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浩
為官要有“廉恥心”
■袁 浩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廉潔政治,堅決反對腐敗,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務。必須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修養、講道德、講誠信、講廉恥。
廉恥屬于道德的范疇,是道德的實現方式和保證,是人們賴以行動和自律的標尺。我國傳統的道德倫理文化歷來把知廉明恥作為個人修養的先決條件。《管子·牧民》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孔子認為“行己有恥”是“士”之第一要。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可見,知廉明恥、崇廉棄恥,對立身做人是何等重要。當一個人的行為與道德準則不相符時,就應有一種羞恥感。有了這種羞恥感,自己才能在為與不為之間做出選擇。
縱觀近年來在反腐敗斗爭中落馬的“老虎”“蒼蠅”們,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是其顯著特點。他們的胃口很大,少則貪幾百萬,高的竟達數億,令人咋舌。群眾常有議論,這些人位高權重,像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等,照理說,錢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為什么還要千方百計攫取錢財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領導干部失去了“廉恥心”。他們在工作上記得自己領導者的身份,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忘記了應在道德修養上率先垂范的責任;他們對別人要求甚嚴,對自己卻比較隨便;他們中的極少數人甚至喪失自我,對于一些顛倒榮辱、美丑、是非的事情,思想上迎合,行動上放縱,甚至帶頭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民無廉恥,不可治也。”普通人尚且如此,作為手握公權力的官員們,更是如此。失去了廉恥之心,就沒有敬畏意識;沒有廉恥之心,就沒有責任擔當;沒有廉恥之心,權力必然會被濫用。
廉恥心來源于智。人不可以不廉,也不可以無恥。一個愚昧無知的人,往往是一個榮辱不分的混沌者。只有富有文化素養、道德素養的智者,才能分清是非、明白義理、辨明榮辱、“行己有恥”,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反省錯誤,以理智來克制自己不良的欲望,做到“人壞念將起時,只覺得可恥便有轉機”,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的規范。
知恥近乎勇。知恥是一種勇氣。一個人勇于知恥,便可以反省自責,把恥轉化為奮發向上的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勇于知恥,就會把億萬人的思想凝聚成追求平等、光明、進步的巨大力量。“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而“更”的結果,失去的是身上的塵土和污垢,得到的則是肌體的清潔和健美。這道理很多人是明白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肯去實踐,原因就是缺少那么一點勇氣。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領導干部要講廉恥,這賦予了“廉”與“恥”新的時代內涵,給干部作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加強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希望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廉恥心”,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永葆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以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人格力量為群眾當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