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保
大山大水中一瞥本土特點
——美國、法國印象派風景畫的比較研究
郭宗保
19世紀法國印象派的出現賦予了油畫外光色彩革命性的意義,此后幾十年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繪畫的發展,突破了美國印象派早期哈得孫河畫派的寫實風格。之后“十人派”為主的美國印象派成為美國印象派的主流,作品中呈現出的美國特色使得印象派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補充。
印象派;革命性;趣味性;抒情;隨意
法國的印象派和美國印象派,可以說是同時期出現的,都是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美國印象派在早期是哈得孫河畫派,受巴比松畫派和英國風景畫的影響較大,將美國大山大水的原始而廣袤的風景特點賦予畫面,因此有著原始、蠻荒、粗野、氣魄宏大的特色,以賓漢姆、英尼斯、霍默為代表。美國南北戰爭后,很多畫家到了歐洲,受到歐洲繪畫尤其是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哈得孫河畫派畫風有了變化。尤其是19世紀末有一批美國的學院派畫家在歐洲學習后回到美國辦了畫展,成為“十人派”,是美國現代藝術的重要發展階段。盡管深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但“十人派”的風格融合了本土語言,形成了美國印象派的地域特色。
從對世界美術史的貢獻上看,無疑法國印象派更具有革命性,其思想性和傳播性具有里程碑性質。法國印象派的精神領袖馬奈,將印象派形式主義的歷史局限性逐步打破,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讓裸體平民作為畫中的主角。之前的古典主義作品只有“女神”可以是裸體示人,平民不能,尤其是和著裝整齊的男性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畫中的女人是木偶、紙牌,或者把她叫作母猩猩。馬奈之所以成為古典主義的掘墓人,是因為他對傳統對象定式化的叛逆,畫家的主體意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普魯斯特在回憶馬奈時這樣寫道:“馬奈的眼睛起著很大作用,巴黎從來沒有一個浪蕩公子浪蕩得有這么大的出息……他在速寫本子上畫下了各種生活細節:一個人的側面、一頂帽子,等等。總之,他畫下了一切從生活中得來的轉瞬即逝的印象。而第二天,當一個朋友在翻閱他的畫冊時問他:‘你應該把這些東西都畫完整才是。’他禁不住笑得前仰后合地說:‘你把我看成歷史畫家了吧?’‘歷史畫家’在他嘴里就意味著對藝術家最惡毒的侮辱。‘況且,’他補充說,‘再現歷史上的人物,那是胡鬧!難道就憑一張獵人身份證明書可以畫出一個人來嗎?只有一個真正的真實,那就是把你看見的事物立刻畫下來,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從頭畫。別的,都是胡扯。’”反觀美國印象派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題材畫家薩金特、蔡斯,作品中具有懷舊的色彩,更接近學院派繪畫的特征,盡管技法嫻熟,但并沒有更多的顛覆性的突破。

1.馬奈 草地上的午餐
相對于馬奈題材的“不合時宜”,莫奈在光色上的主體意識的提升,風景色彩固化的打破則更具個人情感的特色,平常可見的景色在莫奈的筆下是如此色彩斑斕,一改巴比松畫派風景理性、含蓄的抒情,將激情的色彩、筆觸的節奏顫動置于畫面。畢沙羅的《巴黎的蒙馬特林蔭大道》,表現的就是陽光下的巴黎林蔭道。那些質疑者認為:“如果我漫步走過這條林蔭道,我就顯出這個樣子嗎?我就失去雙腿、雙眼和鼻子,變為不成形的一塊色塊了嗎?”可見,法國印象派畫家并不僅僅畫他們看見的,更是畫感受到的并且記憶在腦海中新鮮的瞬間。
通過觀看題材而不是創造題材來重新創造視知覺,通過對技術和形式的追求,法國印象派成為對隨后的各個繪畫運動有重大影響的先驅,包括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1890年法國印象派在美國辦了很多次展覽,這些展覽將美國畫家、批評家、民眾的傳統審美方式逐步打破,帶來新的審美導向和角度,為美國多年后的現代藝術的發展打下基礎。
美國的印象派從早期的哈得孫河畫派到“十人派”,在風格上都借鑒學習了法國畫派的技法,但也保留了美國的本土特征,既有印象派的風格又比較傳統,革命性不強。在蔡斯的作品《現代的馬大拉》中,將以色情的形象賦予圣經題目,反映出美國印象派較為低俗、色情的一面。“十人派”中的畫家很多在法國學習過,他們在法國更多地學習了歐洲的學院主義,將現實主義和法國的印象派色彩、光線融合成了美國印象派。美國社會也比較認可這種方式的結合,因此美國印象派比法國印象派更為寫實,革命性不強。

2.莫奈 干草垛

3.提奧多拉·魯賓遜 阿肯韋爾河谷

4.哈山姆 雨天,第五大道
法國印象派從題材本身來分,大致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馬奈為代表的關注社會現實的一類畫家,他和雷諾阿以人物畫為主;另一類則是以莫奈為代表的關注自然的畫家,以風景和日常生活題材為主。美國“十人派”畫家中羅賓遜、哈山姆題材以自然風景為主,薩金特、卡薩特以人物肖像為主,蔡斯的作品兼而有之。“十人派”中畫家的風格差異很大,他們將真正的法國印象派引入美國。他們有的在巴黎學畫,有的在佛羅倫薩學畫,但都或多或少受到法國印象派的影響,有些共性和不同。
印象派畫家從特定的顏色、自由的筆觸和突出的線條開始,從歐仁·德拉克洛瓦這樣的畫家作品中汲取靈感。他們的繪畫活動擴展到戶外進行,不像古典畫家一味地在畫室畫畫,也不像巴比松畫派在戶外畫素描稿,回到畫室默畫,直接外光對景寫生,將新鮮色彩和感受傳達給觀者,同時沖破攝影對繪畫的沖擊。抓住轉瞬即逝的光線,進行攝影式開放的構圖,以及通過色彩的冷暖關系來塑造空間關系,強調自然光線的作用,特別關注從客體到客體的反射光,這些都是印象派共同的特點。
在用筆上,法國印象派強調直覺,用筆隨意,反映生活的現實場景和自然景色,追求畫面的整體效果。莫奈、畢沙羅、西斯萊使用細小而密集的排列,創造出顫動的表面,用穿插的顏色和筆觸,通過觀者的眼睛調和顏色,沒有過多的調和或陰影。美國“十人派”用筆規矩,排列有序,更加符合美國的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的趣味。尤其是薩金特的作品,用筆帥氣,排列整齊,構圖完整,不同于法國印象派構圖的取舍,具有高超的寫實概括能力。為上流社會畫肖像,他的印象派風格是唯美的、抒情的,有種上流社會的脂粉氣,因此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不高。薩金特是學院派最后的偉大肖像畫家。
美國印象派早期的哈得孫河畫派是美國第一個本土畫派。美國是新大陸,自然風光不同于歐洲大陸,原始而廣袤,表現這樣的風景,法國印象派的小筆觸自然不合適。“十人派”中的加貝爾的筆觸比較寬和平,很適合畫這樣的風景。魯賓遜、哈山姆的作品多為城市題材,用筆比較接近法國印象派,筆觸較小。法國印象派色彩對比強烈,厚涂為主,避免使用黑顏色,灰色與黑色通過補色來調和,濕顏料直接覆蓋濕顏料,連續作畫,一次完成,產生柔和的邊緣和朦朧的色彩,畫幅不是很大,小品的感覺很濃。莫奈比較喜歡同個題材畫很多張畫,不同的光線下色彩的變化極其豐富,冷暖對比夸張而強烈,受到當時的中產階級的追捧。買畫的對象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因為巴黎市中心的大規模的改造,城市里面的中產階級大量移往郊區,他們新建的大量房子需要裝飾。這些中產階級不是傳統的貴族,喜歡巴黎周圍景色的油畫,畫幅比較小,便于掛在房間作為裝飾,并且價格便宜,同時迎合了中產階級的審美情趣。法國印象派中馬奈熱衷于表現室內光與外光相互結合的場景,他對固有色的強化不同于法國其他印象派畫家,更為冷靜和理性。相比較法國印象派,美國印象派的顏色漂亮且含有裝飾性,含蓄、唯美,富有抒情性和懷舊感,視野開闊,表現美國的廣闊地貌,大山大水,場面宏大,畫幅也較大,很壯觀;不同于法國印象派色彩的鮮艷、補色的大量運用,色調較為柔和,明度有所降低,有種懷舊的情結,很符合美國上層社會的審美情趣,畫價比較昂貴。 薩金特、蔡斯的作品有很多寫實畫派的影子,他們通常受過嚴格的學院派訓練,而莫奈、畢沙羅等法國印象派作品則很少有寫實主義的影子,畫家也沒有很扎實的學院派功底。蔡斯的畫面比較薄,光感比較強,陰影很少;但莫奈、畢沙羅的畫里面陰影冷暖很明確,陰影大量存在,不可或缺。哈山姆的油畫里,也是薄畫法,有種水彩的流動感,但不失厚重大氣,現場感和整體感比較強。哈山姆的畫面既有法國印象派的鮮亮透明的光感和豐富的色彩變化,同時還強調物體的固有色和形體關系,具有美國印象派的特點。在卡薩特的作品中,色彩高調,陰影也很少用,深受德加的影響,創作題材很有家庭氣息的,多表現中產階級女性的活動,透露著家庭的溫情。魯賓遜,他是繼卡薩特之后把法國印象派手法,與美國的藝術成功結合的畫家之一,他的顏色較為保守、低調、含蓄。
“十人派”盡管在世界美術史上的貢獻有限,但其對美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有其革命性的一面。作品中呈現出的美國特色使得印象派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補充。法國印象派和美國印象派作為印象派的重要分支,秉承了印象派色彩造型的特點,但各自的側重點不一樣,都具有本土風景、人文特征,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
約稿、責編:徐琳祺、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