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宇
開發促扶貧的一組鏡頭
李俊宇
脫貧攻堅,大潮涌動。黨中央發出動員令,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財政支農的重要方式,是推動精準扶貧的一支勁旅。黑龍江省各級農發機構,激情擔當,集群發力,主動融入脫貧攻堅主戰場。農發系統在動,農發助力的龍頭企業在動,農發項目區干部群眾在動,奏響了大開發促進大扶貧的樂章,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省農發辦堅持開發與扶貧相結合,以開發促扶貧,助推全省貧困縣加快脫貧致富步伐。2000年以來,累計在貧困縣投入中省農發資金50多億元,完成中低產田改造600多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6億斤,農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2015年,省農發辦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定點幫扶扶貧先進集體。
一是政策傾斜促扶貧。實行項目傾斜,農發項目安排重點考慮貧困縣,項目區選定重點考慮貧困鄉(鎮)和貧困村,一些牽動力強的大項目盡量向貧困縣集中;實行資金傾斜,加大對貧困縣資金支持的力度,同等條件下貧困縣項目資金明顯多于其他縣份。立項審批重點照顧貧困縣,并適當放寬投資比例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傾斜政策,就是貧困縣農發項目不用縣級財政資金進行配套,由省級財政資金代替配套。僅此一項,2000年至2015年全省貧困縣減少農發項目配套資金近3億元。通過項目傾斜、資金傾斜,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支持發展一批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農民合作組織,立項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實施精準扶貧的富民增收項目。
二是分類施策促扶貧。對全省28個貧困縣逐一分析,分類施策,實施精準扶貧,努力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其中,規劃發展水稻產業17個縣,發展玉米產業2個縣,發展奶牛產業2個縣,發展肉牛產業1個縣,發展蔬菜產業1個縣,發展馬鈴薯產業3個縣,發展雜糧產業2個縣。在樺南、樺川等縣,支持農民通過“旱改水”大幅增收,三年即可實現脫貧;在克東、富裕等縣,鼓勵貧困戶種植優質青貯玉米,比種植常規玉米每畝增收500多元;在孫吳、拜泉等縣,鼓勵發展雜糧種植,比種植玉米、大豆每畝增收300多元。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帶地入社,使其通過流轉土地獲得多重收入。
三是創新模式促扶貧。在東部三江平原易澇的貧困縣,實行“以稻治澇”扶貧模式。截至2015年,在這些貧困縣完成“旱改水”30多萬畝,不僅糧食產量大增,農民收入也翻了兩番以上。在西部旱區貧困縣,實行“高效節水”扶貧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行節水噴灌與膜下滴灌相結合,目前已發展到100多萬畝。高效節水灌溉不僅促進增產1倍以上,而且比傳統漫灌節水30%、節油20%、省工80%。在風沙嚴重的泰來縣實行“莊園治沙”扶貧模式,以農發資金吸引農民到沙區落戶蓋房,圍繞自家周邊打井、植樹、改善生態環境,并種植高效經濟作物,有效改變了貧困面貌。在拜泉、蘭西等水土流失嚴重的貧困縣,實行“綜合治理”扶貧模式。采取挖截流溝、建谷坊、營造水土保持林等綜合措施,遏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機質,促進增產增效。
四是定點包縣促扶貧。2012年以來,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省農發辦定點幫扶綏濱縣。推動發展水稻產業,確立了“建設百萬畝水稻基地縣”的戰略目標,走“以稻脫貧、以稻興縣”的路子。目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2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1.2%;糧食產量突破16億斤,比幫扶前翻一番;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幫扶前增加1000多元。支持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中省農發資金6000多萬元,實施了興安、德龍、傲來3個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對該縣聯合、德勝、友誼3個貧困村進行重點扶持,實施“旱改水”5000畝,改善水田5000畝,建設農機合作社2個、烘干塔1處、曬場8000平方米。支持改善村容村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圍繞道路硬化、村屯綠化、垃圾處理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投入農發資金近300萬元,修路9.9公里,修排水溝5公里,植樹10萬株,貧困村人居環境極大改善。同時,支持擴建水稻精深加工企業3家,帶動一批貧困戶穩定脫貧。
五是干部掛職促扶貧。積極探索干部掛職幫扶機制,面對面推進扶貧工作。省農發辦先后選派10多名干部到貧困縣掛職,如到延壽、綏濱、龍江、望奎、蘭西、青岡、樺川等縣,有的任縣委副書記或副縣長,有的擔任鄉(鎮)副職,有的重點縣還先后安排兩位干部掛職。省農發辦作為綏濱縣的省直幫扶單位,按照省里要求,選派一名青年后備干部到該縣長發村擔任“第一書記”。掛職干部深入貧困村、貧困戶,加強具體指導,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推動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亮子奔騰”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始建于2013年,在農業綜合開發的扶持下,經歷了“起步、建設、擴張”三個階段,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集團年產黑木耳菌包數量居全國第一位;集團園區數量、基地規模、促進增收、拉動就業、批量脫貧,在全省同行業龍頭企業中處于一流水平。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顧國新用“沒想到集團發展這么快,沒想到帶動作用這么好,沒想到產業規模這么大”三個“沒想到”給予充分肯定。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集團加大了產業扶貧力度,在湯原、樺南分別建設年產1億袋菌包生產線,推動農民年增收3億元,可脫貧解困2萬人。集團拉動了黑木耳產業的蓬勃興起,探索了精準扶貧批量脫貧的新路徑。
一是走規模擴張拉動就業推動批量脫貧的路子。集團一年一大步,由湯原一地建廠到湯原、郊區、樺南三地興業,發展成為從事黑木耳產業為主的食藥用菌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的智能型工廠化大型企業集團,規模居全國同行業龍頭企業之首。湯原公司計劃總投資2.1億元,現已完成投資1.6億元,廠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建設面積4.5萬平方米;樺南公司計劃總投資2.1億元,現已完成投資1億元,廠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建設面積6萬平方米。黑木耳生產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集團規模的迅速擴張,拉動就業推動批量脫貧的作用凸顯。集團目前安排長期工人600人,園區安排及拉動季節性用工7000多人,上述用工來自貧困戶的2500多人,實現年人均增收1.2萬元。
二是走龍頭基地一體發展推動批量脫貧的路子。黑木耳營養豐富,市場青睞,價格走高,每袋菌包凈利潤可達1~2元,農民栽培黑木耳熱情高漲。但由于當地大都處于分散的小作坊式生產狀態,規模小、產量低、品質差,制約了黑木耳產業的快速發展。集團從培育基地入手,堅持做強龍頭與扶壯基地相結合,為農戶提供優質菌包、技術指導、訂單收購等全程服務,推進基地生產標準化、基地建設規模化、基地產品優質化,以湯原、樺南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為軸心打造核心區,以佳木斯其他縣(市、區)為重點擴大輻射區,推動集團產業覆蓋更廣、輻射區域更寬、帶動農戶更多。據核心區20個鄉鎮統計,集團提供優質菌包1億袋,帶動60個村7000戶農民增收1.5億元,其中貧困戶2000戶,戶均增收2萬元。
三是走科技興企品牌牽動推動批量脫貧的路子。集團依托中科院、吉林省微生物研究機構,在工廠化菌包生產、大棚木耳吊袋標準化栽培、廢棄菌袋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集團目前擁有國內同行業領先的食用菌培養、栽培的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擁有國際水準的食用菌生產工藝流程,擁有日產60萬袋黑木耳菌包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生產過程全部電腦控制,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集約化、智能化、數字化。集團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許可,創建了“大亮子河”食用菌系列品牌,黑木耳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隨著科技創新不斷突破,集團品牌產品不僅國內暢銷,而且出口美國、日本、韓國。在市場的拉動下,菌農大幅增收,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四是走企社聯手興業富民推動批量脫貧的路子。農民菌業合作社,是連接公司與菌農的重要紐帶,是推動菌農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集團把扶持發展菌業合作社緊緊抓在手上,構筑“公司+合作社+農戶”格局。通過提供優質菌包服務、技術指導服務、產品回收服務、市場信息服務、政策咨詢服務,推動菌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為加快發展黑木耳產業培育新動能。實行政策傾斜,集團不僅確保及時足量滿足菌業合作社菌包需求,而且在縣政府每袋補貼0.2元的基礎上,對家庭貧困的社員給予優惠。湯原慶興村是貧困村,縣里為該村菌業合作社補助資金建設大棚,集團同時加大了支持力度,年底每戶社員獲凈利潤6萬元,社員通過大棚栽培黑木耳實現當年脫貧。集團重點扶持發展25個菌業合作社,生產的黑木耳50%達到出口標準,帶動社員和周邊村民600多戶,其中貧困戶200多戶。
五是走規模發展園區棚室推動批量脫貧的路子。創建園區,發展棚室,有利于整體提升黑木耳產業發展水平,是推動批量脫貧的有效途徑。當地標準化大棚每棟每年純收入3萬元左右,可以實現“一棚脫貧兩戶”的目標。集團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園區,規模連片發展棚室,推動黑木耳產業呈現“規模大、鏈條長、效益好”的突出特點。目前,集團自有及帶動建設黑木耳產業園區15個,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集團自有及帶動建設標準化大棚2600棟。集團在建項目全部竣工后,將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發展黑木耳栽培大棚近1萬棟。通過規模發展園區棚室,推動大批農戶走上脫貧致富路。湯原北大通村菌業合作社集中建設大棚100棟,種植戶50戶,每戶增收6萬元,推動2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按照省里部署,省農發辦經過認真研究,確定選派辦機關青年后備干部田慶鋒到綏濱縣長發村任“第一書記”。帶著領導的囑托,肩負脫貧的重擔,田慶鋒離開省城來到長發村,轉身變成“村官”,開始了駐村扶貧的“攻堅之旅”。18個月過去了,憑著田慶鋒的帶頭實干,憑著眾鄉親的齊心協力,扶貧成效凸顯,長發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田慶鋒已經植根于長發這片熱土,全村人把他當成了“家里人”。
一是從支部建設入手,強化組織保障。實現脫貧致富,村黨支部班子是核心。田慶鋒感到,一個富裕的村子肯定是由一個優秀的基層黨組織帶出來的,所以整個幫扶任務,必須從支部建設抓起,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工作隊。他和村“兩委”從抓班子、建制度、聚民心入手,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與班子成員一道加強學習,及時了解掌握上級關于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組織全村黨員干部參加,赴同江、撫遠現代農業園區考察學習,開闊眼界;走村入戶訪談,向老支書、老黨員請教,謀劃發展思路;加強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發展預備黨員,為黨支部注入新鮮血液;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規范村級民主管理,做到政務、財務公開透明,受到村民好評。
二是從夯實基礎入手,改善生產條件。長發村現有耕地1.59萬畝,90%以上種植水稻,但是缺少農機合作社、育秧大棚和曬場,每年糧食收割、育秧成本高,且收獲后得不到充分晾曬,影響糧食出售價格。對此,田慶鋒主動向省農發辦匯報,得到了辦領導的大力支持。2015年,投入農發資金660萬元,組建農機合作社1個,新建曬場1.2萬平方米,修建農田路3.15公里、涵洞118座,完成排水溝清淤14公里。2016年,投入農發資金620萬元,新建育秧大棚51棟,新增曬場940平方米,修建農田路4.67公里,架設輸變電線路1公里。隨著農機具、育秧大棚、曬場的投入使用,水利、道路建設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緩解了春季水稻育秧壓力,充分晾曬保障了糧食出售價格,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三是從主導產業入手,增強“造血”功能。摘掉貧困村“窮帽子”,必須有個“好產業”。水稻生產是長發村的主導產業,但由于全村水稻種植采用地下水灌溉,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隨著全省大型水利工程德龍灌區開工建設,長發村也在規劃征地范圍之內,利用灌區渠水灌溉水田,將推動全村水稻生產實現歷史性突破。田慶鋒與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戶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在全鎮第一個完成了德龍灌區的征地工作。村民算了一筆賬,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支持,新建的51棟大棚可滿足6000畝水稻育秧需求,大棚育秧可促進提高單產100斤左右,經過積極協調,有望使本村1萬畝水稻納入德龍灌區灌溉范圍,每畝還可增產100斤左右,兩項預計增產水稻160萬斤,全村可增收240多萬元。在發展水稻產業的同時,田慶鋒又帶領村民研究搞好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已與富錦市一家有實力的合作社達成協議,雙方合作在大棚水稻秧苗移栽之后,發展以西紅柿為主栽品種的棚室蔬菜生產。大棚種植西紅柿,每棚純收入可達2萬元,全村可增收100多萬元。展望水稻蔬菜產業發展前景,村民們樂了,臉上充滿笑容。
四是從改變環境入手,建設美麗家園。發起環境整治攻堅戰,動用大型機械設備10多臺套,連續奮戰20多天,清走堆積如山的垃圾堆,填平低洼不平的村內路。實施綠化亮化工程,在村內栽植云杉800棵、櫻桃1500棵、黃太平和海棠1800棵、丁香600棵,種植柳樹900棵,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增加文體設施,安裝健身器材8套,增設籃球架2個,新設乒乓球臺1張,增加象棋桌椅4套,為村民廣場舞隊員統一配備了服裝。改善辦公條件,聯系有關部門支援,為村部增加了桌椅、電腦、文件柜、沙發等必備的辦公設施。平坦潔凈的街道,樹綠花香的村莊,夜晚明亮的路燈,器材齊全的場所,功能齊備的村部,推動長發村美麗鄉村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
五是從生活細節入手,傾心排憂解難。村民康生學、顧介武家的泥草房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但兩戶村民經濟困難,心存僥幸不想更換和翻建房屋。田慶鋒和“兩委”干部多次上門談心,做通思想工作,幫助解決危房改造補助申請、新房址選定、舊房基地競賣等實際困難,使兩戶村民順利搬進新居。村民徐立國兩個孩子就讀鎮中心小學,到了“小升初”節點,想進入縣五中讀書,可是由于孩子沒有縣城戶口,這個愿望無法實現。田慶鋒和村主任出面,主動與縣教育部門協調,最終圓了這兩個孩子升入理想中學的心愿。村民侯金豹、金蓮英患病,田慶鋒幫助聯系省城權威醫生確診和治療。近兩年春節前夕,省農發辦領導都帶著慰問金深入長發村訪貧問苦,帶去了黨的溫暖和組織的關懷。
(作者系黑龍江省農發辦原黨組秘書、調研員)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