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農發辦
加大農發支持力度推動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
牡丹江市農發辦
牡丹江市面向市場需求,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建設原料基地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發資金為牽動,整合各方面力量,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
五年來,我市投入農發資金1.27億元,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同比增長73.2%。目前,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41億袋,總產205萬噸;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8500元,連續十三年保持全省第一。牡丹江被譽為“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東寧市黑木耳栽培規模達到15億袋,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示范縣”;綏陽鎮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示范鎮”。海林猴頭菇、林口滑子菇、穆棱黑木耳等發展迅速,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世界黑木耳看中國、中國黑木耳看牡丹江”,牡丹江食用菌產業在國際國內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市食用菌栽培規模和總產量,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名列前茅。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三大骨干品種領跑全國。黑木耳發展到37.5億袋,產量187.5萬噸,占全國25%;滑子蘑發展到1.1億袋(塊),產量5.5萬噸,占全國7%;猴頭菇發展到1.7億袋(塊),產量8.5萬噸,占全國30%。另外,香菇、元蘑、平菇、杏鮑菇、雙孢菇、靈芝、北蟲草等栽培規模達到0.8億袋。全市食用菌園區75個,專業村290個,綠色、無公害食用菌32億袋(塊)。
二是龍頭企業集群發展。通過產業化項目扶持,推動全市加工企業發展到60多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戶,省級龍頭企業5戶。龍頭企業加工量達到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年出口食用菌產品1.5萬噸,創匯3200萬美元。龍飛實業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Q板成功上市,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年銷售量和銷售額分別達到140萬噸和58億元。全市食用菌機械企業發展到26戶,年產粉碎、裝袋、滅菌等12大類專用設備近4萬臺(套)。廢棄菌袋回收利用企業發展到20多家,年消化廢棄料15萬噸。
三是科技創新步伐加快。通過對食用菌相關科研單位的項目支持,科技創新效果顯著。大面積推廣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3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東寧市與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簽訂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食用菌研究推廣示范基地共建協議,為食用菌科技創新提供高層次智力支持。全市食用菌棚室發展到7700棟,栽培規模達到2.1億袋(塊),總產量11.5萬噸。功能性食用菌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刺五加、沙棘、富硒等功能性黑木耳產品受到市場青睞。
四是產業鏈條更加完善。通過對全產業鏈的連續扶持,全市形成了食用菌菌種研發、菌需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食用菌機械、廢棄菌包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各產業鏈條均有企業參與。擁有國內首家黑木耳菌需物資大市場,建設了黑尊、佰盛等大型現代化菌種菌包生產項目,對周邊食用菌生產發展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五是“互聯網+”發展勢頭良好。全市利用網絡營銷的食用菌企業20多戶,北味集團創辦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鏈接全國多個農產品交易大市場,實現了線上線下雙輪驅動;寧安市北域珍奇山林公司利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知名網店,年實現食用菌銷售額300多萬元。東寧黑木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為全面整合全國黑木耳市場資源,提升我市黑木耳品牌知名度,開辟了新的渠道。
一是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構筑上下聯動合力推進格局。通過投入農發資金,帶動方方面面增加投資,推動食用菌產業加快發展。支持市食用菌產業辦、市供銷社、市食用菌協會,建立“三位一體”推進機制,強化產業管理和行業指導。東寧、海林、穆棱、林口等縣(市),在菌包廠、棚室建設上提供資金扶持。全市食用菌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等社團組織發展到20多個,牡丹江市食用菌協會成為國際食用菌學會會員,是加入該組織的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中國地市級行業協會。全市食用菌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27家,帶動農戶9200戶,年經銷額達到3.6億元。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與傾力扶持相結合,不斷拓展食用菌產業發展空間。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健全政策保護和引導機制,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通過典型引路,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食用菌投入產出比高,是蔬菜的4.2倍、烤煙的11倍、糧食作物的18倍,棚室吊袋黑木耳畝效益達到6萬元以上。受需求旺盛等因素影響,2015年黑木耳平均價格達到70元/公斤,較上年增長近40%。實施“一帶一路”和“龍江絲路帶”戰略,為我市食用菌產品走出國門帶來歷史性機遇。財政部門加強服務,助力拓展食用菌產業發展空間,走外延拓展與內涵提高相結合的路子。
三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食用菌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隨著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注入新動能。從消費需求看,人們逐漸認識到食用菌保健功能,加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與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并存,成為催生消費市場的強大動力,推動市場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我市不斷擴大黑木耳、猴頭菇、滑子蘑生產規模,積極發展珍稀菇類,努力扶持食用菌相關產業發展,強力推進生物醫藥、保健產品及即食食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產業功能,提升產業層次,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一是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總結推廣標準化、集約化生態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切實改善生產條件,促進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強化綠色安全理念,注重環境保護,加快食用菌廢棄菌包的綜合回收利用,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目前,全市食用菌成熟后產生廢棄菌袋約41億袋,以及大量的培養基廢料。培養基廢料又被稱為“菌糠”,含有機質28%~31%、氮0.8%~1%、磷0.5%~0.7%、鉀0.6%~0.8%,同時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成分,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加大廢棄菌包回收利用力度,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保障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局面,農發資金應支持食用菌產業調整政策,推進集約化發展。建設標準化園區,發展規模化栽培,支持研發專業設備,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比重,重點扶持北味、雨潤等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食用菌產品轉化增值。拓展市場營銷功能,完善市場配套設施,充分發揮東寧市雨潤綏陽等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的拉動作用。加強廢棄菌袋綜合整治,推動廢棄菌袋治理步入常態化軌道。支持發展一批利用廢棄菌袋生產木質煤、碳棒、有機肥、活性炭企業,提高廢棄菌包回收率,提升產業整體效益。多渠道解決原料供應問題,挖掘利用林木資源,充分利用清林整枝的枝椏剩余物和林區灌木、藤條,研發先進設備進行合理加工,提高資源利用率。探索試驗、馴化適宜本地生長條件的速生食用菌菌草,作為原料的補充;積極推廣替代料、廢棄料技術,提高廢棄料的二次利用比例。利用境外木材加工園區資源,打通從俄羅斯進口木屑的通道,使俄羅斯的林木資源特別是加工后的木材邊角廢料和木屑為我所用,緩解食用菌生產原料緊缺問題。創新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培育現代食用菌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增強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是加快產業升級推動亮點更亮。經過農業綜合開發多年扶持,推出了東寧市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海林市食用菌產業園、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互聯網+”平臺等一批亮點工程。東寧市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銷售量達到140萬噸,銷售額58億元,占全國黑木耳總銷售量的1/3,被國家8部委確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農業部的“定點市場”。海林市食用菌產業園占地2平方公里,入駐大型企業10戶以上,建設各種菌棚600余棟,溫室3萬平方米,養菌室5萬平方米,生產靈芝、香菇、花菇等產品。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及全市“互聯網+”平臺拉動作用突出,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對上述重點項目,要抓好鞏固提高,拓展功能,放大成果。同時,圍繞建園區、上加工、創品牌、拓市場,打造新的亮點工程,使精品更多、亮點更亮,推動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