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惠,陳晚英,王媛媛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洛陽 471002
跟腱斷裂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多見于不經常運動的中老年人或經常過度運動的年輕人及運動員。手術是治療跟腱斷裂的主要手段,因其特殊的解剖關系,重要的生理作用,手術后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如傷口感染、皮膚壞死、跟腱粘連及踝關節僵硬、跟腱再次斷裂等。而護理工作貫穿于患者圍手術期和術后康復的整個過程中。手術前后及時給予合理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體位的舒適護理、康復指導及健康教育,對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及術后早日康復非常重要。2012年8月—2016年10月該院共收治跟腱斷裂患者17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012年8月—2016年10月該院共收治跟腱斷裂患者176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8例,新鮮斷裂165例,陳舊斷裂11例,年齡18~65歲。均為完全斷裂,受傷原因:田徑、球類運動傷138例,跨步上樓梯傷5例,踝部背伸牽拉傷3例,因患足跟腱炎采取局部封閉跟腱自發斷裂5例,小針刀治療致跟腱自發斷裂3例。
176例患者總優良率97%。其中術后發生跟腱再斷裂3例,跟腱壞死或感染共4例,其中屬新鮮斷裂1例,陳舊斷裂3例,經制動及換藥處理后愈合恢復,功能良好。跟腱斷裂術后跟腱再斷裂3例,發生于術后2~6個月,1例為意外摔倒,1例為遲發感染意外摔倒,1例為未按康復計劃執行。
3.1.1心理護理 因跟腱斷裂術后,患者制動時間長,患者多有焦慮、擔心預后等心理因素,要耐心做好心理護理,多于患者溝通交談,盡快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1]。
3.1.2皮膚護理 術前3 d,用溫水泡腳20 min,2次/d。術前l d剃凈手術范圍內毛發,備皮的范圍由足尖至膝關節。備皮后,要修剪趾甲,再用碘伏消毒,準備手術。3.1.3俯臥位練習 跟腱斷裂修復術患者需采取俯臥位,為使患者適應手術中體位要求,術前2 d應讓患者進行床上俯臥位訓練,2次/d,30 min/次。
3.2.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麻醉反應,傷口出血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處理。
3.2.2保持合理的舒適體位 患者回病房后,抬高患肢20~30 cm,注意膝下墊枕,以利于靜脈和淋巴的回流[2]。患肢膝關節屈曲 15~30°,踝跖屈 20~30°,使腓腸肌及跟腱處于自然放松松弛狀態,減少術后跟腱粘連,術后6 h內平臥,患肢膝下給予墊枕支撐,支具固定者,患者患肢麻醉消失后即可協助患者翻身,變換體位。石膏固定者,患者因患肢石膏外固定,及時指導患者適當床上活動,以勉發生機體疲勞,石膏干后健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注意加強石膏邊緣及骨突部位皮膚護理,防止壓瘡。
3.2.3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情況密切觀察患肢足趾活動及腫脹、感覺運動、皮膚溫度和顏色。如有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2.4石膏及踝足支具固定后護理 術后用石膏固定者,搬運時應注意保護石膏。同時要觀察石膏及支具的松緊度及有無傷口滲血情況,并在其表面標記傷口的部位和時間。
3.3.1術后感染 由于此處皮膚彈性及血液循環差,皺褶多,無皮下脂肪等弱點,所以較易發生感染。另外可能與意外碰撞、足部皮膚角質層內細菌滋生及患者抵抗力低下及手術操作技巧等有關。護理措施:①患肢局部應制動,暫停康復鍛煉。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③根據醫囑及時準確應用抗生素。④告知患者術后避免外傷,以免局部小撕裂形成血腫。而增加感染幾率。⑤囑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食物,以增強抵抗力。
3.3.2跟腱粘連及踝關節僵硬 為了防止術后粘連.要早期協助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術后6~8周可再配合舒筋活絡,除濕消腫,通利關節的中藥進行患肢熏洗,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和功能。
①術后第1~14天,指導跖趾、趾間關節屈伸鍛煉,股四頭肌的等長舒縮,15 min/次,2~3次/d。②手術拆線后更換長腿石膏為短腿石膏、踝關節固定于功能位,開始膝關節屈伸活動,指導病人下床,扶雙拐不負重練步。③術后滿6~8周時(新鮮斷裂6周,陳舊性斷裂8周)去除石膏,鞋內墊(10余層)后跟與健側后跟高度相同,持拐杖著地行走,可部分承重。(增高墊高度在2.5~3 cm,隨著踝關節背伸幅度的改善,逐漸減低高度,每2~3 d去l層,直至完全去除)。
①向患者講述石膏繃帶固定的目的,增加對固定治療的重視。②告知患者術后不可過早去除外固定。術后2~3月由于踝關節及跟腱活動功能已大大改善,但此時新愈合的跟腱組織仍處于增生階段,在受到較大的用力牽拉下易發生斷裂,應囑患者提高警惕,9個月內禁止劇烈活動。③對于關節及肌腱周圍的疼痛,盡量不要打封閉,不要過度應用抗生素,注意用藥說明,防止肌腱變性;慎用小針刀治療,防止跟腱受損而自發斷裂。④定期復查,循序漸進的進行功能鍛煉[3]。
跟腱是最易發生損傷的肌腱之一,術后需嚴密觀察患肢遠端血運情況,防止傷口局部皮膚感染,盡量降低跟腱斷裂等并發癥的發生因素。此外,臨床護理中我們看到許多患者在石膏固定階段產生了永久性的肌力減弱和肌萎縮,該院近3年來對于經濟條件較好或對功能恢復要求較高的患者在術后即給予特制的足踝支具固定患肢,這種靴型足踝支具設計有只允許踝關節跖屈不允許背伸的鉸鏈,因此術后麻醉消失,護理上即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10 d患者即可在支具保護下練習行走[4]。由于支具的使用能令患者在術后提前開始鍛煉行走功能,顯著提高了療效并減輕了患者痛苦。同時注重心理護理,使患者心理壓力降至最低,輕松、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茍志娥.跟腱斷裂患者的護理及康復[J].醫學美學美容,2013,5(5):97-98.
[2]胡麗,楊秋霞.1例跟腱斷裂術后傷口感染行皮瓣修復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5,13(2):191-192.
[3]梅衛婷.跟腱離斷行修復術后的康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7,6(6):418-419.
[4]楊金江,王寶軍,吳杰,等.跟腱斷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原因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5):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