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南崗區農發辦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哈爾濱市南崗區農發辦
哈爾濱市南崗區轄1鄉1鎮20個行政村,耕地面積8.7萬畝,農業人口4.55萬人。近年來,我區突出地域特色,在省、市農發辦的支持下,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推動農業與城市發展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形成功能多樣、生態高效、產業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
我區發揮傳統優勢,將發展蔬菜及食用菌作為主導產業,積極爭取農發資金支持,推動建設6000畝“菜籃子”生產基地,并向產后加工銷售各環節推進,構筑市場基地一體化發展格局。
一是提升基地規?;?。重點打造紅星特菜基地,建設高效節能溫室166棟、鋼骨架塑料大棚832棟,種植特菜15個系列30多個品種,年產特菜6000噸,銷往本市中央紅、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特菜的品質贏得了市民廣泛贊譽。全福蔬菜智能化育苗中心,采用地源熱泵溫度控制系統,建設面積3500平方米,年可育苗2000萬株,提升了基地工廠化育苗水平。
二是提升基地產業化水平。采取“合作社+農戶”形式,建設玉豐、衛星、東升三個食用菌生產基地,食用菌年產量達到3500噸。支持基地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食用菌產業加快發展。玉豐菌業采取統一供種、統一原料、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模式,為菇農提供全方位服務。玉豐菌業年產優質菌種300萬袋(瓶),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創利稅350萬元,帶動1.2萬戶農民致富。
三是提升基地標準化水平。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制定黃瓜、番茄等20個主栽品種的無公害生產操作規程,在紅星特菜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積極打造特色知名品牌,目前全區擁有玉豐“珍到家”食用菌、“紅星特菜”“中沃藍莓”等品牌,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0個,認證企業及合作社6家。
發展草莓、藍莓、紅菇娘、葡萄等特色品種栽培,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從單純銷售商品果到開展漿果保鮮深加工,從單純采摘到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增加產品附加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一是建設臺灣農業科技園。建設改造高標準智能溫室11棟,與臺灣華夏公司合作,聘請臺灣的農業技術專家,引進臺灣草莓、大櫻桃和火龍果等特色品種,應用臺灣農業先進的熊蜂授粉、LED植物補光燈、立體栽培等果蔬種植技術,加快從平面發展向立體發展轉變。哈爾濱市委市政府領導對臺灣農業科技園創新引領、示范帶動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該項目共投資1000萬元,省、市農發辦投資580萬元。
二是建設浩源紅菇娘經濟作物產業園。種植紅菇娘2000畝,種植其它經濟作物3000畝,新建3400平方米全凈化配送生產車間、2000平方米標準化恒溫冷庫和2000平方米紅菇娘科研展示培訓中心,生產的“沃喜健”牌紅菇娘飲料與上海、廣州、成都等地建立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在中俄博覽會上與俄羅斯客商達成合作意向,并通過淘寶、天貓、企業網站等進行網上銷售,成為市場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三是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我區充分發揮紅旗滿族鄉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優良的農業資源和運糧河獨特的水資源優勢,建設以運糧河自然資源為核心的東升村帶狀特色主題公園。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滿族文化村寨、運糧河漁島、運糧河濕地滿族公園等已對外開放,初步形成了具有滿族特色的“一島、一橋、一岸、一村寨、一荷花池、一草坪婚禮廣場”的旅游格局,累計接待游客8萬人次,促進了農民大幅增收,滿足了市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物質文化需求。
打造集現代農業、創投服務、創意文化等于一體的互聯網服務新模式,發展創業孵化平臺1000平方米,創業基地70萬平方米,云孵化企業167家,入駐企業44家,形成了“平臺+基地”的創業模式。
一是創新運營模式。通過社群化模式,線上線下學習交流,傳播北京、廣州等先進地區“創新成癮商業模式”創業創新知識,已開展創業培訓3000人次,免費創業咨詢7000人次,為農業創業者提供初創平臺。打造中國首個社群化農業電商,匯集本地綠色農產品300余種,幫助120多家農產品商家及農戶銷售產品,商城粉絲達10余萬人,銷售額達100余萬元。
二是創新孵化模式。通過公益孵化、云創孵化、入駐孵化和持股孵化四級創新孵化模式,扶持農業企業35家。其中在哈爾濱股權中心掛牌的農業企業有2家,持股孵化種子投資企業5家,各類眾籌融資農業項目28個。
三是創新服務模式。全程采用“物聯網”智能化農業生產系統,以免費入駐、合作分成的模式引入各類農業創客30余家,解決農民就業1100人次,為創客提供科研實驗田、育苗種植、農產品展示、休閑采摘、培訓度假和創投咨詢等服務,特別為農民創業者曲進龍等13名創客解決農業創業投資70萬元,舉辦創客旅游休閑采摘和農產品大集26次,收入200多萬元。
責任編輯/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