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先鋒隊
■張博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成果轉化:全省累計開展成果專題對接活動1000多場次,推動省內落地轉化3000多項,技術合同 成交金額連續五年突破百億大關。
產業技術創新:爭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5300余項,爭取經費支持50余億元,全省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7.5%。
創新型企業培養:2015年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省累計簽約轉化高新技術成果1267項;累計新注冊成立科技型企業7419家,上市(或掛牌)科技型企業75家,吸納就業人員37380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4873人,碩士1515人,博士402人。
發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一直是衡量一所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16年獲發明專利授權量前50名高校”和“至2016年底有效發明專利量前50名高校”榜單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分別以發明專利授權量1445項和有效發明專利量5007件的專利指標雙雙躍居全國高校第2和第3位,為我省科技轉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方式調結構,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積極發揮工科特色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的優勢,以改革謀發展,以創新促增長,發揮高校在創新創業中引領支撐作用,為走出黑龍江全面振興新路子提供技術源泉,打牢人才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哈工大始終堅持把服務黑龍江經濟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近年來,哈工大以市場需求為牽引推動技術轉移,統籌源頭創新的技術成果,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研究和平臺建設,打造科技成果向區域和企業轉移“高速公路”。通過有組織地開展校企協同創新以及大力推進技術開發和轉移,哈工大年均服務哈爾濱企業技術項目近400項,為哈飛、哈電集團、哈軸、東安等國有企業在新產品研發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發揮工科特色優勢,服務國家重大技術需求的同時,把企業的技術需求作為科研活動的重要對象,強化與企業的科研合作,累計從企業獲得科研經費14億元,位列全國高校第一位。
哈工大不斷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與政府共同打造了機器人、焊接、大數據和環境等有規模、有品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團,積極推動一批高技術含量、高影響力的成果轉化。相繼成立機器人集團、焊接集團、衛星激光通信集團、雷信科技4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共推出了20余類、10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申報專利300余項,僅2016年銷售收入達6億元。哈工大焊接集團2017年預計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哈工大環境集團簽訂了20億元市場規模的合作協議,預計明年能夠完成5億元的合同。目前,一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產業集團正在逐漸發展成為黑龍江發展“新字號”的龍頭骨干。
創新是經濟增長和成功的基石。為了激發教師們的創新活力,哈工大以教育綜合改革為基礎,順應國家科技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不斷完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營造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優化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育科教結合的領軍人才;建立特色保持、領域擴大、優勢增強的前沿科學與標志性項目培育機制,推進交叉研究,超前培育重點標志性項目;促進科技成果的主動轉化,構建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形成以生產力提升為導向的科研創新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獎勵比例,鼓勵教師在成果轉化當中實現自身價值。以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設置創新創業崗,允許教師保留編制離崗創業。聘用創業導師,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直接激發學校50多個團隊,200余名教師,近400名學生投身到了創業當中。繼衛星激光通信、雷達、小衛星3項標志性國家獲獎成果轉化后,翟國富教授和馮吉才教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2項成果在2016年也成立企業轉化。
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著力構建以哈工大為中心的“一帶一圈”創新創業園區,成立了以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的創新創業平臺,實現了市場引導、資本對接、條件保障、產品開發、人才配套等全方位服務支撐,將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聯結,同時發揮金融資本加速放大作用,多方位填補成果轉化的中間地帶,形成“學校+平臺”的人才發展雙引擎。2015年以來,省工研院孵化成立企業58家,累計在孵企業96家,孵化畢業企業18家。2016年,人工智能和模式識別領域國際權威之一、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終身教授承恒達把畢生的研究成果帶回省工研院,創辦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美籍俄裔科學家尤里·馬卡洛夫帶領的美國和俄羅斯10人專家團隊于今年年初到省工研院成立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研究院開展成果轉化。大批的優秀人才相繼回黑龍江發展創業,為科技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將更多學子留在黑龍江,為黑龍江全面振興貢獻“哈工大指數”,學校構建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化發展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不斷完善課程、實踐、平臺、保障“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5年來,共建設創新實驗課57門,創新研修課354門,創業課程27門。獲批國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6項,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
2015年,按照“高起點謀劃、高技術導向、開放式辦園、市場化運行”的建設思路,著力構建高校創業企業孵化器,創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目前共有47家大學生創業企業及團隊在園區孵化。發揮創業校友“傳幫帶”作用和“同頻共振”效應,聘請30余位成功企業家、資深投資人作為創業導師,開展“創業家講堂”“導師面對面”“天一創業訓練營”等活動,為創業學生有效提高創業綜合素質、無縫對接上下游市場資源。如今,園區的吸引力、輻射力與日俱增,從這里起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主力軍,正在以實際行動助力黑龍江經濟全面振興。
“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加快科技改革步伐,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國防航天特色,深入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哈工大打造了利劍集團、雷達、衛星激光通信、小衛星4家龍頭企業,33家在孵企業在軍民兩用市場同時發展,完成了軍轉民產品10余項。依托黑龍江省工研院建設軍民融合示范基地,牽頭組建哈爾濱軍民融合產業聯盟。
“十三五”期間,哈工大還將緊緊抓住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軍民融合以及東北振興等國家戰略實施帶動的機遇,以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動力,以激勵制度和服務提升創業活力。加快推進“一帶一圈”創新創業園和省工研院建設,形成教學科研、創業孵化、產業集聚的梯次布局,解決制約發展的短板。開放技術資源,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鼓勵更多的教師和校友成為學生創業的合伙人。利用對俄烏的合作優勢,開放平臺資源,廣納優秀人才,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在黑龍江創新創業。引導科研人員解放思想,樹立現代企業治理理念,在協同合作中取得共贏。
創新是驅動黑龍江經濟發展的“主峰”。面對科技發展新形勢,誰先占領了科技的制高點,也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作為我省引領科技創新的先鋒隊,哈工大的成功是我省科技與經濟社會加快深度融合發展,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取得重大成效的典范。全省科技戰線正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帶動作用,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創新平臺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以一流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技術助力黑龍江的創新創業發展,努力為家鄉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郭存發guocunf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