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雙城區農發辦
農發引領 多元助力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園區建設
哈爾濱市雙城區農發辦
哈爾濱市雙城區是我省典型的農牧業大區,一直以“大玉米”“大奶牛”著稱。近年來,玉米售價不高,奶業發展受阻,成為阻滯雙城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此,雙城以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為契機,以農發資金為引領,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及農民增加投入,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園區建設,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兩年來,雙城農發設施蔬菜示范園區總投資12333萬元,其中國家和省農發資金7800萬元。大規模農發資金的注入,解決了示范園區發展中的諸多難題,不僅實現了規模迅速擴張,提升了建設標準,也使原來恒溫冷庫、物聯網平臺、服務中心等自身難以解決的配套設施建設問題迎刃而解,滿足了提前延后生產需要,實現了冬季生產,四季有菜。在設施蔬菜示范園區的帶動下,2015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2.5萬畝,蔬菜年產量達到70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成為哈爾濱市近郊重點蔬菜供應基地。推進設施蔬菜示范園區建設,我們突出抓好三個環節。
第一,精心謀劃,科學布局。聘請省內一流的規劃設計院為雙城設施蔬菜產業做頂層規劃設計,明確全區設施蔬菜產業戰略重點、空間布局,確定“抓點、連線、擴面”,進而推進全區設施蔬菜園區建設的發展定位。目前,按照規劃已建成“一線兩點”的設施蔬菜園區1.5萬畝。“一線”是以“102”國道為重點的雙城鎮長產村和新興鎮新華村;“兩點”是以五家鎮為重點的雙井村金滿設施蔬菜基地和暖泉村云良蔬菜基地。在農發設施蔬菜示范園區的帶動下,全區設施蔬菜園區總面積發展到15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5%,形成了市有區、鄉有園、村有點的設施蔬菜園區建設格局。
第二,農發引導,合力推進。在設施蔬菜園區建設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示范引導作用,調動合作社、涉農企業、種植大戶等各方面參與的積極性,培育多元園區建設主體。一是引進企業建園區。分別投入農發資金208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吸引雙城金滿農家果蔬花卉公司、黑龍江云良集團農業發展公司、哈爾濱雙興農業技術開發公司3家企業投入1.2億元、3000萬元、1500萬元,參與我區設施蔬菜園區建設,建設面積1萬畝,并實現了種植技術、產量、效益等多項突破。二是依托合作建園區。充分發揮大型專業合作社的整體優勢,用農發項目促進土地流轉。2014年雙城春森果蔬種植合作社通過農發扶持資金2200萬元,引導社員土地入股,并自籌資金4200多萬元,建成了長產村5000畝規模化、高標準的設施蔬菜園區。三是“兩委”引導建園區。充分發揮村“兩委”統的功能,要求項目區鄉鎮至少完成一個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并在集約土地的基礎上打造園區。在鄉村兩級組織的積極參與下,2014年我區重點推進雙城鎮長產村5000畝耕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保證了農發項目的順利實施。四是農戶聯營建園區。引導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及本地黨員干部以土地入股,聯合建園區。雙城鎮長產村村干部朱鳳祥聯合3個種植大戶和200多戶農戶,建設長產村設施蔬菜園區,所建成的400多棟溫室大棚由200多戶農戶聯合承包經營。五是整合投入建園區。加大區本級財政對園區的投入,用農發項目整合農業、水利、土地等各方面的資金和項目,集中投向園區建設。同時,協調金融部門、龍頭企業等為園區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幾年來,通過整合資金打捆使用,并撬動社會資本和農民增加投入,全區累計投入設施蔬菜園區建設資金5億多元。
第三,探索創新,提升標準。我區組建了設施蔬菜現代農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在其領導下,以雙城春森果蔬種植合作社和金滿農家游觀光合作社為建設主體,負責園區的經營管理,吸納農民入社,按照“政府引導、‘兩委’組織、合作社領辦、農民帶棚入社、自主經營、分戶結算、公攤費用、共享成果”的模式,實行“統一流轉土地、統一建設基礎設施、統一購置生產資料、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產品品牌、統一對外銷售,創新了“資金統籌整合、管理統分結合、產業綜合發展”等機制。重點推進“三化”:一是土地規模化。采取“承包租賃、以地入社、代耕服務、以地換地、互助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快土地流轉,園區土地全部實現了規模經營。二是栽培模式化。園區普遍采用自動化育苗、肥水一體灌溉、高光效等先進的栽培模式,帶動設施蔬菜模式化栽培面積達到2萬畝。三是技術集成化。制定了《雙城區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裝訂成冊下發到項目種植農戶手中。形成“培育壯苗、溫濕調控、水肥管控、質量監測”等設施蔬菜高產栽培模式,在園區集成綜合應用。投入農發資金500萬元建設物聯網管控系統,對園區進行全方位管控,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精準化作業、精細化管理。
責任編輯/溫潤澤wenrunze@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