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人民政府
發揮五常大米產業優勢提升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
五常市人民政府
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最南部,市域總面積7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8.8萬畝,其中水田210.7萬畝,全市年產水稻12.5億公斤,商品量9億公斤,是全國單季水稻生產第一大縣,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五常大米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稱為“中國最好的大米”。近年來,五常市堅持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舉措,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推動水稻產業升級,加快農業物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有力地推動了五常現代農業發展。
五常市龍鳳山灌區灌溉面積40萬畝,轄龍鳳山、志廣、衛國、常堡、安家5個鄉鎮,是五常優質水稻核心產區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但多年來該區域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灌排系統不暢通;水田機械力量不足,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缺少市場競爭力等,制約了水稻產業發展。
2013年,五常市委市政府規劃將龍鳳山灌區沿安石路一帶沿線50公里水田區,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大規模整合資金,高標準規劃設計,從上游至下游集中連片推進,全面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百萬畝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布局,五常市農發辦超前謀劃、精心設計,積極爭取省、市農發資金重點支持,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累計投入農發資金1.4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1.5萬畝。項目區集中流轉土地6.4萬畝,便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建成后的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區內給排水渠系全部提檔升級,水利構造物完善配套;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大幅提升,新組建水田農機合作社2個,對水田農機裝備進行了全面更新換代,購置大中型農機具53臺套,配套農機具68臺套,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水稻產品實現了優質、安全、高效,項目區堅持“三不三增”,即堅決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堅決不使用化肥、堅決不使用化學除草劑,增加人工除草投入、增加高端“投入品”投入、增加科技農藝,使五常水土氣環境及“稻花香2號”品種優勢有機結合,達到最佳生長效果,確保了稻米品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開發改造后的項目區,水稻平均畝增產80公斤,累計新增優質水稻920萬公斤,新增產值736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近年來,五常市大米產業快速發展,全市有稻米加工企業近500家,其中年加工3萬噸以上企業有295家,但同時各類規模小、加工水平低,或購進劣質米的小加工廠也不斷出現。農業綜合開發利用財政補助、貸款貼息資金,重點扶持年加工5萬噸以上企業做大做強,同時重點扶持位于優質水稻項目區并與當地農戶建立訂單合作關系的中型稻米加工企業,努力增強大型龍頭加工企業和原產地就地加工轉化企業發展壯大,增強其市場競爭力,逐漸淘汰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企業。
2013年以來,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財政補助、貸款貼息資金2100萬元,先后扶持了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中糧集團美裕公司、葵花陽光米業、黑龍江金禾米業有限公司等7家大米加工龍頭企業和當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加工企業,促使企業貸款投資10多億元。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經農發資金支持,目前已有自動化大米加工生產線3條,倉儲能力6萬噸,年加工稻谷30萬噸。企業通過引進日本佐竹等先進生產設備,不斷提高水稻精深加工生產水平,開發出鴨稻鮮芽米、歐盟有機米、有機鮮芽米等系列高標準精米和稻谷油等4個系列30多個產品,創建的“喬府大院”“喬府君道”等系列品牌獲得“全國粳稻米產業大會金獎”。2015年企業資產達到2.02億元,年創銷售收入4.42億元,利稅3200萬元。同時,公司以當地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為基地,出資1318萬元入股,組建了王家屯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736戶4.28萬畝土地入社,建立“公司+農民合作社+基地”模式。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產品統購統銷,年終社員土地保底,并實現二次分紅(高于市場價)。由于合作社模式新、效益好,又吸納周邊4家規模合作社入社,組建王家屯合作社聯合社,并實現統一經營方式,統一分配機制,將入社水田分區作業、統一作業標準。目前,合作社水田經營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歐盟有機種植1萬畝、鴨稻共作1000畝、中國有機種植3.5萬畝,綠色種植5.4萬畝,全部選用優質的“五優稻4號”水稻品種,優質良種率達到100%。2015年,合作社實現總收入10105萬元,總盈余5956萬元,每元出資額回報率為0.2775元,國家投資平均量化后戶均5769.06元,成員出資分得1605萬元,畝均分紅1643元,比入社前農民每畝增收400多元,帶動農戶635戶、1905人,人均增收6900多元。
五常大米先后榮獲產地著名商標、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稻米之鄉”稱號,五常被譽為張廣才嶺下的“水稻王國”。2015年,五常大米被評定品牌價值人民幣425.92億元。但國內市場上流通的五常大米總量是五常大米產量的10倍,作為黑龍江農產品的金字招牌,五常大米正受到侵害。
2014年,經哈爾濱市和五常市政府,以及省、市農發辦的共同考察研究,決定建設五常水稻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物聯網項目,這是哈爾濱市乃至全省首家用農業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的項目。項目總投資3050萬元,其中,中省農發投資2000萬元,哈爾濱市農發投資450萬元,五常市本級財政投資600萬元。2014年開工建設,2015年全部完成建設任務。目前農業物聯網項目已經實現了對水稻生產全程監控、田間管理遠程控制、農業技術遠程服務及五常大米全程溯源防偽。
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主要包括“六大系統、四大平臺、兩大應用”。六大系統包括農機監測、畜牧環境監測、水利GIS監測、水產監測、病蟲害監測、專家庫監測系統;四大平臺包括水稻溯源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電子信息服務、政務資源服務平臺;兩大應用包括平臺手機監測APP和蟲害手機監測APP。項目通過建設遍布全市的163個監測點,將病蟲害、田間水位、水質、視頻等多種傳感器安置于田間地頭,實現對大田作物“四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收獲、運輸等信息匯集、傳輸、分析、決策等功能,讓農業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截至目前,已有26066戶農戶下載使用了手機APP,享受專家在線服務。在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輕點鼠標,24個鄉鎮163個監測點的50萬畝稻田實景一覽無余。每個監測點配備了農業氣象監測儀、蟲害監測器、高清攝像頭,通過配備無線傳感節點、太陽能供電系統及無線傳輸系統,實時監測田間氣象信息、蟲害信息和作物視頻圖像。實現了對全市農業生產自動化監測、精準化作業、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決策、信息化服務。
隨著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的進一步完善,又建立了五常大米溯源防偽查詢平臺,可以對市場上任意一袋“真正五常大米”實行“三確一檢一碼”查詢。即確地塊、確種子、確投入品,檢質量,標識溯源防偽碼。同時,五常市政府建設了“五常臻米網”,通過全程監控的方式,把農戶從育種、種植、收割、加工等全過程,全部錄入水稻溯源系統,經大米檢測中心抽檢合格后,用地塊面積核算出水稻產量,按產量發放粘貼“博碼”防偽標識。市場用戶通過五常臻米網查詢,防偽“博碼”才會被激活,大米生產加工全過程一覽無余,真偽一目了然,用戶可放心購買。這樣無形中提高了五常大米的市場價格,僅此一項,全市預計年增收20億元。五常市還將通過吸引阿里巴巴、京東眾籌等知名電商入駐,共同擦亮“五常大米”的金字招牌。
責任編輯/溫潤澤wenrunze@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