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
堅持創新驅動 提升管理水平
孫玉
“十二五”期間,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按照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實驗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全市農發項目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50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65億公斤,還重點打造了一批在全省有影響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堅持創新驅動、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農發項目建設與管理水平,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市農發辦獲得了“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的榮譽稱號。
多年來,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堅持“統籌規劃、配套投入、綜合治理、科學管理”,這一做法成為支農項目的標桿。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整合涉農資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近幾年,全市共整合利用農發、水利、國土、農業等各部門涉農資金26億元,通過項目建設,帶動42萬農戶人均增收1200元,為全省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成功經驗。
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市按照農業綜合開發制定的規劃,沿流域、灌區、主干路實行集中連片開發,在五常、巴彥、通河、方正、延壽等地,一批超萬畝高標準水田項目區,經過農口各部門的共同打造,不僅完善了水利、道路、林網等基礎設施,而且農業機械、良種良法、電子商務等配套齊全,成為全省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巴彥縣巴彥港30萬畝提水灌區配套改造工程,農發投入1.23億元,整合水利、國土等部門涉農資金6.37億元。圍繞“減玉米、擴水稻、打造松花江沿岸優質高效水稻示范帶”的目標,農發部門負責干渠襯砌及田間設施配套,水利部門負責泵站渠首工程及干渠開挖,國土部門負責土地平整,合力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資金整合后,哈爾濱市把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新型主體等作為扶持重點,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土地流轉、集約經營新模式。呼蘭金山農業合作社在農發、農業、農機等部門的共同扶持下,社員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1785戶,土地集約經營面積達3.16萬畝,畝均分紅900元。通過資金整合投入,許多項目區實行“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民(土地入股)或“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帶地簽約入社)”統一生產經營,年底按股或按訂單保底分紅,帶動全市460萬畝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有力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
搭建培訓交流展示平臺。集中資金打造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更是新技術、新模式和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展示區。走進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監控大廳,180度環繞弧面投影幕布上,一片片稻田里的水位、含氧量、水溫等指數一目了然。輕點鼠標,24個鄉鎮163個監測點的50萬畝稻田實景一覽無余。這是哈爾濱市農發重點打造五常“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亮點之一,也是全國物聯網技術率先在大田應并服務園區生產的成功范例。
科學編制規劃,為項目立項提供依據。哈爾濱市農發辦成立由主任為組長的規劃編制領導小組,抽調12名業務骨干,聘請省內外知名農業專家,與各區、縣(市)農發辦人員一道,歷時三個月深入各鄉鎮、村屯,對全市農業資源進行了一次大普查,建立了全市農業資源名錄和分布圖庫。在此基礎上,高質量編制完成了全市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規劃》和《“十三五”發展規劃》。
實行“四級同步監督”,確保工程進度質量。一是實行監理監督。按照省辦項目監理權下放給地市級的要求,完成了全市項目監理單位招標,由4家優秀監理公司入駐項目區,對高標準農田所有工程實行一站式全程監理。二是強化市級監管。建立“項目建設督察員”制度,全辦選派20名督察員與18個區、縣(市)建立一對一包保責任制,督察員常年深入項目區督促檢查,班子成員經常帶隊全市巡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加強縣級監管。各區、縣(市)農發辦干部常年深入項目區一線包段監督,與施工隊伍同吃同住,把好工程質量的每一個關口。四是組織農民監督。項目區組建農民監督員隊伍,設立監督舉報電話,隨時對工程施工及質量問題進行監督和舉報,確保農發項目工程全面達標、優質高效。
完善資金管理機制,不斷加大資金監管力度。一是實行“四有、三關、五不報”的資金管理新機制。“四有”,即開工有預算、預付有申請、審批有簽字、施工有報告;“三關”,即嚴把項目資金撥付報批關、單項工程資金預決算審核關、報賬票據審核關;“五不報”,即“非計劃項目不報賬、財務手續不全不報賬、未經驗收合格的不報賬、不符合項目使用范圍的不報賬、不合理的票據不報賬,從而堵塞了資金使用與管理的各種漏洞,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扎實推進資金全程監管機制。為使資金合理使用,聘請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部門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同時實行項目方、施工方、監理方、鑒證方四方聯合簽證機制。通過審計監督,防止了資金違規使用,確保了農發資金使用安全。三是實行資金管理獎懲機制。利用市級配套資金分配比例,對上一年度項目建設質量高、財務管理到位的區縣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反之,則縮減市級配套資金額度,在一定范圍內給予通報批評。
加強學習能力建設。哈爾濱市農發辦每周五組織“百科新知大講堂”,由1到2名干部在全辦登臺講課。通過人人登臺講課,不僅鍛煉了干部的表達能力,豐富了知識面,更有力地促進了學習型機關的建設。
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每年從3月中旬開始,由辦領導班子成員帶隊,每月平均有一半時間深入到基層項目區,逐個項目進行檢查調研、督導推進、組織驗收。土地處處長李玉祥,父親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但他把壓力埋在心底,除了業余時間守在父親身旁盡孝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從未因為家里的事影響下鄉和工作。
加強廉政能力建設。堅持把廉政教育作為干部任職談話和各類會議的重要內容,逢會必講,警鐘常鳴。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重要黨內規章,剖析反面案例,教育黨員干部勤政為民、廉潔從政。
(作者系哈爾濱市財政局副局長、市農發辦主任)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