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農業綜合開發轉型升級
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公室
黑龍江省是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的起始省份和重點省份。自1988年在三江平原掘起第一鏟泥土,我省農業綜合開發走過了28年輝煌歷程,一直保持“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總額、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新增糧食生產能力”三個全國第一。
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雖然取得豐碩成果,但也存在短板,特別是國務院批準黑龍江實施兩大平原改革試驗以來,以涉農資金整合為重要任務,使農業綜合開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找準農業綜合開發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化被動為主動,我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調研,系統分析,創新思維,主動適應,打破傳統工作模式和框架,率先整合農發內部資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本任務,以扶持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全產業鏈為重要抓手,集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實現了新突破。由于找準了定位,明確了方向,促進了農業綜合開發走出低谷,推動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
做大投入“蛋糕”,強化資金支撐,必須在農發扶持方式、扶持對象、扶持方向上推出新舉措。
一是在投入方式上,由主要采取財政補助形式,向財政補助、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并存轉變。2014年、2015年兩年,我省中央財政農發資金每年不到25億元,而同期水利、發改、國土部門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是農發部門的2至4倍。如果仍按過去的投入方式推進項目建設,農發部門的作用將顯著下降。我們及時調整財政資金扶持方式,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綜合開發,構筑多元化投入體系。財政補助項目優先扶持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貸款貼息項目優先扶持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示范帶動作用突出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股權投資項目重點支持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通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綜合開發。2014年,全省農發財政資金28億元,撬動項目區農民、企業及合作社自籌資金17.23億元,是上年的4.3倍;2015年,全省農發財政資金29.4億元,撬動項目區農民、企業及合作社投入資金34億元,是上年的2倍。2014年,通過投入財政資金4700萬元,引導肇東大莊園肉業集團投入2億元;2014年、2015年兩年,通過投入財政資金8200萬元,引導安達農民奶牛養殖合作社投入自籌資金3.55億元。
二是在投入對象上,由以鄉鎮政府為主,向以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轉變。以前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往往由鄉鎮政府作為項目法人主導項目建設。2014年以來,我們將經營規模3000畝以上的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規模5000畝以上的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原料基地作為扶持重點。由農民合作社直接申報項目、直接實施技術不復雜的工程、直接落實產權、直接落實管護主體,解決了過去自籌資金無人投、建成的工程無人管、運行的費用無人出、損壞的工程無人修的難題。養殖、加工、流通環節的項目也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申報,減少申報環節,簡化審批程序,實行精準投入。2014年,全省農發系統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4個,規模流轉土地52萬畝;2015年,全省農發系統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8個,規模流轉土地78萬畝。多數項目區實現了龍頭企業牽動、農民土地入股或由農民合作社租賃土地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是在投入方向上,由以扶持項目為主,向以扶持產業為主轉變。過去安排的一些項目資金規模小、扶持區域分散,涉及產業不集中,面面俱到、處處布點,對產業的拉動力不強,資金使用效益不明顯。2014年,我們把農業綜合開發的扶持定位從扶持單個項目向扶持產業轉變,打破傳統投入模式,將歷年分別投入的土地治理、產業化、部門、科技等項目資金打捆使用,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精準立項,集中資金建設大項目,全省當年項目數量比上年減少576個,單個項目資金額增加5倍,全省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良性發展、逐步壯大的產業帶。如松嫩、三江平原的水稻產業帶;畜牧業發達地區的奶牛、肉牛產業帶;旱作農業重點縣份的玉米產業帶;大城市周邊的棚室蔬菜產業帶;重點基地縣的馬鈴薯產業帶;山區半山區的食用菌產業帶。
堅持協調推進,促進協調發展,必須在完善立項方式、優化區域布局、科學確定建設內容上開辟新路徑。
一是完善立項方式,改變過去土地治理、產業化經營項目分別立項,轉變到兩類項目結合、突出主導產業、集中資金打造全產業鏈發展上來。從2014年開始,我們引入全產業鏈發展理念,圍繞水稻、玉米、奶牛、肉牛、馬鈴薯、綠葉菜、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統籌規劃,對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進行精準扶持,推動產業協調發展。通過土地治理與產業化項目有機結合,推動項目區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互為依托、相互配套、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2016年,我省又完善了農業綜合開發扶持優勢特色產業的思路,將優質糧食、飼草飼料、蔬菜(食用菌)、堅果(大榛子)、北藥五大優勢特色產業作為支持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推動產業集群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銜接。2014年,我們投入農發資金1.48億元,扶持克東飛鶴乳業建設10個1200頭標準化奶牛養殖場,在5個鄉鎮的21個村建設青貯玉米飼料基地,當年飛鶴乳業上繳克東縣稅金2.4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6.3%,農民人均奶業收入3240元,占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7%。
二是優化區域布局,改變過去一味發展糧食,轉變到依托資源、發揮優勢、突出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上來。我省是糧食大省,由于加工環節滯后、市場流通不暢,經常出現農民增產不增收、農產品銷售難等情況。從2014年起,我們以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標準、充足原料為目的,以龍頭企業與種養基地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為前提,優化布局,將全省劃分為四個功能區。其中資源環境承載力強、能夠永續利用的松嫩、三江平原為重點開發區;承載資源環境保護功能、維護東北部生態平衡的大、小興安嶺地區為保護性開發區;拜泉、穆棱、賓縣等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半丘陵地區為水土流失治理區;泰來、杜蒙等風沙嚴重的地區為風沙治理區。按照區域布局,調整種植結構,集中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重點開發區突出建設優質粳稻、高淀粉馬鈴薯、優質飼草飼料等生產基地;保護性開發區突出建設漿果、堅果、北藥、食用菌等生產基地;水土流失和風沙治理區突出建設特色經濟作物、雜糧、堅果等生產基地,推動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科學確定建設內容,改變過去傳統的建設內容,轉變到根據農民需要、注重綜合配套、完善整體功能、發揮投資最大效益上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將農民急需的烘干倉儲設施、浸種催芽車間、育秧大棚、農機合作社等納入支持范圍,項目區實現了“六個配套”。即高標準農田與農機合作社配套、糧食烘干與倉儲設施配套、育秧大棚與浸種催芽車間配套、溫室大棚與蔬菜保鮮儲藏配套、規模養殖與飼草飼料基地及糞污處理配套、生產基地與產品檢測和電子商務配套。通過配套建設,完善整體功能,全面提升了項目區建設水平。特別是2014年以來集中資金建設的27個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呈現投資規模大、創建數量多、涵蓋產業廣、建設標準高、產業鏈條長、綜合效益好等突出特點。走進示范項目區,大農田集中連片,大水利渠系縱橫,大農機成龍配套,大棚室郁郁蔥蔥,大合作區社聯動,大科技集成創新,優勢特色產業協調發展,充滿現代化大農業氣息,充分發揮了示范引帶作用。
發展綠色農業,將黑龍江建設成“生態大糧倉”,必須在有序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走生態友好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謀劃新思路。
一是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堅持節約資源,實施嚴格的節水措施。農業發展不能以損害或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農發項目區不僅要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而且要成為生態建設樣板區。近年來,我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加強利用地表水水源工程和雨洪水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小塘壩、小水庫,逐步減少和停止開采地下水資源;對低洼易澇又具備地表水灌溉條件的區域,大力實施“旱改水”工程,對利用地下水發展水稻項目不予支持;著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旱改水”和水田節水改造項目區推廣采用地下低壓管道輸水,旱田項目區改大水漫灌為噴灌,蔬菜棚室采用滴灌、微噴;通過深松整地、推廣使用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建立土壤水庫;營造農田防護林、水土涵養林和經濟林,營造項目區“小氣候”,減少旱澇對農作物的影響。通過上述措施,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二是在治理措施方面,堅持生態良好,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我省農業資源開發較晚,生態環境優于全國多數省份,但是化肥農藥殘留污染、地下水超采、土壤板結、黑土層流失等問題也很突出。近年來,我們加大項目區生態治理投入力度,支持發展生態農業。項目區干、支渠道襯砌預留生物通道,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斗農渠不進行硬質化襯砌,減少混凝土破壞后對農田造成的永久性污染;改田間道路混凝土路面為砂石路面,維護田間生態系統的穩定;推廣秸稈還田、畜禽糞便利用,支持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拋灑機械購置;創新產權模式,加強項目區農田林網建設,支持生態脆弱區恢復植被、涵養生態;支持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對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和產地保護認證的扶持力度;對規模養殖園區單列專項資金支持糞便處理加工有機肥,變害為利,變廢為寶,既有效防治環境污染,又促進有機肥使用。通過強化生態保護,堅持走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三是在生產過程方面,堅持保護環境,實施嚴格的控制措施。切實保證農業生態安全,農業綜合開發要做出示范和樣板。開展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實施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耕層厚度,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改善土壤結構;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2014年、2015年兩年支持項目區購置自走式高桿作物噴霧機替代農戶自制的噴霧機110臺,在青岡等玉米項目區推廣赤眼蜂和蘇云金桿菌防治玉米螟,在五常等水稻項目區推廣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推廣殺蟲燈、性誘劑誘殺等生物和物理技術,替代傳統農藥,減少除草劑和農藥投入量;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量。2015年全省項目區建設12個生態農業示范點,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生物肥,提高科學施肥水平,引導農民走高產高效、優質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支持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生產,在12個生態農業示范點對施用有機肥、生物滅蟲、機械除草給予農發資金補助;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在克東飛鶴、肇東大莊園等奶牛肉牛養殖企業推行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落實上述措施,在保證農產品安全、保障消費者健康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推進深度互動,構筑開放式大開發格局,必須在部門密切配合、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合作共贏上譜寫新篇章。
一是圍繞種植結構調整,支持畜牧業加快發展。我們借助涉農資金整合大背景,與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努力在項目區構建糧經飼結構合理、種養加一體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畜牧業,是促進種植結構調整、發揮我省糧多草多秸稈多優勢、加速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糧食轉化、實現糧食過腹增值的重要途徑。我們以奶牛和肉牛為重點,推動畜牧業加快發展。2014年、2015年兩年,全省投入農發資金建設108個奶牛、肉牛標準化養殖區;同時結合種植結構調整,在克東、富裕等10個縣建設優質青貯玉米基地41萬畝,完善了畜牧業產業鏈條,促進了我省奶牛、肉牛產業的持續發展。
二是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稅,推進加工及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我省是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糧食總產連續幾年保持在650億公斤以上,隨著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我省的糧食倉儲能力明顯不足。2015年,我們與省糧食局合作,投入農發財政資金3.7億元,重點補貼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玉米、水稻深加工龍頭企業加工競購政策性糧食。這樣既可以推動騰出糧食倉儲庫容,減少省財政大量的倉儲補貼資金;又支持了企業擴大原料需求、延伸產品鏈條,保證并擴大產品市場份額。我們還與省商務廳聯合,投入農發財政資金1億元,采取以獎代補和貸款貼息方式,重點支持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做大做強,扶持建設49處農產品批發市場,緩解了農產品流通不暢、量大鏈短、農民增產不增收等狀況。
三是圍繞優質糧食發展,采用高新技術武裝提高科技含量。針對影響全局性的關鍵技術環節,加大引進、研發、推廣力度,實施重點突破。大力支持農業物聯網建設。2014年,投入農發資金支持五常市水田項目區率先裝備物聯網系統,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監測、農業專家遠程服務、農產品追蹤溯源、電子商務集成交易等多項功能配套,體現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到該項目區視察,農業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質檢總局分別派出工作組到該項目區考察,給予高度評價,示范帶動了全省農業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鼎力支持馬鈴薯種業發展。我省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宜于馬鈴薯養分積累和干物質沉積,是馬鈴薯的理想種植區。國家實施馬鈴薯口糧化,給我省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以支持發展現代種業為突破口,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引導克山、望奎等馬鈴薯主產區建設組培室、種薯窖和防蛀網棚,引進荷蘭種薯,依托省農科院進行種薯繁育,解決了東北部地區馬鈴薯優質品種不足的問題。目前,由省農發辦倡議,正在謀劃組建由科研單位、農民合作社種植基地、馬鈴薯加工企業、市場電商平臺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聯盟。著力支持采用水田低壓管道輸水技術。2013年以來,農業綜合開發先后在肇源縣頭臺鎮、林甸縣東興鄉、巴彥縣富江鄉建設了灌溉面積1500畝、8300畝、6000畝的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水田項目區。實踐證明,采用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工程建設成本低,節水節地節工,實現自動控制,縮短輪灌周期,做到適時灌溉,減少生產費用支出,避免項目建設占地帶來的麻煩。經過積極推廣,目前全省采用低壓管道輸水技術灌溉面積穩步增加,收到顯著成效。
惠農富民,造福百姓,實現共享發展成果,必須在明確主攻重點、落實過硬措施、實現綜合效益上實現新作為。
一是加大傾斜力度,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行“三個傾斜”,推進“三個一批”,推動貧困地區盡快改變落后面貌。就是實行項目傾斜、資金傾斜、政策傾斜;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支持發展一批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農民合作組織,立項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實施精準扶貧的富民增收項目。突出產業扶貧,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我省有28個貧困縣,有農村貧困戶65.54萬戶、貧困人口211.64萬人。我們對28個貧困縣逐一分析,確定當地的優勢主導產業,提出產業發展目標,謀劃牽動力強的項目,實施精準扶貧。對28個貧困縣,規劃發展水稻產業17個縣,發展玉米產業2個縣,發展奶牛產業2個縣,發展肉牛產業1個縣,發展蔬菜產業1個縣,發展馬鈴薯產業3個縣,發展雜糧產業2個縣。佳木斯市7個縣(郊區)中有5個貧困縣,這些貧困縣充分發揮緊鄰松花江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產業,項目區農民通過“旱改水”大幅增收,三年即可實現脫貧。我們支持湯原、樺南兩個國家級貧困縣新建2億袋菌包生產線,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推動農民年增收3億元,可脫貧解困2萬人。為切實提高扶貧實效,我們還積極探索選派干部掛職幫扶機制。省農發辦先后選派10名干部到貧困縣掛職,如到延壽、綏濱、龍江、望奎、蘭西、樺川等縣,有的任縣委副書記或副縣長,有的擔任鄉(鎮)副職,有的到貧困村任職。綏濱縣是省農發辦定點扶貧單位,我們選派一名青年后備干部到該縣長發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經過我們積極協調,把長發村納入德龍灌區規劃灌溉范圍內,啟動了渠首建設工程,項目建成后,長發村水田全部實現地表水灌溉,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年可增收800元。
二是服務全省大局,積極支持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突出問題導向,針對最突出最急迫問題重點投入農發資金,推動農發投入更直接更有效。2016年,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投入農發資金5.55億元,其中第一批安排3.5億元,第二批安排2.05億元,重點支持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大煤城及森工、林業部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安置龍煤集團下崗職工,推動其實現再就業。共實施項目42個,其中雞西市8個,鶴崗市3個,雙鴨山市4個,七臺河市7個,森工部門12個,林業部門8個。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近1.5萬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責任編輯/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