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瑞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淡出了學校、老師、家長的視線,脫離了實際生活。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雖然通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兩部分使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但是有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與方式、學生評價等都與生活脫離。這樣的道德教育將是空洞無效的教育。只有將小學道德教育與實際生活有效密切融合才能幫助學生掌握、理解基本的道德知識,運用道德知識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制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發展的因素
(1)學校為了自身的發展仍然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校把學生的品德發展作為一項軟指標,對思想品德教育沒有硬性規定及評價標準,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沒有系統的評估方法,只是通過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觀察給予評價。
(2)在學校的影響下,各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導和滲透。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簡單的教學方法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并不在乎學生是否有興趣,是否理解,是否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
(3)思想品德課內容枯燥無味,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簡單的教學方法把課本內容灌輸給學生,沒有通過生活事例將道德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造成了思想品德學習和生活“兩張皮”的現象。
二、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化融合的原因
(1)教學主體的原因。小學生認知能力低,難以理解理論性強、高度概括的知識概念。教師要把握學生實際,通過小學生日常熟悉的事例講解道德理論,學生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理論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知識結構,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借助社會生活中小學生感興趣、熟悉、喜愛的事物進行講解,才能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認知和品德規范,以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學對學生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作用。
(2)教學載體與主導的原因。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從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在一年級和二年級設置了“品德與生活”,隨著學生的成長以及知識結構體系的形成和學生成長環境的慢慢擴大,在三年級到六年級設置了“品德與社會”。這兩部分都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有效地將道德理論知識按照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與思考能力融合到教材中。如何把教材中蘊含的道德理論知識和概念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行為和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豐富生活素材,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理論與生活實際有效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三、促進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化的融合策略
(1)課堂導入生活化。人們常說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課先要有一個新奇、精彩的課堂導入。小學生認知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在課堂的開始給小學生講述一堆大道理,小學生覺得難以理解、無聊乏味沒有興趣。假如在課堂導入時選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自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我愛我家”這節課時,教師可通過家長收集一些家庭的日常生活照片、家長在工作時的一小段視頻,把這些做成課件先放給學生,讓學生觀看后自己討論然后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時教師引出新課“我愛我家”,這樣學生就能切實感受到父母工作時的辛苦與不易,父母的辛苦換來了家庭的幸福和溫暖。而自己作為家中的一員應該為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懂得疼愛自己的父母,在家中幫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必須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2)教學內容生活化。小學品德教材的內容都來源于生活,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有些內容已經不再適合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及時選取學生當前最新的、最喜愛的生活素材,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有興趣,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從而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行為。例如,在進行“保護環境衛生”這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環境衛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自身的環境衛生,一部分是生活中的環境衛生。由于小學生年紀小不容易理解,教師就可以準備兩件毛衣,一件干凈的毛衣,一件臟毛衣,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生當然會選擇干凈的毛衣,教師在這時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衛生的教育。人人都喜歡干凈漂亮的衣服,教師要激發學生內心的想法,使學生明白這節課的教育意義,最終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優良品德行為。
(3)情境創設生活化。要想更好地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師不但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的言傳身教,同時還要注重在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把基本道德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積極思考學習,通過生動的情境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我的校園”這節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大膽走出教室,為學生創設校園情景 。讓學生自由地在校園里欣賞5分鐘,欣賞完后在校園的讀書長廊中集合進行討論,說說校園的面貌給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提一些合理的建議。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對這節課會有深刻的感受,最后教師總結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學生應該保護和愛惜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便順利地達到了。
(4)課外延伸生活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懂得如何利用多種資源,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中。例如,在上“節約用水”這節課時,我們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我國淡水資源的現狀、了解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和節約用水的辦法。在課后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節水活動:第一組學生以 “節約用水”為主題設計海報,在班級、校園、小區進行宣傳張貼,提醒學生、家長們時刻牢記節約用水的習慣和意識。第二組學生和家庭成員制訂節約用水計劃表,制作節約用水細則。第三組學生進行廢水凈化再利用科技創新活動,在班級中宣傳使用創新辦法。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到的知識和課外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漸漸地體會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時刻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的生活材料,實現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將生活中的經驗與教材內容相融合,讓學生切實參與到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教學效率,最終促進了學生道德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 虹.探析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4).
[2]楊繼宇.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的有機整合[J].才智,2016(25).
[3]李化樹.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的生活化發展方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