能源開發等領域。
余慶水投成立以來,協調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打鼓臺水庫解決了6000萬元建設資金,保障了工程建設資金需求;建設總投資規模1.4億元的縣城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及松煙、關興、花山等6個鄉鎮8座污水處理廠,推進全縣排水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資金5000萬元并接管縣城供水二期工程建設,保障了工程建設快速推進;接管運營敖溪鎮污水處理廠,協助推進全縣7個電站的增效擴容改造,完成小龍河電站初步實施方案,并以70萬元成功競拍水能源開發權(50年);承接余慶縣供水工程基金項目建設,即總投資4200萬元的鄉鎮供水設施改造項目,目前已改造水廠4座,購置設備8套,新建輸水管40公里,管網延伸改造45公里;推進余慶城鄉供排水、污水處理及小水電等水務管理走向規范化、企業化;啟動建設余慶水務大樓,推進余慶水務辦公統一化、集中化、規范化、高效化。
“余慶水投的組建是余慶深入推進水利改革的重要一步。”余慶縣水務局局長劉世昌介紹,“這將對工程建設資金籌集,骨干水源工程、供排水及農村小水電能源設施建設投融資,盤活余慶現有供排水及農村小水電能源涉水資產,降低政府供水公共服務資本和管理等產生積極意義。”
科學管理完善治水方略
余慶縣境內水資源總量9.1億立方米,有蓄水工程設施401處,總庫容65.8231億立方;有河流、溪溝總計67條,河道總長1059.9公里,水域面積60.33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1623.7平方公里的3.72%;濕地總面積198.98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1623.7平方公里的12.25%。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是余慶縣打造“夢幻余慶、高原水鄉”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基礎,也向余慶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進一步強化水資源保護管理,余慶扎實開展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及取水許可制度,目前已完成全縣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和飛龍湖旅游景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及全縣11個城鎮供水廠、13個水電站和3個桶裝水廠水資源論證工作。2016年將完成全縣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方案設計,該規劃的實施將促進余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和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節約保護,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和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加速余慶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向民生水利發展,最終實現余慶發展成為水生態平衡的城鄉一體化縣域。
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近年來,余慶堅持依法治水,有效促進了水事秩序的健康發展,水事綜合管理和行政綜合執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余慶縣水務局辦公室主任胡長江說。
2013年以來,余慶縣逐步完善了《綜合執法管理規定》《行政處罰案件集體討論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案件審核制度》等10項制度,對推行綜合執法后的行政審批、案件會審等作了詳細規定,同時,結合“一表兩單”工作,制定執法辦案流程圖,指導執法工作,為推進余慶水事管理和執法工作的程序化、規范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余慶縣積極完善檔案管理,進一步規范執法文書,建立詳細的電子臺帳系統,有效提高辦公效率和執法檔案管理;認真落實巡查制度,堅持每周定期巡查不少于1次,加強與水資、安監、國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與信息共享,將水資源違法消滅在萌芽狀態;以案學法,提高執法素質,并經常邀請單位聘請的律師現場指導,以提高執法人員的理論水平、處理正確性及辦案速度;采取提前主動的水土保持管理方式,在新的建設項目未開工或一開工即向業主下發編報方案通知,宣傳有關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規;聯合執法,綜合治理,使一些多年來久治不愈的涉河“頑癥”得到有效遏制和解決,收到了明顯效果。
2013年以來,余慶累計立案查處涉河案件17件,水工程案13件,水土保持案46件;督促完善、審批水土保持方案100余件;征收水行政規費1181.56萬元。
穩抓落實建設潤澤民生
從大烏江鎮出發,沿著險峻的山路往上,山頂散落著幾十戶人家的地方就是大山寨。六十多歲的邢興華老人祖祖輩輩都住在這里,“以前我們吃水都是在房前屋后挖井或者到山腳下去擔,后來年紀大了,擔不動了。”大山寨地勢較高,加上地下多溶洞,地表水的蓄存比較困難,全寨32戶分散居住的農戶飲水、用水困難問題嚴重,“現在好了,水管接到家里頭,吃水方便,生活也好起來了。”
“大烏江鎮全鎮人口3.43萬人,其中近兩萬人分散居住在山區,像大山寨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大烏江水利站站長宋正國向記者介紹。為解決農村用水困境,2016年,余慶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工程涉及白泥鎮、龍溪鎮、大烏江鎮等八鎮一鄉,計劃投入資金1319.65萬元,共39個項目,解決20580人(其中貧困人口2167人)的飲水問題。目前已完成項目31個,解決16781人飲水問題,完成總投資1134.2萬元,工程進度達86%。
此外,余慶縣連續5年獲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自2012年以來,獲得得中央資金4400萬元,省級資金3400萬元。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和項目縣以來,全縣新增灌溉面積6800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4100畝,保護農田面積7600畝;治理山塘51口,防滲加固渠道185.78km,新建提水站18站,裝機370千瓦,新建排澇渠6.2公里。
余慶縣白泥鎮春景村就是其中一個受益村。“從前每次下大雨,村里的農田就積澇,修建河渠是我們祖祖輩輩的愿望。”春景村主任余某告訴記者,這條穿越春景村的水渠2016年9月完工,“水渠修好了,農田不怕水浸,平時還能取水灌溉,現在我們響應政府號召,在全村種植茶葉近400畝,葡萄500來畝,好日子就要來了。”
據了解,截至2016年6月,余慶縣累計完成水務固定資產投資1.7555億元,占全年2.4965億元目標任務的70.32%,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雙過半”目標。
水利是農業基礎,民生基石。水利建設正讓余慶成為村美、民富、水活、產興之地,為余慶與全市、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水利保障。(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