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蘭
依托優良生態環境 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
金秀蘭
牡丹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域內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到63%,是理想的食用菌繁育之地。“十二五”期間,牡丹江市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8億元,并帶動其它支農項目資金投入,使全市食用菌產量翻了一番,效益翻了兩番,農民收入連續11年居全省首位。2015年,全市食用菌總產量達41億袋(塊),鮮品量達205萬噸,實現總產值123億元,主產地東寧、海林農民人均收入高達15000元和8660元,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牡丹江市被國際食用菌協會、中國食用菌協會分別命名為“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
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起步早、發展快,但也存在“小而全”“小而散”“產業同構”“優勢不優”等短板。十二五”期間,牡丹江市圍繞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科學定位農業綜合開發職能,在扶持類別、建設措施和投入方式上,放大“綜合”優勢,通過農發項目牽動,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在全市相繼打造了四個錯位經營、各具特色的基地化、規模化食用菌主產區。
一是黑木耳主產區。以大牡丹江為主體,整合森工、農墾資源,推進場縣、局縣共建,形成以東寧市為核心,輻射周邊44個鄉鎮的黑木耳產業基地,東寧市成為中國黑木耳第一縣(市),帶動全市實現黑木耳年產量187.5萬噸,約占世界的1/4、全國的1/3,占據全省的半壁江山。
二是滑子蘑主產區。以林口縣奎山、蓮花、龍爪等鄉鎮為核心,輻射周邊縣(市)和牡丹江城區10個鄉鎮,滑子蘑生產規模達5億塊,林口縣因此被評為全國滑子蘑生產基地先進縣。
三是猴頭菇主產區。以中國猴頭菇之鄉海林市海林鎮為核心,以陽明區磨刀石鎮、西安區海南鄉等鄉鎮為重點,年培育猴頭菇3億袋。
四是珍稀菌主產區。以牡丹江中心城市近郊鄉鎮為核心,輻射周邊縣(市),重點發展雙孢菇、香菇、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等鮮品菌類。食用菌的工廠化、棚室化栽培,給全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成為農旅結合發展觀光農業的新亮點。
近年來,圍繞打造食用菌全產業鏈,牡丹江市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關鍵,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的集中投入,重點扶持了一批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牽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有責任擔當的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食用菌產業大項目。通過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拓展延伸,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多個特色鮮明的食用菌產業帶(產業園),有力推動了全市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擴產增效。
一是培育園區型龍頭。對建設食用菌大棚的鎮、村、園區,根據生產規模給予農發資金補貼,對新建日產2萬袋、年加工200萬袋的菌包加工廠進行貸款貼息。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優先立項。目前,全市已創建標準化示范園區75個,建成食用菌棚室7700棟,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90%以上。
二是培育加工型龍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貼息政策拉動,引進培育食用菌深加工龍頭企業6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食用菌年加工量已達18萬噸,深加工產品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農民種植效益增長15%以上。此外,積極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簽訂訂單產銷合同,帶動食用菌專業村發展到290個,生產合作社發展到127個,菌需物資供應企業達到180家,全市食用菌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骨干品種產銷量領跑全國。
三是培育銷售型龍頭。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貼息支持,引進南京雨潤集團建成綏陽木耳批發市場,年銷售量達140萬噸,成為全國同類批發市場中的翹楚。支持北味集團創辦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互聯網+”鏈接全國各地農產品市場,線上線下雙輪驅動,銷售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市食用菌營銷企業發展到230家,成為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走向了世界,2015年出口1.5萬噸,創匯3200萬美元。
四是培育再生型龍頭。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支持食用菌廢棄物再生利用項目建設,重點扶持了20家企業,開發出活性炭、木質煤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節能環保產品,廢棄料回收率達到95%以上,進一步延長了食用菌產業鏈條,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
牡丹江市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貼息政策,有效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本支持優勢產業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搭建服務平臺,完善服務體系,從而帶來鼓勵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蝶變效應”和“馬太效應”。
一是完善財政支撐體系。設立就業培訓基金,組織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開展食用菌生產技能培訓,對培訓合格實現就業人員給予補助。設立創業擔保基金,食用菌加工創業人員只要由一名公務員擔保,即可獲得5萬元的銀行貸款。設立研發獎勵基金,對自主研發產品的食用菌深加工龍頭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設立上市引導基金,“林口龍飛實業”在上海股交中心Q板掛牌,食用菌銷售量直線上升;東寧黑木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為進一步拓展市場奠定了基礎。設立品牌獎勵基金,培育出“雨潤”“中龍”“巖手”“威虎山”等一批知名品牌。如今,東寧“黑木耳”品牌價值突破400億元,成為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
二是構建金融支撐體系。優化金融環境,出臺《牡丹江市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發展暫行辦法》,創建全省首家村鎮銀行,創辦市級金融服務中心,牡丹江市升級為國家級金融安全示范區,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三是創新科技支撐體系。組建市級科技孵化中心,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食用菌在孵企業,提供場地和資金扶持,減免1-3年的場地租金。創建縣級研發工作站,如東寧市與“國家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簽訂共建示范基地協議,培育出黑木耳新品種。加強與省農經學院、農科院、林副特產所等30余家食用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研究,研發的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新技術在全國領先,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作者系牡丹江市財政局局長)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