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濤
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資源全力打造沿江優質水稻示范區
董紹濤
巴彥縣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松嫩平原腹地,面積3137.7平方公里。全縣轄10鎮8鄉116個行政村,總人口7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5萬人。縣域耕地面積344.3萬畝,其中水田50萬畝,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示范縣。有蜿蜒的松花江穿境而過,巴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是沿岸著名的魚米之鄉。但沿江灌區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加之灌區農田基礎設施不配套,經常洪水泛濫,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發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松花江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經濟帶的戰略部署,拉開了巴彥縣打造30萬畝沿江灌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序幕。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們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資源,努力做大、做強、做好“圍水經濟”這篇大文章,積極爭取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和松遼委的高度重視,把位于沿江三個鄉鎮的巴彥港鎮、沿江、松花江三個大型渠首泵站工程納入全市重點水利工程,全力組織推進。
2013年、2014年在省農發辦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巴彥縣完成了投資3.1億元的巴彥港渠首泵站建設以及沿江渠首泵站維修改造,為灌區13.6萬畝旱改水項目實施打下了基礎。2016年,啟動了松花江渠首泵站工程,預計投資4.5億元以上,將為后續17.2萬畝旱改水項目實施創造條件。屆時,以三個灌區合圍組成,東起黃泥河,西至少陵河,北跨哈肇路、通江路,灌溉范圍包括巴彥港鎮、松花江鄉等五個鄉鎮的30萬畝大灌區將全面形成。以大灌區帶動各鄉鎮自流灌區、井灌區發展,2017年全縣水田種植面積將達到70萬畝,2020年規劃達到100萬畝,邁入全省四大百萬畝水田大縣行列。圍繞沿江30萬畝灌區,借助哈爾濱近鄰優勢,我們將在縣域范圍內打造設施高效農業示范帶、現代農業展示帶、觀光農業旅游帶,力爭將巴彥縣建成全省現代化大農業的示范基地。
沿江提水泵站渠首工程建成后,對灌區進行大規模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動員農民進行結構調整,“減玉米、擴水稻”成為一場艱難的攻堅戰。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率先進入了推進旱改水工程的主戰場,首批爭取農發資金1300萬元,實施旱改水1.2萬畝,當年創下了水稻畝產量550公斤、畝增收310元的好效果,成功打響了旱改水戰役的第一槍。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這個良好開端,全力組織推進,重點采取了四項舉措。
一是加大宣傳動員力度。全縣召開動員大會,傳達貫徹省委省政府沿江經濟帶建設部署,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強化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組織各涉農部門干部深入基層,鄉鎮干部進村入戶,積極宣傳上級政策及沿江地區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幫助農民分析旱改水帶來的實際效益,使農民由等待觀望、不愿打破常規,逐漸轉變為相信政府,積極投身和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
二是形成強大推進合力。抓住全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涉農資金整合機遇,把投入到巴彥縣的涉農資金全部進行整合,集中投入到沿江灌區建設,舉全縣之力推進。2013-2015年,累計整合水利、國土、農業、農機等各部門資金7.2億元,由水利局負責主干渠開挖,農發辦負責干渠襯砌、部分支斗渠建設及田間構筑物建設,國土局負責土地平整、部分田間支斗渠建設,農業局負責科技推廣,農機局負責農機具補貼。各單位按照灌區總體規劃,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各炒一盤菜、同做一桌席。2013-2015年共完成沿江三個鄉鎮旱改水任務9.8萬畝。其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累計投入8300萬元,完成旱改水6萬畝,承擔了大部分建設任務。2016年,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繼續投資4000萬元,承擔3萬畝建設任務。
三是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土地,不便于機械化作業和工程施工,農民思想意志不統一,無法實現大規模結構調整,是項目推進中的最大難題。縣委縣政府利用哈爾濱市開展土地確權登記、建設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機遇,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的農機合作社牽動,全力推進土地規模流轉。僅近兩年,沿江區域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8家,土地集中流轉面積12萬畝,項目區全面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
四是出臺政策,破解工程施工占地難題。水田項目建設,特別是旱改水項目建設,由于渠道取直、工程構筑物建設占用農民耕地而引起糾紛,是困擾工程施工的一個難題,常常因為占用一兩戶農民的一小塊耕地,沒有補償資金,而導致工程遲遲無法推進,影響工程進度。縣政府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出臺優惠政策,對于工程占用農民耕地,每平方米由財政給予補貼30元,并對損失的耕地從其它途徑給予補償,有力解決了工程施工占地難題,確保了沿江灌區規劃順利落實和推進。
在巴彥沿江灌區整體規劃建設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全面建成了全省的優質工程。全省及哈爾濱市重要農業會議,多次在巴彥港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現場召開,省委書記王憲魁兩次調研松花江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經濟帶建設情況。
一是工程質量標準高。項目區累計完成干渠清淤整形并進行硬質襯砌16.4公里;維修、改造、新修并硬質襯砌支渠3.7公里;新修斗、農渠32.95公里,修斗、農溝26.23公里;新挖排水溝53公里,排水溝清淤27.2公里;新修渠系構造物340座;平整土地4.8萬畝;新修農田路39.85公里;造防護林、綠化林300畝;新建智能浸種催芽車間1處,育秧大棚400棟;建農機合作社1處,機庫2000平方米,購置大型農機具44臺套;建物聯網控制中心1處。放眼項目區,寬闊的干渠筆直延伸,交錯的水泥路、砂石路堅實平整,一排排、一座座工程構筑物錯落有致,溫室、大棚、農機社、物聯網中心依次分布,呈現了現代化大農業氣勢。
二是工程節水技術新。2015年,省農發辦在富江鄉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首次示范引進了低壓管道輸水系統新技術,項目區內建設低壓管道系統3套,采用PE管材地下鋪設輸水管線3萬多延長米,控制灌溉面積6000畝,2016年已正式投入使用。經測算,采用該項新技術比修明渠占地每畝節地30平方米,總節約占地270畝,增加糧食產量15萬公斤,增加收入44萬元。畝節省灌溉用水200立方米,6000畝總節約用水120萬立方米,節約資金12萬元。該技術在全省具有重要推廣價值。
三是生態種養模式新。2015年,富江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首次示范推廣了稻田生態養殖泥鰍500畝,當年實現畝增收1000元,總增收50萬元。此外,項目區積極推廣生物防蟲、施用有機肥等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約240噸,減少農藥使用量約1噸,有效降低了污染,改善了水稻有機品質。目前,項目區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直接受益農戶達2.4萬戶,年增收3700萬元,人均增收3800元,成為全省節水、節地、生態、高效的典型。
(作者系巴彥縣人民政府縣長)
責任編輯/李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