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黑龍江志愿服務工作的四個創新
■杜丹
黑龍江省率先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深化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大力推動志愿服務理論創新、組織體系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方法創新,形成全新的發展動力和整體優勢。《黑龍江省以信息化助推志愿服務制度化》經驗被中央文明辦轉發;2016年度全國表彰四個100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黑龍江省受獎數量居各省第三名。總結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工作的四個創新,對于深刻認識志愿服務工作特點和規律,把握發展趨勢,贏得工作主動權和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健康協調發展,首要的任務是加強志愿服務理論研究,統一思想認識,解決各級組織和廣大群眾對志愿服務工作“怎么看”的問題。
省文明辦會同省社科聯結合全省近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實踐,集中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考察和研討活動,組織撰寫了三百多篇研討文章確認志愿服務工作應當重點把握三個基本問題: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志愿服務活動管理、志愿者服務與管理。加強組織建設是志愿服務工作的首要任務。組織是核心,要從志愿服務組織建設的現實出發,激發組織活力,健全組織機能,把組織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加強活動管理是實現志愿服務目標的基本途徑。當前尤為迫切的任務是準確回答什么是志愿服務活動,弄清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形式、主要載體和發展目標,突破形式化、概念化、運動式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認識誤區。志愿者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志愿服務工作的根基。要尊重志愿者的社會貢獻和高尚人格,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服務保障,提供社會關愛的大環境和服務機制,營造志愿服務人人應為、人人能為、人人愿為、人人作為的社會環境。
積極倡導“六個思維”。一是倡導系統思維,明確志愿服務工作戰略定位和重大意義。要立足全省大局,明確志愿服務工作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紐帶,是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的重要力量。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二是倡導體系思維,科學規范志愿服務組織結構。把全省所有志愿服務組織視為統一的組織體系,針對不同組織的特點和結構,理清組織脈絡,明確相互關系,探索各類組織共建、共享、共贏的新機制,實現全面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激發各類組織活力。三是倡導主體思維,自覺遵循人民第一的理念。改變“講空話”“走形式”的“定式”,講實話、辦實事、建章立制,確立志愿者在志愿服務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四是倡導項目思維,創新志愿服務工作模式。把個別、分散的志愿服務加以組織和引導,推進志愿服務工作的項目化、工程化和機制化。五是倡導法制思維,增強志愿服務工作的責任和權益意識。依法承擔支持和服務志愿服務組織建設的責任。六是倡導互聯網思維,增加志愿服務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強化平等意識、效率意識、規則意識和大數據意識,充分應用現代通信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紅利,促進志愿服務工作突破常態、常規定勢。理論創新是最重要的創新,志愿服務工作發展最大的障礙是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束縛和制約。把握“三個基本問題”,大力倡導“六個思維”,引導人們拓展視野,奠定志愿服務工作思想和理論基礎。
確定“二元結構”和“兩類組織”。“二元結構”即把各級各類志愿服務組織視為統一整體,在這個大系統中,將依托地區行政、企業、事業單位和區域建立的組織定義為“地區組織”將各部門牽頭建立、具有特定人群、特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組織定義為“專項組織”,共同構成“條塊結合”的組織形態。所謂“兩類組織”即“注冊”和“備案”的兩類志愿服務組織。明確“兩類組織”解決了“注冊難”和“不登記”問題,實現對全省志愿服務組織的有效管理。
建立二元結構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依托行政、企業、事業單位組織結構,在地級以上城市、全省區域性綜合協調部門建立志愿服務總隊,統一領導當地兩類志愿服務組織,形成條塊結合、相互支持的組織體系。省級各牽頭部門分別建立專項志愿服務總隊,既保持各專項組織本身的完整性,又成為各地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各類組織之間相互協調支持。
支持各類組織均衡發展。建立統一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既有利于各級各類組織自身發展,也有利于發揮整體優勢。2013年全省基層志愿服務組織只有1.78萬個,地區組織占88.26%,專項組織占11.74%;現在基層組織發展到13.79萬個,專項組織占到80.52%,地區組織下降到19.48%,有效促進了各類組織的均衡發展。
有效解決各類組織的服務保障工作。建立覆蓋全省所有志愿者和活動的意外保險體系,為各級組織和志愿者消除后顧之憂。
黑龍江省建立了10類制度和機制性的舉措。1.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申報機制。依托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和智慧志愿支持系統,建立上級組織推薦審批制度,既保證申報組織的嚴格管控,又為所有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2.建立志愿服務活動管理機制。形成社區主導的“社工帶義工”服務機制、專業化引領機制、對接幫助機制,增強服務的實效性。3.建立服務志愿者機制。通過建立網絡、客戶端、微信公眾平臺,賦予志愿者充分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權力,使志愿者成為志愿服務活動的主人。4.建立志愿服務記錄機制。為全面落實志愿服務管理、保障、評價提供可靠依據。5.建立志愿服務培訓機制。全省“雙百千萬”志愿服務義務宣講員達到8890人,宣講2446場,培訓8348.13萬人次。6.建立志愿服務工作考核機制。2011年以來建立志愿服務工作年度測評、月度指數考評、周工作講評和日志愿服務活動展示,把志愿服務工作的定性評估轉變為定量考核,把經驗管理提升到科學管理。7.建立志愿服務嘉許機制。一是建立年度“五個一百”評選表彰機制,帶動各地志愿服務工作質量和水平逐年提升。二是建立星級和年度嘉許激勵機制,使所有志愿者都能憑借自己的服務記錄得到社會的鼓勵。8.建立志愿服務保險機制。9.建立志愿服務工作會議機制。保證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有序,工作落實。10.建立志愿服務信息宣傳機制。十項機制性舉措,使全省志愿服務工作“活”起來、“實”起來和“硬”起來。
建立注重實際效果的志愿服務工作模式。建立以志愿服務工作站(隊)為核心的志愿服務活動動員機制。把志愿服務作為社區工作的一部分、群眾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實在的“社工帶義工”工作模式,使志愿服務工作走出形式化、概念化誤區。
建立“動車組”式志愿服務動員機制。把建立志愿服務培訓機制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和基礎工程,激活整個組織和全社會的正能量。目前全省活躍志愿者由2013年的35.16萬人增長到147.51萬人,參與率由16.43%提高到48.11%。活躍團隊由2012年的1398個增長到13560個,動員率由6.28%增長到15.43%。
建立志愿者自主參與機制。智慧志愿支持系統具有志愿服務活動導航功能,各級組織更重要的任務是培育“志愿服務市場”,動員更多基層組織根據群眾需求發布志愿服務信息,引導志愿者自主選擇活動時間、內容、地點,使全省志愿服務工作發生質的變化。
建立日行一善活動機制。很多機關干部、專家學者、殘疾人等,不便參加團隊發布的活動。我們建立了“日行一善”記錄機制,成為很多人參加志愿服務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人們陶冶心靈、自我激勵的重要途徑,目前每年參加“日行一善”志愿服務的人數達到13.87萬。
建立動態考察機制。網絡化、大數據使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哈爾濱人均服務時間出現“斷崖現象”,我們分析原因,推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轉變,使全市年人均服務時間由7.2小時增長到44.80小時,動態考核機制展示出很強的激勵和促進作用。
建立項目化運行機制。黑龍江在大力推進常態化志愿服務工作的同時,加大項目化規劃和建設。整合社會組織優勢,動員社會力量,協調企業落實2000萬元項目資金,為一萬多名老人落實穩定的幫扶對子,為8位老人兌現意外保險。2015年,這個項目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作者系黑龍江省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