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環
黑龍江省八五一一農場醫院,黑龍江密山 158300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高發的神經科疾病,近年來我國腦梗死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其防治形勢十分嚴峻。該類患者梗死部位腦組織處于缺氧、缺血狀態,因而神經內科多采用溶栓治療手段,以恢復局部血供[1]。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是近年來神經內科常用的腦梗死治療手段,為進一步探明該溶栓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該次研究選擇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對比分析了該藥物溶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均行MRI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未見顱內出血)。兩組患者均符合靜脈溶栓指征,已排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出血傾向者、心肺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動脈穿刺史,近半年內腦梗死病史,合并顱內腫瘤者,血壓控制不佳者、動靜脈畸形者。觀察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 51~78 歲,平均(64.34±13.56)歲,病程 8 h~4 d,平均(2.13±1.92)d,梗死位置:9 例腦干,8 例一側顳頂葉,7例丘腦,7例內囊,3例一側額顳葉。對照組中,男21 例,女 13 例,年齡 52~78 歲,平均(65.13±13.04)歲,病程 10 h~4 d,平均(2.07±1.86)d,梗死位置:8 例腦干,9例一側顳頂葉,7例丘腦,8例內囊,2例一側額顳葉。兩組患者在年齡、梗死位置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急性腦梗死常規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080078,100 mg),200 mg/次,1次/d;血栓通注射液(國藥準字Z44023081,每支裝 2 mL:70 mg),500 mg/次,靜脈滴注,1 次/d;注射用尤瑞克林(國藥準字H20052065,0.15PNA單位/瓶),0.15PNA單位/次,與1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配伍,30 min內靜脈滴注完成,1次/d;顱內壓過高或腦水腫患者給予甘露醇靜脈滴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阿替普酶治療:僅在治療第1 d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冊證號:S20110051,20 mg/支),總劑量為 0.9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 90 mg,首劑量(10%)在確診后靜脈推注(2 min內),剩余90%的劑量采用靜脈泵入,1 h內完成。
治療期間,密切監測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評估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評分0~45分;評分分值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性。同時,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3]:顯效: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70%以上,肌力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30%~69%,肌力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NIHSS評分減少不足30%,肌力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樣本數-無效)/樣本數。
此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用(±s)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無死亡者,治療前觀察組NIHSS評分為(22.28±3.58)分,對照組為(21.79±3.94)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NIHSS評分為(12.37±5.12)分,對照組為(17.45±4.78)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12%(32/34);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 79.41%(27/3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1例出血者,胃腸道不良反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2%(3/34);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出血者,收縮壓升高2例,胃腸道不良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5/3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4.71%)高于對照組(8.8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分為腦血栓、腦栓塞兩類,其病因主要為局部腦血管梗死,導致梗死部位血供不足或障礙,進而形成腦組織損傷,需盡早恢復梗死位置血供,避免形成大面積腦梗死。腦梗死發病后進行準確診斷,并采取對癥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較為有利。
當前,急性腦梗死的保守綜合性治療以支持性治療和靜脈溶栓為主,而靜脈溶栓是最強有力的治療手段,治療效果較為顯著。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是臨床較為認可的溶栓劑,其中阿替普酶臨床應用相對較多,但是我國相關臨床研究起步晚,尚存在一定不足[4]。阿替普酶相關文獻報道顯示,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顯著,預后較好[5]。該次研究也發現,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12.37±5.12)分,對照組為(17.45±4.78)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12%(32/34)顯著,高于對照組(79.41%,27/34),可知其靜脈溶栓效果可靠,有效改善了患者預后。此外,該次研究監測了阿替普酶溶栓的安全性,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4.71%)高于對照組(8.8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阿替普酶相對安全可靠,但是仍需做好出血等不良反應監測。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積極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有效改善腦神經功能,提升治療效果,該治療方案高效、安全、可靠。
[1]李明,孫大勇,韓杰,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療致舌血管源性水腫一例[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4):435-435.
[2]楊璐萌,程忻,凌倚峰,等.華山醫院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依從性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10):845-849.
[3]王鳳,鄭周,王瑩,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致過敏2例并文獻復習[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7,17(1):66-68.
[4]魯文先,蘇毅鵬,陳金波.急性腦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療效及出血性轉化影響因素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7,25(1):29-33.
[5]李振環,張斌.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應用阿替普酶急診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