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中美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一種經濟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具體來說它是國家各種經濟成分的構成形式和調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定式樣。美國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理論提出來的,它是美國經濟發展方式,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的整體概況,是一種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中美經濟發展模式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由于存在貿易,資本,技術等方面的依存關系,中美兩國必須在學習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形成雙贏。
中美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優越性
(一)國際背景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陷入經濟困境。正當凱恩斯主義對于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束手無策之時,主張放任自由的新自由主義使市場獲得了短暫的生命。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推動下,“華盛頓共識”被推銷到許多發展中國家。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改革長期實行金融貿易投資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后,實踐效果令人失望,造成經濟萎縮,政局動蕩,加劇了經濟更進一步惡化使人們生活負擔加重,“華盛頓共識”已被國際社會抵制。
有別于美國模式和其他西方國家模式,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健康快速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安全系數很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此模式大大降低了經濟危機的金融風險。中國模式有著美國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充分顯示了中國模式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經驗積累。面對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使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各國開始審視中國模式。
(二)國內背景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技術落后,工業化程度很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是中國社會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社會激蕩最強,文化震撼最激烈的時期。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也成為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國,中國同美國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使得人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模式”開始關注和研究。
(一)中國經濟模式概念
中國經濟模式或者經濟發展模式作為“中國模式”的代名詞,包括經濟發展理念,發展戰略,發展體制等層面的內容。這是從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進行定義,具體來說,它是忽略經濟活動中的具體細節和次要因素,對經濟中的各種經濟成分的構成和市場調節機制的一種抽象概括。
(二)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
第一,“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有很多共同的因素。它們都是從本國自身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不斷改革創新,積極景區,大膽探索:它們都堅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堅定不移的保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走社會主義和平發展道路。
第二,不要把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等量齊觀。中國模式主要總結我國近些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經驗,是一種社會發展模式。而北京共識只是一種發展理念,指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樸實意義和對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提供現成的加快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參考范式。
(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基本特點
經過長期改革創新,積累經驗,經過不斷的總結經驗,最終找到了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的八個特點如下。
第一,實踐理性。即一切從中國自身實際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教訓。第二,強勢政府。中國這個集人口,地域等諸多因素的超級大國使得國家治理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第三,穩定優先。中國模式成功的關鍵在堅持穩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第四,民生為大。民生問題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問題,要想改革取得成功,首先要讓人民擺脫貧困。第五,漸進改革。面對地大人多的具體情形,中國政府采取的改革區別于休克療法的漸進式改革。第六,順序差異。中國的改革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先易后難,步步為營的原則進行實施。第七,混合經濟。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八,對外開放。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開放,互動,交流不僅弘揚了中華文化,也吸收了博大的世界文明。
(一)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內涵
美國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凱恩斯主義主張的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政策提出的,它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方式,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的整體概況,是一種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
美國模式認為,他們說實行的一切經濟制度和價值觀,對于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
(二)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1.完善的創新機制。
強調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提倡個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美國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人們積極的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專利創新,充分的體現個人價值,發揮出充分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2.自由主義的市場機制
自由主義是項制度建立的原則和價值觀,更是美國占主導地位的政治觀念和傳統觀念。美國自由主義認為,只要是經過市場自由競爭出來的企業都是有實力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政府并不過多的參與,人們認為自由放任才能使得市場充分的起到調節的作用。
3.典型的股票資本主義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不是銀行,而是股票和金融市場。美國模式恰恰是通過社會的金融市場來融資,以滿足對資金的大量需求。這種以追求短期利潤為最終目標的私人公司不能保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
(三)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評價
1.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在危機
進入20世紀后,世界范圍內先后發生多次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一定存在著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是美國模式不可調和的產物和弊端,只要資本主義私有制不消除,經濟危機就會周期性爆發。
2.美國經濟發展模式中的可行性因素
第一,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美國經濟發展模式有效遏制壟斷行業,減少政府開支和稅收,減少社會福利的開支,提升就業率,調整稅率,鼓勵投資,使市場分發揮調節作用。第二,金融投資機制。美國的金融業經過自由競爭,私人壟斷,國家干預等發展階段。美元霸主地位,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企業投資風險分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第三,企業經營管理機制。美國企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可以任意解聘員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減輕了企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從員工角度來分析,可能會覺得“適者生存”。第四,科技創新與自由貿易機制。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得益于科技創新體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最龐大的科研隊伍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美國大力推行貿易自由化,積極調配國內市場資源,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
(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式地位
1.中國經濟模式的優勢
第一,社會需求持續增長空間大,自我協調能力強。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消費信心不斷增強,消費能力不斷提高,這位社會需求的增加奠定了有力的基礎。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相互作用,消費刺激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又帶動消費結構升級。
第二,中國有充足的勞動力,致使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勞動力價格水平是美國的1/50,歐洲的1/40,日韓的1/35。長期以來,我國廉價,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相對明顯的優勢。
第三,中國政府的決策效率高,社會動員能力強??傮w上來說,我國推行的民主體制是民主與效率相統一的行政體制,政府表現出強大而高效的決策能力。
2.中國模式的劣勢
第一,資本匱乏,資本結構分布不合理,不平衡。第二,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比較落后。隨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發展水平仍然顯得落后。第三,人才缺乏,教育定位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
(二)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式地位
1.美國經濟模式的優勢
第一,資本聚集度高。這是美國經濟最顯著的特征。美國可以說是一個資本總量大,聚集能力強的第一大經濟體。
第二,技術先進而且領域廣泛。美國的先進技術都集中在高科技領域。一方面,美國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并成功實行人才戰略。另一方面,政府在對研發方面的投入在政府預算中所占的比重是全世界最高的。
第三,人才充裕而且實戰能力強。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人才培養制度和人才引進制度。一方面利用豐厚的待遇籠絡各種人才,另一方面,美國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基金使得一些高端人才能和最前沿的科學領域接觸,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2.美國經濟模式的劣勢
第一,對市場的依賴大。長期以來,世界經濟存在一種現象,美國經濟一出現問題,就會牽連到周邊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的滯漲。第二,勞動力成本高。美國人口基數不大,同時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就業勞動力集中在非農產業。第三,政府對虛擬經濟金融市場監管缺失,泡沫經濟引發金融危機,進一步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中美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背景對比
美國模式經歷了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在90年代上半期開始的自由主義向凱恩斯主義回歸的現象都是資本主義體制和總體政策上的調整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生存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正是這一矛盾阻礙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可以推斷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嚴重的缺陷,勢必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中國模式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上的改革,它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之路。中國模式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的將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一起改革。中國模式在經歷了全球化的各種挑戰的同時,實現了國富民強。中國模式絕不是簡單的追求經濟增長,而是在力求社會公平,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經濟,文化,社會制度,不斷的補充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模式,并將它逐步的發揚光大。
(四)美國經濟模式對中國的啟發
為了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能順利進行,我們應該避免“美國模式”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對我們的干擾,防止美國經濟危機給我國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在批判西方模式的市場原市長主義的同時,應該清楚的看到市場作為商品價格調節的有力杠桿,不能忽視市場的作用,我們必須以國家的宏觀調控為主,市場的自發調節為輔,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1]孫凌宇.“和合共生”:中國模式的價值取向[D].安徽大學.2011
[2]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0
[3]謝新,刑華彬.從美國經濟實力衰落看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J].求索.2012.07
王海楠(1989-),男,漢族,河南孟州人,國際貿易學碩士,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方向。