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樹奇
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大豆產業新優勢
代樹奇
孫吳縣地處小興安嶺北麓、黑河市中部。全縣轄11個鄉鎮、94個村,境內有2個國有農牧場,7個國有林場,總人口10.5萬人。耕地面積176萬畝,是省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孫吳大面積種植大豆的歷史可追溯到1990年,曾被確定為全省超早熟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特別是孫吳處于適宜大豆種植的“鐮刀彎”地區,玉米退出臨儲,農民種植玉米增收已成為歷史,迫使孫吳必須找到一條適宜的發展之路。充分考慮當地有多年大豆種植基礎、國家有政策導向等因素,孫吳縣選擇重塑大豆產業,并逐步做大做精做強,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實現富民增收目標。
發展產業是孫吳富民強縣的根本之策。因為是農業縣份,所以圍繞農產品深加工謀劃項目,研究產業發展始終是最重要的課題。2016年國家調整東北三省玉米臨儲政策,農業部出臺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促使農民重新選擇大豆種植,也增強了孫吳振興大豆產業的信心決心。
選擇振興大豆產業,綜合考慮三個方面因素:一是具有天然的生態環境。孫吳縣地處高緯度,跨“四、五、六”三個積溫帶。春季高溫多風,夏季雨熱同現,秋季降溫急驟,冬季寒冷干燥。土質肥沃、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環境優良,這些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環境,為大豆生長、養分積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產出的大豆具備天然的“綠色”特點。二是健康消費需求使其具有廣闊市場空間。近年來,百姓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安全、營養、環保等需求提上了更高層次,健康飲食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買產品主要考慮的因素。國內市場對綠色食品的潛在需求越來越大,未來5~10年,綠色食品消費數額在食品消費總量中占的比重將在2%左右,市場需求發展空間廣闊。孫吳地處生態保護區,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獲得“孫吳大豆”地理標識,發展食用大豆生產完全符合市場需求。三是大豆種植是農民增收的選擇方向。2012年以來,孫吳大面積種植玉米,主要種植品種是膠質和半膠質玉米,并依賴國儲收購價格優勢,面積逐步擴大。國家玉米收儲政策調整,等于關閉了當地玉米市場大門,粉質玉米種植風險高,農民開展玉米種植已不可能。雖然當地適合小麥種植,但常受春旱和收割季多雨制約,農民收益無法保證。因此,種植大豆成為保證農民收入的主要選擇。
孫吳是傳統大豆種植區,上世紀90年代至2011年大豆種植面積在70%~80%,農民具有一定的種植經驗。經過多年的發展,大豆產業從種植的無序化發展到科技化、規范化,從銷售小糧商到企業收儲,從加工的直接食用和小榨油到綠色食品、油脂精煉,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條,為大豆產業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一是大豆種植基礎好。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達到650余個,土地規模經營達112萬畝,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7%;各類支農資金大量投向農業發展,全縣整合水利、國土、農業、農發、農機等各部門資金,2012年以來共投入5.74億元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9735萬元,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10.6萬畝。利用黑龍江科學院黑河分院選育優良品種,大豆良種率達到98%以上。測土配方施肥,各類栽植技術、大田除草等新技術廣泛應用,農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5%以上。二是具備一定倉儲加工能力。全縣共有糧食收儲國儲和非公企業20余家,倉儲量120萬噸。引進、培育恒大制油和宏大制油兩家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大豆產業化龍頭企業。宏大制油主要生產三級壓榨大豆油、蛋白粉,年生產能力15萬噸。恒大制油主要生產非轉基因壓榨大豆油,年加工能力30萬噸。當前,孫吳縣正積極與鄭州大學藥食研究所和鄭州大豆協會開展深度合作,將引進鄭州大豆協會投資建廠,生產腐竹等大豆食用系列產品,實現大豆就地加工增值。三是銷售平臺初步建立。以孫吳“北緯49度”公司為主體,與黑河各縣(市)30多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成立了黑河大豆種植合作社聯社,建立統一銷售平臺。積極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切實強化大豆市場價格、供求等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發布,為全縣大豆加工企業、種植大戶和豆農提供網上宣傳,加快培育無形市場,加速構建大豆流通信息“高速公路”。每年利用農業信息網、政府網、金豆網等網站發布大豆供求信息1萬條以上。
如何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培育新動能,重塑新優勢,是推動孫吳大豆產業加快發展的關鍵。應借助生態優勢,通過綠色、有機認證打開價格增長空間,通過提高品質、分類分級銷售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主打食用大豆加工的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當前,堅持通過科學種植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在商品豆銷售和食用大豆加工上下功夫,在提高互聯網在生產、加工、銷售的應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確保大豆產業高質效快速發展。一是建立完備的種植體系。以品種專用化、栽培模式化、田間機械化、基地規模化、收儲分類化為目標,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良種繁育推廣方面,按積溫帶選育高蛋白、高油、超早熟、小粒菜用豆等品種,建設專用功能品種繁育基地,強化特色專用功能性大豆品種推廣應用力度。同時,借助科研院所力量加快新品種誕生,減少農民自留種源和交換種源,提高大豆良種率。在生產技術上,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子處理、合理施肥、科學播種、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等方面確定標準化技術規程,做到農機農藝融合,以機械化技術為核心,建立區域化、標準化和適度規模化模式。從規模種植看,依靠合作社、種地大戶、家庭農場,通過以土地入股模式、完全代耕等形式,保證適度大面積種植。二是積極做好倉儲銷售和加工。建立合理和完善的倉儲體系,為初加工提供基礎。優先選擇以合作社為主體的倉庫和國有倉庫,及時做到按照蛋白分級倉儲,為后期加工管理節省時間和成本。積極推進“孫吳大豆”以食品豆為特征的“豆三”品種,在大連期貨市場上市,并在孫吳設立交割倉庫,提升“孫吳大豆”知名度和市場地位。拓寬豆企大豆的購買渠道,鼓勵大豆合作社走出去參股內地豆企,降低采購物流成本,實現食品大豆期貨與現貨市場聯動。在加工上打特色、綠色牌,發展非轉基因壓榨大豆油、三級壓榨大豆油,腐竹和休閑豆制品。三是加快推進完善互聯網應用。應用物聯網,利用大田種植監控系統對大豆的生長過程進行監控,實現優質大豆綠色有機產品可追溯。建設互聯網平臺,應用到土地流轉、農資銷售、農業信息服務和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農業產業鏈每個環節。走實體+互聯網的道路,建立食用大豆標準化基地綜合平臺,發布種植組織管理和技術信息,實現農資交易、大豆的B2B、B2C和O2O交易,加快種植方向市場化、具體面積訂單化、大豆產品品牌化、未來發展高端化步伐。
(作者系中共孫吳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